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对我国公司并购估价中运用现金流量法的思考论文

对我国公司并购估价中运用现金流量法的思考

作者:杜常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9-05



  二、贴现现金流量法的优缺点分析

  贴现现金流量折现法是资本投资和资本预算的基本模型,被看作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在理论上最为成熟的模型。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与其他方案一起使用时,现金流量折现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成为检验其他模型结果合理与否的基本标准。
  贴现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原理比较简单,它是通过权衡为收购而投入的现金量与这一投资未来所能产生的所有净现金量(扣除折旧、营运需要等)和时间来计算的。通过这一模型还可以计算得出投资方案本身的内部收益率(IRR),即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现值时所得到的内含报酬率。
  贴现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主要缺点是其对现金流量估计和预测的固有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企业都会存在着随生命周期的起伏而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早期的成长率高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企业中期的成长率等于经济体系成长率;而企业晚期的成长率明显低于整个经济体系成长率。再加上由于必须考虑诸如有关市场、产品、定价、竞争、管理、经济状况、利率、汇率等相关因素,准确性因而减弱。由于它注意到了可能存在的最重要的假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将它用于为买方确定最高定价时,其结果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并购中应该推广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

  三、在运用现金流量模型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市场情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估算的一些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或许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对目标企业价值的量化估算方法所能提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给出企业价值的一个范围作为参考,为制定有效的商务谈判策略提供依据。在运用现金流量模型时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多数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在初创期失败的可能性最大,风险最高,因此除了风险投资公司之外,一般不宜将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并购目标;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则是最理想的并购目标。
  (2)对目标公司所处行业地位的判断。对目标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通常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分析。他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与盈利能力。
  (3)对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估算。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血液,稳定而充足的现金流量对于目标企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收购完成后的持续经营能力,更是偿还并购融资的最终资金来源。现金流量估算模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对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甚至关系到并购活动的成败。
  (4)确定最佳并购时机。由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具有明显周期性特点的目标公司,并购的最佳时机应是从波谷开始上升的阶段,这样能够很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并且在经济繁荣时期实现各种整合也容易得多。
  (5)关注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并购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影响企业价值的非量化因素进行充分、详尽的分析。如:企业的管理层是否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进入的壁垒问题,是否拥有专利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及创利能力以防止新的竞争者的加入;是否能够通过整合使并购后的优势得以释放;在商业盈利模式上,是否已建立起供产、产销业务流程的循环和是否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及基本客户群体等均是运用现金流量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杜常春.关于我国公司并购中估价问题的研究[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5,(1).
[2]王勇.浅析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自由现金流量[J].财会月刊,2004,(1).
[3]韩复伶.重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股价方法[N].中国证券报,2004-04-14(13).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司 并购 估价 现金流量法 企业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