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从“三部性结构”看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论文

从“三部性结构”看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1

从“三部性结构”看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

  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对中西方三部性结构的影响

  不论是西方的“三部曲式”还是具有中国风格的三部性结构其本质都是矛盾发展的过程,矛盾统一的发展规律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始终都是结构运动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西方的“三部曲式”是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强调的是变化;而中国的三部性结构是在统一中求变化,突出的是统一。所以,中西方三部性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矛盾的对比与统一两方面在音乐发展中的主次关系上,以及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对比与统一的,主要表现在对比程度的不同、再现时的模糊性等方面。

  矛盾统一规律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这种辩证思维的哲学论道。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古人也多主张矛盾的统一,如“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礼记?乐记》载,师乙答子贡问乐,曰:“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等等,都说明在艺术实践中,需要变化的统一。再如春秋时期《左传》昭公20年(前522)中晏婴对音乐的基本看法就是矛盾发展的辩证思维思想的体现: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须气以动)、二体(舞者有文武)、三类(风、雅、颂)、四物(杂用四方之物以成器)、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认为音乐是音高、力度、长度、速度、音色、节奏等的矛盾的统一,这种对音乐构成的矛盾统一性看法与其前人相比已有积极的发展和相当大的进步。此外《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老子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王充的“同气相成,殊气相革”观点以及张载的“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等都是对矛盾辩证法的深刻理解与表述。

  但同时,“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又使“矛盾”“统一”的天平更倾向于“统一”的一端。“和”强调的是和谐、统一,其中隐含着差异、变化和矛盾的因素,因为只有存在产生差异、变化的矛盾过程,才能达到最终的“和”的思想;“同”强调的是无变化的同一、一致,这必然会导致艺术的单调,由此带给欣赏者的是乏味、沮丧而非美的享受。如《国语?郑语》载,史伯认为“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反对“去和而取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厌恶单调,主张“和”,否定“琴瑟之专一”,赞成音乐中“高下”、“长短”、“刚柔”、“疾徐”等因素的“相济”发展。

  二、不同的民族心理与审美追求对中西方三部性结构的影响

  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具有流动性,它不同于绘画这种造型性艺术,音响的发声过程是短暂的。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在一个兴奋中心出现之后仍继续反复刺激它的话,就会使兴奋转为抑制,从而产生思维的惰性。为了避免这种惰性的产生,就要在疲惫和厌烦之前加入新的因素,打破重复带来的机械感,给音乐注入新鲜的活力。而以何种方式加入这些新的因素就是中西方“三部性结构”在思维方式上必然产生的分歧了。

  首先,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研究两大类别。一个人有个体的个性心理,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个性心理,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文化差异对个人或群体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音乐结构形式,只能说明人们审美的具体心理过程不同,对美的认识不同,但是对美的根本需求都是一样的。在中西音乐交流初期,一些人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评论中国音乐是无美可言的,甚至说“把这种人和乐器所发的噪音叫做音乐,是最不可思议的滥用了音乐这个名词。……”这实在是极为不公,甚至大错特错了。

  从“三部性结构”来说,如西方人追求的对比与再现,实质上是通过否定自己来发展并实现自己的矛盾过程。对比后的再现是否定式重复,通过对比陈述后的再现更加深化了主题的基本形象。先前受到抑制的兴奋中心再次活跃,人们迫切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都得到满足。而中国人在传统哲学美学等文化影响下,重禁欲,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的美,反对强烈的带有矛盾冲突的音乐形象;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传统音乐就没有矛盾变化,只能说形象的变化不突出对比,不强调矛盾,多为渐变、展衍式发展。这种运动规律同样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

  其次,从社会整体审美来看,西方人的再现原则,“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阶段发展,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事物发展规律。三部性结构在中国虽然没有明确地体现为再现原则,不等于就不受否定规律的制约。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都包含了肯定与否定矛盾运动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身运动的深刻内容。只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由于受到哲学、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体现的方式与西方存在差异。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三部性结构”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人群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

从“三部性结构”看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西方 中西 文化 差异 音乐 结构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