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宁夏回族“外来语”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论文

宁夏回族“外来语”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1

宁夏回族“外来语”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

  作者简介:韩春,女,汉族,1966年7月生,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提琴教学、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等。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宁夏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回族通用语言是汉语,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及突厥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在日常生活及宗教场所中经常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也就是“外来语”的词汇,融入到当地的宗教场所和音乐文化中,这些“外来语”对当地音乐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回族“外来语”的来源

  宁夏地区主要居住着回族、汉族群众,其中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多。说起回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末唐初,此时期经济繁荣,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阿拉伯诸国来的商人、官员和传教士的进入,既繁荣了社会经济,又带来了异域文化。这些从阿拉伯来到中国的人群即是回族的先民,而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大食人来宁夏一带经商定居。由于历史的变迁,回族在中国各地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宁夏地区属回族较集中的地区。

  关于回族“外来语”的来源,首先引用*丁国勇先生的一段话:“无论是唐宋时期到中国住居或定居的阿拉伯、波斯番客或元明时期动迁的西域回回,初来中国,他们的语言很庞杂,又讲阿拉伯语的,也有讲突厥语的,为了生活的需要,回回人使用汉语的机会增多。直到元代后期,在广大回回人中人仍存在着外来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双语现象”,即回回人内部主要讲波斯语、阿拉伯语或突厥语,在公共场合及与汉族交往时讲汉语。这种双语现象到了明代前期逐步改变”。**林涛先生也有相似的观点:“由唐宋到明清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回族学习和使用了汉语是由于政治、宗教、居住分散以及和汉族通婚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回族自身日渐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活上的迫切需要,一般在家庭和回族内部使用回族传统语言,在公共场合则使用汉语。”这说明经过漫长的语言过渡,回族使用了汉语,但仍然有一些回族“外来语”流传了下来。***赵杰先生说:“尤其在回族集中的宗教场所,不但至今保留着用阿拉伯语咏经,回族在千百年的双语过渡中,波斯语、阿拉伯语或突厥语只作为特色成分保留在自己的会话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反映民族特色的“保留词”,它们是回族人在语言转换中历史文化沉淀的成果”。

  二、回族“外来语”与当地民间音乐的融合

  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包含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和戏曲音乐等五类。宁夏回族民间音乐除戏曲音乐没有之外,其余都有。民间歌曲中的山歌“花儿”不仅为汉族群众所喜爱,更是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之一。在音调、节奏、调式方面与其他民族传唱花儿时没有大的区别,但在下面两方面有不同之处。

  第一,在衬词上区别于汉族“花儿”。这又得提到回族的先民,在进入中原前,他们使用古阿拍语和古波斯语,在进入中原后明代政府下令限制“胡服、胡语、胡姓”,阻碍了其语言的发展。但在诵经及日常生活用语和民歌中还保留了阿拉伯语汇,具有回族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在“花儿”中有“叫一声胡达[1]哭老天,苦日子哪一天才能完。”“念过依扎布[2]入洞房呀,他鼻涕满脸泪呀泪两行。”“丝线扎了绣花了,昨晚阿达[3]站下了?店钱阿门[4]算下了?”,“一搭死了一搭埋,一搭下了多灾海[5]”。除了加入阿语语汇外,还有方言、土语,其中以“尕”字最多。如尕妹、尕花等,表示可爱、小、及招人喜欢之意。还有“干散”,“几时价”、“阿们价”、“法码”、“咋家”等等,这些朴素无华贴近回族群众习惯的衬词,一方面保留了其民族特点,另一方面反映回族群众热爱生活的写照,在回族“花儿”的音乐演唱和文化表现中,使“花儿”更赋于民族特色。

  第二,不同于汉族花儿的一点是,宁夏回族花儿不采用“令”命名,只取歌中某一骨干词命名。如《模样咋这么俊哩》、《上山里打了个梅花鹿》、《我唱个花儿你不用笑》等。另外在宁夏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同心地区,回族群众把当地的信天游、爬山调与河湟花儿结合到一起,衍生出一种新型山歌――“干花儿”或“山花儿”,在其音调中除了采用re、sol、la、do四声音列外,还采用了sol、la、do、 re、mi五声音列。这类花儿在音乐上接近信天游和爬山调风格,但旋律起伏较小,没有高亢悠长的韵味,但增加了优美动听的特点。由此可见,花儿由山野融入了平川。

  三、回族“外来语”及音调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回族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包括了信仰体系、社会意识、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回族的音乐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是他们在仪式活动中必不可缺的。伊斯兰教音调在宁夏地区流传较广,其音调是在阿拉伯、波斯民间的呤游诗人和游牧者的诵歌和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来语”音调在宗教活动中成为主线。   伊斯兰教以赞美“安拉”即真主,颂扬先知穆罕默德为主要内容。《古兰经》是伊斯兰的圣经,在仪式中的诵经活动,把大量纯正的阿拉伯音乐保留了下来,由于诵颂使用阿拉伯语言,语言与音调与佛教、道教有明显的区别。现就其在回族宗教仪式中的音调加以分析。

  1、召祷歌 它是伊斯兰教的召祷员每天清晨、正午、下午、日落和晚间站在清真寺塔楼上召唤人们做礼拜的呼喊性音调。此音调以变奏性反复为基础,每一句的旋律首次出现时比较短小,音域较窄,没有太多装饰,而当它反复时,音域有所扩展,旋律有许多装饰,更富有音乐性。整首召祷歌以la、mi两音为中心构成,音乐的速度通常十分缓慢。每句都有休止,以便换气。每句开头以la音起音,落音多在mi音上,上行级进的音调,更有呼唤时的由弱到强的延绵悠长感。只要召祷员开始呼喊时,邻近的各家各户都能听到,其声音亢长洪亮,延绵久远,音调委婉、质朴,与阿拉伯地区召祷歌同出一辙。

  2、诵经调 是呤咏《古兰经》时的音调。其音调不固定,全靠口传心授,并且根据呤咏者的能力而定。有的人只呤两、三个音,有的人则可以象木卡姆即兴演唱那样去呤咏它。这是一种与回族的性格完全相符的纯朴而单调的歌咏,并带有抑扬顿挫音调。虽然他们不称其为“唱经”,但我们以音乐者的视角去看,它的确充溢着阿拉伯民族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其节拍节奏属自由的木卡姆即兴性风格,在旋律时间结构上比较自由,每个音时值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呤咏者的即兴安排。节拍、节奏自由不仅表现在乐音的长短上,而且也表现在重音位置上;不存在有规律的节拍规律,属非均匀律动型。故宁夏回族宗教的诵经调具有与阿拉伯地区木卡姆音乐相同的即兴性质。

  总之,宁夏回族语言不论是“外来语”还是音调,都保留着回族对其宗教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族“外来语”对宁夏回族宗教活动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感悟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回族“外来语”不仅在回族宗教音乐中被继承和保留了下来,而且也揉进了当地民间音乐中,并与汉族音乐共同孕育出新的音调,创造出了具有回族地区特色的山歌,使宁夏的音乐文化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形成自己的异域特征。因此,回族“外来语”对宁夏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将生生不息。

  注释:

  [1]、胡 大:伊斯兰教徒对真主的称呼

  [2]、依扎布:婚书、伊斯兰教经文

  [3]、阿 达:在哪儿,回族方言

  [4]、阿 门:有没有,回族方言

  [5]、多灾海:阿语,“地狱”

  *丁国勇: 河南省洛宁县人,曾任宁夏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宁夏回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著有:《宁夏回族》、《中国回族史》、《中国回族名人辞典》等。

  **林涛:现为北方民族大学语言学教授著有《论回族语言的习惯》、《宁夏方言概要》等。

  ***赵杰: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任北方语言研究院院长。著有:《汉语语言学》、《回族释读》、《回族众读》等。

  ****爱德华.泰勒 英国人类学家,著有《原始文化》

宁夏回族“外来语”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外来 音乐 文化 影响 宁夏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