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日本农业“走出去”经验借鉴论文

日本农业“走出去”经验借鉴

作者:王 婷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3-10-01

日本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同时面临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劳动力不足、耕地少以及日本人粮食结构改变等不利因素。为保障农产品供给,日本政府一方面对国内农业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积极调整政策,在农业企业“走出去”方面积极探索并获得成功, 有效地保障了农产品的供应。 日本农业企业海外投资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其经验对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走出去”

背景。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逐渐复苏, 并进入高度增长时期。 在1950-1975 年的 25 年间,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但随着日本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 日本农业产值低、 劳动力不足、 耕地少以及日本人粮食结构改变等现象日益凸显, 农业陷入日渐衰退的困境, 粮食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一)耕地少。

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大量耕地闲置。 数十年来日本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由 1965 年的600 万公顷下降为 2012 年的 455万公顷。 不仅耕作放弃地在最近20 年间呈增长趋势,且改作非农业用途的耕地也在逐渐增长。

(二)劳动力不足。

日本农业劳动力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自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日本步入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来,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农业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由 1960 年的 1454 万人下降到 2012 年的 251 万。二是兼业化程度高。农业就业人口中,专门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1965 年专门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农业就业人口中占比为 80%,而到 2012 年,该比例降至 71%。

三是老龄化日益严重。 目前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高达 65.8岁。

(三)农业产值低。

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日本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1984 年日本大米丰收, 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 11.6 万亿日元,但此后产值便连年下降。 1989 年以后,日本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 产值下降有所扭转。 1993年因大米严重歉收, 农业总产值降到 10.4 万亿日元。 到 2010 年,日本农业总产值降至 82,463 亿日元, 占 GDP 比重由 1960 年的9%减少到 2012 年的 1.75%。

(四)消费结构改变。

数十年来, 日本人的粮食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大米作为日本传统主食, 消费量在持续下降。 2010 年,日本人均消费大米 59.5 公斤, 比 1965 年下降近一半; 而同期畜产品消费量却大幅提高,由人均 58 公斤飙升至132.1 公斤。 因此,尽管日本大米产量基本满足需求, 甚至有时供过于求,但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产量则长期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二、日本农业“走出去”政策演变。

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农业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为保障日本粮食安全, 日本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力度, 包括实行高额农业补贴、 采用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农地资源、实行“农业经营对象培养制度” 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行灵活的粮食流通、储备体制; 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径,通过“走出去”保障日本粮食供应。

(一)限制粮食进口 ,保障粮食自给。

二战后, 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并进入高度增长期, 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大量农业人口实现非农化转移。 随着大批农村人口被工商业吸收,农业兼业化、就业人口老龄化等现象涌现, 农业衰退给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困境。

根据 1961 年《粮食、农业及农村地区基本法》,日本政府对各类农产品采取促进自给率的政策, 并通过贸易壁垒及进口限制来保护国内农业。 不仅在各种法规中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稳定主要粮食供需及价格法》 还规定大米、 小麦及高粱的进口只能由政府进行, 且只有国内粮食歉收时才能进口。在粮食进口政策方面,自 l960 年日本根据 “自由化大纲” 采取渐进方式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到 l966 年限制进口农产品达 74 种。

《基本法》使日本国内农产品(主要是大米) 生产受到较大保护,甚至一度出现供给过剩。但大豆、 小麦等农作物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这一阶段日本基本尚未寻求农业海外投资

(二)寻求海外粮食供应。

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易受国内粮食供应不足以及国际粮食供应波动冲击的弱点凸显。《广场协议》之后,通过严格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农业的方式受到阻碍。 再加上受日元升值影响, 日本市场上大部分进口食品价格均低于日本本国产品,本土产品竞争力骤减。

为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日本政府逐渐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国外,从一味保护国内农业转变为 “内外兼顾”。

1. 放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自上世纪 60 年代末逐步放宽农业等诸多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政府还以股权参与的形式直接涉足海外农业投资。

2. 财政支持鼓励海外投资。

日本农林水产省下设的海外农业开发协会每年有一定的政府预算用以开发海外农场; 对于有意海外投资的日本民间企业,其投资环境调查费的 50%由国库提供;此外,日本政府还发行《海外农业开发》,向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信息。

3. 加大海外农业援助力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日本将“综合国家安全”作为对外援助政策的重要目标, 其主要内容是维持来自国外供应商稳定、 低价的原材料及粮食供应。

4. 推出“开发—进口计划”拓宽农产品进口渠道该计划旨在通过与海外农业生产者签订合约以保障其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 日本选择了若干拥有大量未开发土地资源及高额税收补贴或政策支持的国家,如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实施该计划。 一个经典案例是日本在巴西塞拉多(Cerrados)进行的农业开发。 1978-2001 年间, 该计划开发土地约 36 万公顷,粮食年产量提高至 57 万吨,使巴西大豆占到日本总进口的15%, 成为日本粮食进口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这些政策指引下, 日本食品加工企业及零售商等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 既可绕开某些主产国的出口限令, 亦可利用某些国家采购成本、 劳动成本及土地价格较低的优势。

(三)推动世界范围粮食安全。

上世纪 90 年代,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加速,粮食安全日益为世界关注。 日本开始寻求通过推动世界范围的粮食生产, 以全球粮食安全来保障日本粮食安全。

1999 年 ,日本颁布新的 《 粮食、农业与农村基本法》,将粮食安全纳入农业政策目标的范围,并明确规定:“努力推动包括技术及金融合作在内的国际合作,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农业及农村发展,以帮助提高世界粮食供需的长期稳定。 ”随后,日本又颁布了《粮食、农业及农村地区基本规划》, 规定:“保障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及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安全; 在通过 EPA 等途径促进粮食进口的进一步稳定以及进口来源的进一步多样化的同时,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粮食安全手册的审查及改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合作、 财政合作及粮食援助; 以及进行国际粮食储备系统的开发。 ”

此后, 日本海外农业投资开始由北美、 拉美向亚洲和非洲转移。 1990 年初,日本农业开始在亚洲设立食品、饮料企业,并且农业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攀升。其中,中国由于农业规模大、 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国内市场不断扩张, 对日本农业海外扩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逐步成为日本多种主要蔬菜的低价供应国。 2003 年,中国占日本新鲜 / 加工蔬菜及水果进口额的一半,达 40 亿美元。此外,日本对非洲投资也在增长。 2006 年,日本经产省以及日本贸易振兴会将其国内实施的“一村一品”计划引入非洲,通过提供产品咨询、派遣专家、邀请非洲人民进行市场研究、举行研讨会、 支持非洲公司参与日本交易会、继续实施“开发—进口计划”等措施,促进非洲产品出口到日本。

(四)多角度推动国际合作。

进入 21 世纪后,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除日本国内日益严峻的农业形势之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其紧迫感: 世界范围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中长期世界粮食供给紧张;世界人口持续增加; 新兴国食物结构变化;生物能源产量增加;全球异常气候频发; 粮食出口国价格不确定;农产品金融化等。2009年,日本政府在“海外投资促进会议” 上明确表示: 为保证粮食供给, 日本有必要在海外投资建设自有粮库, 确保大豆、 玉米的供应,加大与中南美、东亚、中亚的合作; 积极投资粮食出口必经道路、港湾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民间企业合作, 加强日本在中南美农业开发力度。这一阶段,在农业“走出去”方面,日本有如下新的政策导向:

首先, 强化官民协作合作机制。当前,许多国家的食品进口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投资基金均在积极收购或者租用海外农业用地, 日本民间企业也在加大海外农业投资力度。 由于单个企业能力有限,官民合作的必要性凸显。

日本于 2011 年“海外农业投资促进会议” 上确定由外务省与农林水产省牵头, 通过财务省、 经产省、JICA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BIC ( 日 本 国 际 合 作 银 行 )、JETRO (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NEXI(日本贸易保险公司 )等进行通力合作, 综合利用政府机关的支持工具,促进海外农业投资。

支持工具包括三方面。 一是投资环境的准备,即投资协定;二是金融支持, 包括与 ODA 相关联的生产、流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利用投资金融及海外投资保险;三是农业技术支援, 如共同技术研究、 技术支援及提供农业投资信息。

其次, 通过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国际农业投资。 2009 年,日本提出 RAI(“负责任的农业投资”)原则,并呼吁各国共同遵守。

其主旨是: 国际农业投资须透明;投资者应尊重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投资项目应与接受国的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相符,考虑接受国粮食供需状况,不得加剧当地粮食不安全性等。 在日本的倡议下, 粮食安全成为 2010年 G8 会议主要的讨论议题,接着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启动了包容性负责任农业投资原则的审议进程。为使 RAI 原则获得承认并得以具体实施,日本积极与世界银行、 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机构合作,并向世界银行等机构进行示范工程支援、向粮农组织进行投资。为推动日本农业企业在海外投资收购农田和农场, 日本还在 G8 国家中极力推动 《国际土地投资指南》。 2009 年,该指南在 G8 会议上通过。

第三, 进一步利用双边及多边合作。自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与巴西签订 《日本—巴西农业开发合作计划书》,日本农业企业顺利进入巴西之后, 日本逐步将此类做法延伸到其他国家。近年来,日本加大力度,通过双边农业协议、EPA/FTA 等合作机制,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合作, 即通过与生产国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农业援助,为引入日本农业企业在该地区投资铺平道路。 例如,2010 年日本与 巴 西 、 莫 桑 比 克 共 同 签 订《Pro-Savana》 项目协议 , 利用 JI-CA(出资 730 万美元)以及巴西、莫桑比克相关机构, 共同改善莫桑比克热带稀树草原区 “纳卡拉走廊”;2011 年,JICA 与苏丹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协议, 开发包括Al-Aliyab、AL-Ketiyab、KadabasNahral-NeilState 以 及 Kilo14NewHalfa 计划的灌溉工程,总投入约 4000 万美元。

三、日本农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在政府的支持下, 日本农业企业通过订单生产、 修建及收购农业设施、 联合经营及购买 / 租赁土地等方式, 获得境外粮食生产自主权, 保障这些国家粮食对日出口, 并通过直接的质量控制保障日本的粮食安全。 日本粮食及农业企业“走出去”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订单生产。

订单生产是指由日本的农业企业与某国的农民签订合约,通常还提供资金、 农业机械及技术指导等,然后购买其生产的农产品, 以确保日本农产品的供应。

由于直接经营农场收益低,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 以日本全国农协联合会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在当地购买谷物后直接出口到日本。 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与泰国等南亚国家签订订单生产合约,在泰国生产及出口大量的肉鸡、黄瓜、大豆等供出口到日本。 目前,日本已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国的农场签订种植协议。

(二)联合经营。

为规避投资风险以及更好地利用便利条件, 日本企业通过与被投资国当地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联合经营,而较少采取独资的方式。被投资国提供土地,日本农业企业提供农业机械、 相关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资本。在投资比例上, 通常被投资国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 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 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 2010 年,日本最大的小麦进口商———日本住友公司与澳大利亚专门经营谷物的 Emerald 公司签订了合伙协议,通过该协议,住友公司得以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小麦。

(三)收购农业企业及设施。

一些日本农业企业也热衷于在境外收购农业企业及设施,尤其是在美国等较为发达的国家。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然而近几年中国玉米进口量的大增给日本带来压力。 为保证玉米的进口量,日本丸红耗资 4800 万美元在美国收购了 8 座谷物存储以及 2 座仓库, 使该企业得以直接向美国生产商购买大豆及玉米。 2012 年丸红又宣布收购美国谷物商 Gavilon,成为丸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交易, 并因此跻身全球最大谷物交易商行列。 2007年,日本麒麟公司(Kirin)收购澳大利亚一家专门经营奶制品及果汁的公司———National Foods(原属 San Miguel Corporation 旗下),随后又买下经营乳品和果汁的 澳 大 利 亚 酪 农 企 业 (DairyFarmers)。

(四)购买 / 租赁土地及农场。

在海外收购土地及农场已成为国际农业合作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日本的海外农场遍及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 日本 Nippon Meat Packers 公 司 在澳大利亚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是最早进入澳大利亚肉类加工领域的外国企业之一。 该公司在McKay、Oakey 以及 Wingham 均有屠宰场, 所生产牛羊肉产品约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 6%,并通过其在日本的母公司出口到日 本 甚 至 其 他 亚 洲 及 北 美 国家。 此外, 上世纪 70 年代在菲律宾建立的 Sumifru 公司(Sum-itomo Fruits Corp 旗下 ),至今仍在不断收购土地以扩大香蕉、菠萝以及番石榴的生产。 2010 年,该公司又收购 1320 公顷土地,其在 菲 律 宾 的 土 地 面 积 已 增 至7381 公顷。

四、日本农业“走出去”经验借鉴。

日本农业企业利用丰富的国际投资和管理经验, 借助多元化的规模经营, 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对保障日本的粮食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在农业“走出去” 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国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农业 “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农业“走出去”需要时间积累。

从日本农业“走出去”的历程和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农业“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需要在与投资对象国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对投资对象国的社会、经济、 农业状况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日本在巴西的投资之前经过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准备, 这使日本在巴西的投资进行得较为顺利, 该项目也成为后来投资者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加强对外援助 ,谋求共同的粮食安全利益。

在日本农业“走出去”方面,对外农业援助发挥了较大作用。日本政府始终将对外农业援助当作日本粮食安全及农业“走出去”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援助可以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而后在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日本的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通过选择适宜农业开发的地区,确认符合当地及日本双方共同利益点及农业品种, 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援助,使更多的国家愿意对日本放开农业市场, 然后再引入日本农业企业进行投资,即为日本农业“走出去” 奠定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1漠开发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日本政府的对外农业援助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加入 《科伦坡计划》之后,至今已有 60 年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的农业合作体系主要可分为三部分: 应外国政府请求进行的双边合作; 多边合作以及向国际组织捐款; 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进行的其他合作。

1968 年日本又签订了旨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的《粮食援助协议》, 实施粮食援助项目项下的无偿援助(简称“KR”

援助)。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 而缺乏能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导致资源闲置, 自身也因此陷入粮食安全的困境中。 与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农业合作, 一方面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投资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中国对外援助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应在这种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谋求解决世界及中国的粮食安全。

(三)充分考虑东道国利益诉求,避免投资摩擦。

在实施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资国的需求,在帮助对方发展农业的同时,满足本国农业发展需要,实现互利共赢。 日本早在农业 “走出去”初期,就充分认识到预防投资摩擦的重要性, 尽量减少或消除投资对象国当地政府及民众的误解或抵制。

日本一些有识企业提出要避免日本农业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产业密集投资,要制定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尽最大可能地争取当地政府与民众的理解,并通过管理层的本土化实现日本与投资对象国的共同繁荣。 例如,日本在巴西投资时,发现巴西长期实行高利率信贷政策,使众多当地农户负债率高而无法达到申请贷款条件。 为此,日本专门推出低利率贷款方式,降低当地农户负债率, 受到农户欢迎,也收到了良好成效。 此外,在农业“走出去”中,日本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给予充分重视。

(四)政府支持是农业 “走出去”的重要保障。

农业“走出去”从本质上看是政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国家战略,是政府主导的行为,与企业单纯追求利润而进行的海外投资有本质的区别。 实施农业“走出去”, 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有力支持。 日本政府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和经贸协定,为农业“走出去”铺平道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组织在促进农业合作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支持农业“走出去”,政府应与投资对象国建立农业合作关系及签订投资协定, 公共部门、行业协会等应与企业通力合作,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障, 最大可能提供政治保护,避免政治和社会风险。 此外,鉴于农业“走出去”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高,政府也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税收和保险方面的支持。

(五)农业“走出去”需要恰当的制度设计。

农业“走出去”在制度设计上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完善设计规划,运作形式也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政府的信用远高于任何公司, 以政府的信用对农业海外投资行为进行“背书”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日本农业“走出去”的模式多样,从贸易合作到生产投资,从收购土地自己经营到订单生产, 从建立子公司到与当地企业合资联营, 日本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社会及农业产业状况,因地制宜,有效地规避了政治及投资风险。

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尚处于尝试阶段, 大部分企业实力较弱。随着“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农业合作程度加深, 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 如贸易壁垒、投资壁垒等。 中国农业“走出去”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学习日本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走出去”道路和模式, 打造出具有实力的农业跨国企业和品牌, 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作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日本 农业 走出去
最新中国经济论文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历史
中国新时代海外经济利益保护能力建设探讨
后疫情时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奥会对中国经济的影
经济制度促进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OF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房地产泡沫中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论改革开放后高储蓄、高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热门中国经济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个机会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思考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