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比较论文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比较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8


  但我并不认为任何普遍化概念都只不过是一种排斥或压制其他事物的普遍化了的特性  。某些将历史记述加以概念化的原则就慎重地采取了另外的观点。其中之一是在不同观  点的关系之间采用批评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批评利用不同的观点促进知识的进步。用  一种观点批评另一种观点将会使双方都得到发展,产生变化,互相得到修正,甚至得到  充实。因此,批评能够导致融合。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二种概念化战略。我们可以保留分  歧,通过辩论使各种观点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兼容并蓄的观点,即使分歧有存在余地,  又保持了他人的尊严。
  这种互相充实只有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同等的类别中被表达才可能实现。双方必须互相  承认有理由进行辩论,平等运用各种理由使自己的论述可取。但光有这种平等还不够。  它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形成双方观点的分歧所在。认同并非我们共同有什么的  问题,而是究竟什么使我们彼此相左以及为何会如此的问题。这样坚持分歧不会损害平  等,只会引导我们超越分歧。我们必须在平等地位之外再加上第二个原则:互相承认并  理解分歧的原则。
  在平等的前提下互相承认并理解分歧的原则是很抽象的,很哲学性的。它不考虑历史  的变化,而且仅就其形式而言甚至与时间无关。因此,它还必须运用于历史文化领域的  变化和发展。
      三、不同文化的比较
  在本文第三,即最后一部分,我将在历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即文化比较史学领域运用  上述原则。(注:参阅约恩·吕森:《历史研究中文化比较的某些理论探讨》(J@②rnRüsen:“Som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Historiography”,载History  and  Theory,Theme  Issue  35: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1996),第5—22页。在本文以下部分,我将重复说明  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
  传统上,在历史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采取以下方式:我们从对西方历史的综合  考虑及其从希罗多德直至今日的发展着手。然后考察另一种文化并研究其异同。这种比  较的逻辑是很清楚的:一方是我们,另一方是他人。整个比较的基础是区别和分离,不  言而喻是以种族中心主义的逻辑为指导的。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避免在比较之前设一个先决条件,似乎将文化视为认同的最大组成部分  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时首先要以文化作为工作的主题。而应如何看待这些用以进行  比较的单元,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不同的固有实体呢?如  果文化比较采用一种理论框架,那就必须十分小心,不要从本身就成问题的先决条件出  发。就构成一般历史思想的意识—准则(sense-criteria)而言,这一点很容易看出。这  些意识准则是界定各比较单元的整个文化准则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能够而且必  须按照它们的基本概念来进行比较,因为这些基本概念确定着现实以及人们自我了解的  方式和范围。我们称这些概念为深深植根于人们思想中的文化准则。试图将文化差异的  焦点集中在这种文化准则上,其危险在于这样做会倾向于单独地将进行比较的某些文化  看成就是实体,甚至加以具体化。它们的内在历史意义、它们受到的多方面的干扰和相  互制约都被忽视了。于是,比较仅仅是说明两者是对立存在或者是非此即彼而已。历史  见解不是跟随这种准则,就是跟随那种准则。有关的文化特性的方式似乎成为界线分明  的领域。在个别的准则之外,或准则之间似乎别无其他。以这样的方式看待文化,与种  族中心主义之看待文化如出一辙,基本的因素都是排斥,各种文化是互不相关并互相排  斥的。在研究方法上,找出文化差异的某种类型作为假定的结构虽是必要的,但要防止  把文化概念作为既定的单元和实体,采取强制办法和提出将人引入歧途的看法。
  这里,我想提出一种理论概念化的方法(method  of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可避免种族中心主义以及为比较设立使各种文化彼此排斥的那种先决条件。只要认识  到一种文化的特点乃是所有其他文化也都具有的各种组成部分的综合体,就可以从理论  上使种族中心主义失去作用。所以,各种文化的特点就是由同一组成部分如群星灿烂般  结成不同的群体而成的。在这种对待文化特点的思想指导下,从理论上研究文化差异,  就不会陷入种族中心主义的陷阱。相反,(1)它将别的文化当作镜子,使我们得以更好  地了解自己;(2)它不以排斥其他文化来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而是包容它;(3)它  形成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在不得不面对文化差异时能够运用文化的力  量,达到互相承认和了解。
  历史研究作为进行比较的主要手段,是历史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如果不追溯共同  形成其特点的先决条件、环境、挑战和功能等一整套东西,是无法了解这种意识的。如  何才能对各种特点进行比较呢?必须将它们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它们加以重组  ,使之成为各组成部分的一种特殊关系和综合体。如果能够表明这些组成部分,或者至  少其中的一部分是同一事物在历史中的不同表现,就可以按照分类的办法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确定对历史进行比较的理论参照物,第一步就是建立一种理论,把称之为历史  的那些不同的文化现象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必须在历史意识发挥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中确定哪些是人类学上  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这种普遍性包括特定的时间经历和对待这种经历的具体方式。这是  一种可以称之为“偶然性”(contingency)的时间经历。偶然性意味着人类生活被置于  一种经常被困扰的时间过程之中。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困扰,是在人们自己生活范围内  发生的不测事件如生死、灾难、意外事故、失望等等——简言之,犹如汉姆雷特所描述  的那种经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唉,倒霉的我都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注:莎士比亚:《汉姆雷特》,第1幕,第5场(Shakespeare,Hamlet,Act  I,Scene  V,1  89sq.)。)
  “重整乾坤”意味着形成一种时间进程的概念,时间发展变化的概念,它使那些偶然  发生的事为人们所认识,面对世界以及与人类有关的永恒变化,人类行为的方向能够具  有意义。
  同样的说法可在中国的《春秋·公羊传》中看到:“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注:《公羊传》,哀公十四年,(Kung-yang  chuan,Ai-kung  14th  year)。)
  时间变化(temporal  change)的经验会威胁到人类生活的正常秩序并打乱了认为人们的  生活和世界无疑是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不断前进过程的概念——这一经验(注:在中文中  用“变”(Pien)字来表达变乱之意。)应予以解释,以使人们的行为能够适应它,并在  精神上让受到它威胁的人们能够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要这样做,他们就必须将之纳入  时间顺序(temporald  order)的概念,以应付偶然性的挑战。历史意识的作用可以说成  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这样的人类生活时间顺序的思想。这种思想是针对存在  人们记忆中的生活和世界上的时间变化的经验而来的。它通过说明给人们一种变化的意  识(sense  of  change),它可以用来了解今日之世界。这样,它就可以使人们展望未来  ,并按照过去的经验运用这种未来的展望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历史意识在文化生活的具体活动中发挥作用。我将它们称之为“历史叙述的实践  ”(practices  of  historical  narration)。通过这种实践,“历史”成为人类生活的  一部分,即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必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不同文化的比较都必  须有计划地重视这种实践,并且必须对通过记述来认识过去的普遍的文化活动的各种形  式加以解释。
  这种记述活动在心理方面也有与其相应的活动:“历史”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其中过  去被认为是现代生活(包括其未来的展望)的决定因素或方向。实际构成这种被称之为“  历史”的心理结构是什么?为了区分它与人类记忆的其他组成部分,人们应首先说明作  为过去的记忆,其特点是什么。它不局限于人们个人的记忆,或(更客观地说)不局限于  人们自己的生活范围。记忆的这种时间延伸是使过去具有“历史”性质的必要条件。据  此,由历史意识开启的对未来的展望,同样也超越了人们自己的生活范围。历史意识扩  大了关于人类生活的时间范围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一个时间整体,远远超过那些从事  回忆性历史研究的人们的毕生时间。
  单单扩大记忆的时间范围固然必要,不过还不是回溯过去的“历史”的充足条件。人  类的思想还需用一种特别的“意识”来充实这一范围,使过去成为对现在和未来具有重  要意义的经验。这种“历史意识”(historical  sense)是一种想象、一种观念、一种概  念或一种时间观念,它可以把人们现在的行动中影响其思想的期望、要求、希冀、威胁  和忧虑等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回忆中的真实时间与设想中的未来时间合为一体,过  去与未来融为由想象、观念或时间发展变化的概念形成的整体,起着在现代人类生活中  文化信仰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的作用。这种时间作为人类行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秩序的主  张,其例子如关于正常变化和频繁变化的治乱思想(注:参阅《孟子》(Mencius)Ⅲ  B,  8。此处所引章次的版本不明,可能是《腾文公下》中所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句。——译者)、发展的类型、认为神主宰世界的信念和存在着一整套合乎道德的世  界秩序的思想(如“道”[Tao])。
  所有这些概念皆基于时间顺序的思想(idea  of  the  order  of  time)。因此,时间概念  是历史意识的基础和根据;时间与人类世界联系在一起,而其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期望  之间不稳定的平衡预先决定着作为历史的过去的任何观念和意义。为了进行比较,人们  常常运用一种基本的二分法(dichotomy):周期时间(cyclic  time)和直线时间(linear time)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作为唯一的取舍来说明历史思维基本模式的特点并非十分  有用,因为没有一种历史概念不是二者兼用的。因此,强调揭示各种独特的时间概念,  势必会导致时间的周期性和直线性的综合模式。
  对历史持比较研究的观点,必须找出这些历史意识和意义的准则(criteria  ofhistorical  sense  and  meaning)。一般情况下,这些准则并不是以经过详细阐述的形  式实现。更多的情况下,它们是一些未明确阐明的原则或非常有效的先决条件。这就更  加有理由必须确定它们并加以阐明。这样就可以阐明一系列基本概念,指导整个历史研  究,形成将过去的经验转变成一种为现代服务的有意识、有意义的历史的方法。
  今天,这些意识—准则主要还是作为一种设想,一种创见而提出的,尚未用于实际。  就此,历史意识的文化创造力很遗憾只得到单方面的承认,因为人们还无法否认形成称  之为“历史”的思想结构形式的因素,以及用来解释它的各种想象、符号和概念。这些  用来解释它的东西往往就是经验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把它们作为实际存在的设想来加以  确认、阐明和解释,会造成错觉。
  确定历史的意识准则,仅仅是就历史思想进行文化比较从理论上形成概念的起点。它  还须加以详细阐释,使之成为一种历史意识的综合理论。只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无法  在这里加以说明。我只能列举这种比较方法的理论框架的一些要点。必须说明历史叙述  的文化活动有着不同的机会(从跳神话舞到在格蒂研究中心提出论文,不一而足)。必须  研究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在实际生活中代表过去的功能。
  这些类型的比较方法并未考虑历史变化的因素。人们还必须考虑历史的变化而使之臻  于完善。这里主要的问题在于变化的趋势是多方面的。
  马克斯·韦伯的普遍理性化和摆脱迷信的思想,应重新阐释为对历史进行比较分析的  问题。没有理性,即一整套规则,就没有历史学。这套规则保证使历史意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概念化的战略、使由经验获得的证据成为过去的有代表性的战略,以及进行有条理  的论证的战略。这种理性必须加以重建和考查,使之发展成一种其效用日益普遍化的东  西。就构成历史认同的各种准则和价值来说,也同样需要重建和考查。它们是否表现出  有指导地向一种可称之为普遍化的过程发展?历史认同的扩展空间是否也相应地发展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许多文化中看到这样的普遍化过程。(注:我曾在以下著作中试图就  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人类、个性及其他一般性问题阐明这一过程。见约恩·吕森:《普  遍的个性》(J@②rn  Rüsen:Die  Individualisierung  des  Allgemeinen,Fn.10)和约恩  ·吕森:《从全球历史看人权》(J@②rn  Rüsen:Human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Universal  History),见施马勒,沃尔夫冈编:《人权与文化差异:欧洲—阿拉  伯—伊斯兰世界—非洲—中国》Schmale,Wolfgang  Ed.,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Diversity,Europe-Arabic-Islamic  World-Africa-China),Frankfurt  1993,pp.16—28  .J@②rn  Rüsen:Vom  Umgang  mit  den  Anderen-Zum  Stand  der  Menschenrechte  heute  ,inInternationale  Schulbuch  forschung  15(1993),pp.167—178.)它在古代开始于一  个小的社会群体,在近代历史中扩大到人类。与这一普遍化的同时,经常出现相应的地  区化。此外,人们还应看到将出现特性化和个性化的过程。这可能是对普遍化的反动,  或者是普遍化的结果。
  为了举例说明一个考虑对历史发展因素的比较(diachronic  comparison)在理论上概念  化的框架,我谨向你们提供一个通用的历史思想时期划分简表(注:约恩·吕森:《历  史研究中文化比较的某些理论探索》,第20页。)。它主要说明历史叙述的媒介手段和  前面所讲的偶然性因素,以及时间变化的意识准则,并运用了我有关历史叙述的类型。
  这种思想所遵循的规则是强制性的,为的是超越种族中心主义的局限。我想将这些规  则的特点确定为保证能反映历史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决定因素,并使之成为历史并普遍化  。按照这一战略,我们应开始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够为形成一种互相承认和了解  的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注释:
  ①这里所用的历史意识形成的类型的说明,见约恩·吕森:《时代与意识,战略性史  学思想》(J@②rn  Rüsen:Zeit  und  Sinn,Strategien  historischen  Denkens)美因河  畔法兰克福1990,第153—230页;约恩·吕森:《元史学研究》(J@②rn  Rüsen:Studies  in  Metahistory  Pretoria  1993),第3—14页。我曾将历史意识形成的四种类  型中的三种纳入明确的时间顺序。这会引起误解,因为它们在所有时期都起着复杂得多  的作用。尽管如此,它们仍可用来说明历史思想的时代类型的特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ü去u换成a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交流 文化比较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