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论文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30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大多活泼好动,乐于感知新奇事物,教师创设新奇的活动情境和氛围,让幼儿动起来、笑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因此,以活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是教师遵守儿童成长本性的表现,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道法自然”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好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达成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道法自然”,又要启智引思,只有把两者相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活的高效的课堂,为幼儿的成长奠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一、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啊

  一次活动课上,某老师组织孩子画“我的家”,大多数孩子把自己家的楼房画出来了,并有目的地在楼房墙面上画上了窗子、门槛等,有的还在楼房边画了几棵树,更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太阳。这本平常,可老师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特别:这个孩子画了两座楼房,自己站在两座楼房的中间,抬头看其中的一座楼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画两座楼房?你家有两座楼房吗?还是座别墅?哪知道孩子怯怯地说:“我家只有一座楼房,我是站在楼下喊爸爸。我爸爸经常到别人家打牌,吃饭时我经常去喊……”这似乎让老师有所感悟,于是她灵机一动,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环节,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小朋友画得虽然幼稚但说得却很精彩,整个课堂活动在小朋友“说家”的过程中达到了活动高潮。

  做与说都是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活动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课例中如果老师仅仅是通过画画的活动让学生欣赏作品,“看看自己的家”,则虽然画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并没有真正“醒目”“开窍”。此时老师增加的“说一说”环节,由家是什么样子到我为什么这样画,实际上是对幼儿画画过程中思维的深化,是激发幼儿思考的催化剂。若少了这一促思引智的环节,课堂活动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说出来还包含着孩子对家的描述与感受。

  二、再给一次机会:重摸一次可以吗

  一次“认识小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某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带着一个鸟笼进了课堂。课前老师把整节课设计为“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谈一谈”等几个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自然流畅,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教师试图通过经历、经验与经过来让幼儿在欢快的感知活动中获得情感、灵感、直觉等主体人格特征的元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的确非常活跃,但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只有少数男生敢用小手指碰一碰鸟的羽毛,大多数学生只是围着鸟笼看看,尽管他们(她们)有着渴望尝试的面部表情,但无论老师怎样鼓励,还是不愿把小手伸出来。于是,老师也就无奈地进入到下一环节。

  “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马斯洛)上述课堂活动中,大多数幼儿之所以不敢摸,除了性格方面的特征外,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尽管有幼儿通过尝试获得了特别体验,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相信摸鸟的羽毛是一种安全的行为,因此尽管他们也想摸一摸,但终究不敢伸出手。此时老师为引导幼儿获得体验,可以让成功的孩子再来一次。因为重复性的动作能够让人认识到事物发展确定不移的趋势,在幼儿确定摸鸟的羽毛是安全的行为后,他们也会消除顾虑积极投入到同伴的活动中去。可见,课堂中老师鼓励幼儿重复既是一种等待的教学技巧的运用,也是引导幼儿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思考、有判断、有理解、有冲动的欲望,而这又是其发展的开始。

  三、再换一个角度:把声音调低可以吗

  “小舞台”活动开始了。不少胆大的孩子争着想表演,只有兰兰把头垂得低低的,我知道她又在躲避表演。兰兰比较胆小,以前每次叫她唱,她都不愿意,即便唱了,声音也轻得像蚊子叫,我每次都要提醒她声音大点、再大点,好让大家都听到,可每次效果都不好。为了让她得到更多的锻炼,今天我还是故意请了她,但今天我想尝试一下只鼓励而不提要求的方式。一开始她就不愿意站起来,我鼓励她:“你能行的!第一句你会唱吗?”“有一只受伤的小鸟……”她声音低得很快淹没在伴奏声中。此时我灵机一动,把伴奏的声音调低了,低得都快要听不见了,但却听到了兰兰的声音,其他幼儿也都静下来等着她继续唱下去。我说:“你的声音我听到了,都超过伴奏声了呢!”我赞赏地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得到鼓励,提高了声音:“我把它抱回家,给它治好了伤……”她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对其他孩子说:“你们说她唱得好听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听!”我又说:“我们用掌声表扬兰兰。”掌声一片。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兰兰的转变让我认识到,教师引导幼儿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夸的问题,有时还得降低我们心中已经有的成功的标准或者是好孩子的标准。上述课例中,我们时常把唱歌时声音响亮圆润、表情轻松的孩子看成是好孩子,并在心中固化这一标准,上课时在有意与无意间就用这一标准来要求评判孩子。事实上这一标准是经过训练后的幼儿唱歌生态,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用这一标准来激励幼儿实际上是难为孩子。因此,我以为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看孩子时必须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心中的标准放低,用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达到的常态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幼儿。我们的标准低一点,孩子成长发展的台阶就多一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在退一步后更好地进一步。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怎样才能解放?以往我们在儿童教育中,总是强调要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施教,即“道法自然”,“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第斯多惠)。这本身没有错误。但如果我们把自身的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推崇无为而治,那是远远不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活动再进一步,或者再引申一步,用一句话、再给一次机会等方式来丰富幼儿发展机会,刺激幼儿多看、多想、多动、多说,则可以让幼儿养成基于自己理解的思维习惯,开启其心智。可以说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幼儿的启蒙发展,是幼儿发展的原动力,是幼儿开始思考、走向理性的起点。因此我以为,幼儿教师的活动教学过程应该既是一个道法自然的过程,更是一个启智引思的过程。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关系 活动 教学 自然 幼儿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