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作者:程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8-02-28


    
    三、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
    经过了以上讨论,本文再回到信念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主题上来。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是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先进形态和一种必然结果。
    上个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一个正在进程中的伟大时代,同时也必将孕育出一种新的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文化”。由于文化现象和理论的复杂性、重要性,加之本文作者学识肤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也是非常肤浅和有限的。现提出一些思考性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其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前辈学者,以及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1、信念文化符合中国国情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东曹州府的德国天主教堂与义和团发生冲突,当地群众将两名德国传教士打死,这便是近代史上的“曹州教案”。随后,义和团运动同西洋教会的冲突愈演愈烈。1900年,义和团民杀死德国公使,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签定了《辛丑条约》,向侵略者赔款4.5亿两白银。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八国联军在100年前上演的那一段血淋淋的历史,其直接的、重要的起因,是中国信念文化与西方信仰文化相冲突。
    历史记录着,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信仰文化的一方,作为征服者,最后的“谢幕表演”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行径不象是教徒所为,而更象是强盗所作。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国土上两股伟大的文化信念潮流,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共产主义信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了一个信念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
    在中国,共产主义信念的成功,是历史使然。为什么中国会历史而必然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信念呢?这其中一定有着深刻的缘由。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年时间,就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作者认为,这种战争奇迹的发生,其实是受到信念文化的原理决定或制约的。从红军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连队以上建制设立党支部,这就为军队奠定了坚实的信念文化基础。国民党军队则没有这样一个信念指标体系。由此可见,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最根本的优势之一,是共产党人所拥有的牢固的、坚实的信念基础。
    二十世纪后半叶,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来考察,中国社会,主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文化,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国式现代信念文化。台、港、澳文化,概括起来说,是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物。其核心,仍然是信念文化,而不属于西方的信仰文化体系。
    近代颇有影响的“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说明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仍然无法割断与中国历史长河中主导地位的信念文化的深刻渊源。中国文化既需要与时俱进,又需要回归历史、传承历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所积淀的信念文化,底蕴深厚。尽管经历了那一场血与火的战争,西方信仰文化、基督教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国情和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
    以上是作者对上个世纪中国信念思潮发展轨迹的一个简单观察。
    
    2、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概念与范畴。
    十三亿人口的伟大祖国,其庞大的超社会结构,空前规模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改革开放后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法预见得到的。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后党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论断,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的文化之路,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上个世纪末,当代共产主义信念的教师爷——苏联,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如果从文化与信仰的角度,来看待东欧巨变,作者感觉到,整个东欧、俄罗斯,又必然地回归了历史,复归到了欧洲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之中。
    人类伟大的文化导师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曾经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全面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向着“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复归。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共产主义,其本质内容的“复归论断”,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学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考察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将文化的层次划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当然,这种划分,是非常粗线条的。
    (1)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工业社会前期,文化巨匠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一股强烈的文化正义感,对资本主义早期剥削制度作了无情的鞭打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他们崇高的友谊和毕生心血,创立共产主义信念学说,书写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不朽的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共产主义信念,只是一种文化的预言和理论形式。随后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将这种信念文化载入了史册。共产主义,作为信念观和文化观,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精神瑰宝。
    (2)毛泽东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以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信念文化为主体。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结合农民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国情,书写了建党、建军、建国的一段光辉历史,并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光辉著作留给了后人。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时代:时代在前进,文化也在发展和前进。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了的社会主义时代,也将是一个创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个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将跨过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等等重要的社会形态,同时也呼唤着创新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潮流,呼唤着一种前沿性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党的十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中央集体领导的智慧结晶。
    “三个代表”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学、文化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勤勉探索,创新发挥。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角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导“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或“逻辑出发点”,就是“爱社会”。这个“爱社会”,实质是,爱社会主义的现实的中国。这是一种“信念之爱”,也是“文化之爱”。爱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爱社会主义的制度,而且包括爱社会主义的文化。
    所谓文化关怀,就是中国人民信念文化的共识,就是本文所说的“文化之爱”。
    爱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所需要的爱,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是我们十三亿公民的社会,是我们生存、安定、统一、团结和繁荣发展的逻辑前提;这既是一种理性形态的爱,又是一种信念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爱。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属于 “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探索思路和探索方向,是一个庞大的学术性、理论性课题。本文作者联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此略谈一二,不对之处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这个重要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文化信念理论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仁爱社会”的信念。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仁爱社会。在儒家文化中,深深蕴涵着我们炎黄子孙的思想智慧、道德风范和精神宿求。社会主义与儒家信念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包容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魅力,正将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作为民族智慧精髓的儒文化,主要包括经典思想家儒家学说,汉代儒家学说,以及近现代新儒家学说。世界上其他许多开放民族、先进社会和先进文化,都在积极对儒家思想进行学习、研究。我们社会主义的大文化,完全有优势、有机遇,将中华本原的儒文化发扬光大。当然,孔孟之道也存在着些许糟粕,责任不在孔孟,而主要在封建的帝王将相统治者。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包容性,需要遵循的原理。
    ——“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信念。发展物质文明,为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发展科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信念。科技为人所用,造福人类。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控制环境污染。在环保领域,中华信念文化完全有能力为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做出表率。
    本文通过以上的论述,试图推演和得出如下论题:
    ——信念与信仰,各有其本原的优势和不足。
    ——信念和信仰,必将同样是人类智慧最美的境界。
    ——也许有一个信念文化的时代。信念的真谛在于,你愿意思考并相信这个目标,就是因为它有着可实现性。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主义 信念文化 文化
最新社会文化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逻辑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化探析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略论高校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中国究竟有没有“封建社会”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热门社会文化论文
反恐与美国霸权
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
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
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四种分析角度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知识分子、民工、下岗工人的阶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