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教学千法读为本论文

教学千法读为本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3

教学千法读为本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体现于各个方面,正因为困境多,所以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教学千法读为本。因为诵读经典,让生命有根;因为诵读经典,快乐从学生心底涌现。

  一、诵读与诵读教学的价值

  诵,首先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又能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诵读,就是带着情感的语调来读,读出文字的韵味,读出文字的美,读出文字的情。诵读教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学模式。《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诵读。可见诵读,已经是祖先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司马迁十岁,诵古文;班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曹植十岁余,诵读《诗》《论语》及辞赋数十万言;蔡文姬应曹操之请把四百多篇文章全部默写下来,没有疏漏……如此非凡的记忆力除了天赋之外,自幼接受扎实的诵读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诵读经典,就是传承民族精魂,回归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尊重自己的文化。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民族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其次,诵读经典,就是让快乐从学生心底涌现。诵读经典的快乐,可以追溯到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乐之教。《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没有成熟文字的原始社会,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礼乐的陶冶,一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愉悦。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的感悟中。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平和、释家的慈善、法家的尊严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用秦汉的厚重、大唐的庄严、两宋的美丽与哀婉来充满学生的情感世界。

  第三,诵读经典,促进和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大学课堂,与古圣先贤同行,在诵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比如《论语》反复言及:“礼之用,和为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诵读经典,会让我们从心到身,都感知到和谐。有了个体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就将成为必然。

  二、经典诵读方法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那我们平时在诵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对文本立意的把握,这是诵读的根本。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一文中写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此,如果不先行理解文本的立意,只是在文采辞句上下功夫,一旦诵读起来,那也只是进入一个语言的“闹市”,表面热闹而已。诵读经典应该让文本的灵魂随着诵读者的有声语言跳动着、飞舞着。

  第二,对文本结构的把握,这是文本灵魂的安放之所。如余光中《乡愁四韵》。全诗共四韵,共四个层次,每一层的情感表达不一样。第一韵长江水,透彻心扉。诵读时,要带着深沉的思念的感情,去感知诗人渴望回归之情,要用悠长浓烈的语调去体现;第二韵海棠红,思念断肠。诵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情感,感知诗人那乡愁的滋味如沸腾的鲜血般在游子心中翻滚;第三韵雪花白,迂回缠绵。诵读时,用一种悠长的语调,读出这一韵里最让人心醉的望眼欲穿式的等待;第四韵腊梅香,醉魂动魄。腊梅的馨香,故乡的土地,母亲的温暖三者融在一起,搅动着千丝万缕的想念。诵读时要颤音,把诗人满腔的爱国思乡的激情流淌在每一个音节中。理解了文本情感结构的变化,诵读时就能将迂回的乡愁如长江水般翻滚而来,回味无穷。

  第三,对作者个性的把握,这是诵读文本风格的确定。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然所凝,是以笔区云,文苑波诡者矣。”同是盛唐诗人“李杜”,由于他们先天禀赋和后天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李白的浪漫夸张,表达的是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杜甫的浓郁顿挫,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在诵读时一定要把握好作者个性的不同。又比如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苏辛”,却有区别。苏轼是豪放之中有飘逸;辛弃疾是豪放之中有悲壮。

  第四,对文本字词句段篇的把握,这是诵读文本的外部技巧。诵读经典时,要注意各种语言技巧,比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会有助于学生对经典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普通话诵读水平。

  1.适当的停顿 停顿是诵读时为了表情达意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诵读中注意适当的停顿能够更好地传递文本的灵魂。一般来说,停顿可以分为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逻辑停顿,也叫自然停顿。也就是说,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语言习惯随意地乱停,否则就叫“读破句”了。如果诵读的句子短,就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了,比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诵读的句子长,则应该按照文本的文义,合理地在中途作一些短小的停顿就可以了,比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就可以读成“此非 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做一点小小的停顿,就可以使文义更加地清晰,并能让听者在停顿的间隙里去思考去揣摩。感情停顿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完全是诵读者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停顿。但是,此类停顿是声断而意连的,是充分建立在诵读者饱满的感情基础上,表达激动、回忆、思考、犹豫不决等。当然,在停顿的时候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如“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诵读前一个“滋味”时,用悠长舒缓的语调读出然后接上“是乡愁的滋味”,这样,作者无尽的思念就在语意的连贯诵读中体现出来了。同样,在停顿时也有语气的不同处理,有斩钉截铁的“戛然而止”、有声断意连的“渐弱渐止”。比如“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感情停顿后,接着以“戛然而止”的语气结束。

  2.读音的轻重 重读或者轻读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是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等读得重一些。轻读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相反轻读也是一种用以突出某些字词的技巧方式。哪些字词需要重读,哪些需要次重、次轻、中轻,这需要视文本而定,所以,对文本立意的把握是诵读之本。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由于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追求丁香一样美好理想的孤独、迷失的感觉和空虚、惆怅的情绪,在诗的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如上的重复,以营造特定的情绪。而诵读时把“悠长”和“寂寥”做重读处理,也正是符合整首诗的氛围的。

  3.合适的语速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一般来说,如果表现的情感是欢快的、激动的、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如果表现的情感是悲痛的、低沉的、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如果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语速要以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语速要慢一些;《海燕》,语速就要快一些了。比如说,丁建华在诵读《月光曲》时,或舒展柔和,或强烈紧凑,前后变化有致,处理得很好。“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前两句舒展、缓慢、柔和,给人以幽静、抒情、明亮的感觉。后面一句强烈、紧张、有力,恰当地反映了作品所描绘的图景。

  4.语调的抑扬 诵读时语调的抑扬明显地表现在句子末尾的字音上。有升调和降调。升调一般用于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情绪亢奋,感情激动;中途顿歇,全句未完;发布命令,进行号召;惊异或呼唤等。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用升调,上扬的语调、自豪的口吻诵读出我军的威武和必胜的信念。降调一般用于情绪平稳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表达愿望的祈使句等。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用降调,平和地介绍苏子与客泛舟的时间地点。

  5.音色的处理 音色是声音的个性、特色,决定于音波振动的形式。不同的音色可以塑造不同的形象。要想使声音显得年轻些,可以在发音共鸣上加以控制,尽量地把共鸣位置往上提,也就是多用头腔、口腔共鸣,发音位置靠前些。同样说一句话,如果共鸣位置低而靠里,声音就显得老气深沉等。

教学千法读为本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