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境顺应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论文

语境顺应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24

语境顺应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

  在全球性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口译作为各领域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社会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对口译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渐次提升。然而,由于口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性,我国当前的口译教学和培训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口译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异常尖锐。如何把握翻译理论的发展来更好地指导口译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外语教师亟待考虑的问题。本文拟以维索尔伦的语境动态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口译以及口译教学加以探讨。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ehueren)教授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等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可以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去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过程。同时,维索尔伦提出,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动态地顺应语境。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社交的场合、对象等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在语言因素和语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语言的选择使用就灵活多变,使意义的生成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杨俊峰,2005)。意义的生成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的意义,而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影响乃至构成新的语境。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也要经历选择的商讨阶段。这一过程不仅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且还会受交际双方非语言环境的影响。因而,在口译过程中,要使交际持续顺畅地进行,语言的选择必须注意顺应性,既要考虑语言语境,也要兼顾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顺应。

  一、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也称上下文语境,是指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语言使用者(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Versehueren,2000:104),也就是传统语篇研究中所包含的语篇衔接、互文性和语序等。语言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着“对形式意义的依托和限制作用”(张侨辉,1998),即是说,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其所使用的语境才能确定,而语境反过来也在限制对所要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因此,在口译的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译员都应充分顺应语言语境,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口译过程涉及到跨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的转化,是以译员对源语的理解为基础的。在英汉口译中,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常因一词多义而变得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往往不固定,多依据各自的前后搭配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保持交际的顺畅进行,译员必须通过分析和掌握上下文语境来确定词义,选择合适得体的词语,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例如,“The books are closed, as the company is privately owned.”如果不推敲上下文,将原句草率地译成“这些书本是封闭的,因为这是一家私营公司”,就会使译文生硬晦涩、含糊不清,令听者不知所云。由于这家公司是一家私营公司,“thebooks”在此应译为“账目”,而“closed”也应译成“保密”或“不公开”,不宜译为“封闭”。所以,结合具体的语言语境,整句话可译为“这是一家私营公司,账目绝对保密”。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词义上。就句法结构而言,英语句式较为严谨,比较依赖形式的衔接;汉语句法则比较松散,连贯多依靠语义和逻辑。在语篇建构上,英语篇章主要呈直线型或演绎型,即一个段落通常由主题句开始,继之以解释、证明主题句的句子;而汉语的篇章结构为间接的,多呈螺旋型或归纳型。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体、语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在英汉口译中,译员在如实传达原文意旨内容的同时,也应尽力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选择汉英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使译语满足听者的期待,易于听者接受。例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若照搬原文,将此句译为“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虽然忠实原意,却有冗余之嫌。如前所述,英语重形合,例句中用“if”明示条件关系,而汉语重意合,句内句间关系可通过句义暗示。翻译时,若将原句中的连词略去,不仅不影响理解,反而更符合汉语句法的规范,更能发挥汉语言简意赅的优势,将原文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力量体现得愈加强烈。

  语言顺应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没有选择的自由,语言交际一旦发生,语言使用者就必须作出选择。但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选择上却拥有很大的“酌情权和自由度”(刘毖庆,2004:194)。口译的中心任务在于传递意义。当译语受者无法透过直译的字面意思理解原文意图时,译者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即可。在我国,由于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他们已习得汉语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英语语言顺应的最大障碍就来自于汉语的频繁介入和干扰。学生在对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述时,往往会偏重语言的表层结构关系,而忽视语言深层的意义结构关系。所以,在口译教学中,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结合实例从语音、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境顺应意识,引导学生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掌握话语的深层意义,从而达到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情景语境顺应

  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它包括交际的参与者、时间和地点、交际的正式程度、话题、交际媒介、参与者的身份等诸多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情景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交流各方对情景因素的不同考虑以及注视程度等等也会引起话语意义解释的偏差。因此,口译时,译员应更多地注意话语的情景语境。译员要对口译的情景语境要有全面的把握,随着口译过程中语境的变化做出适时恰当的调整,以确保整个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口译的进行与语言交流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是个场合性很强的工作。口译的内容通常包罗万象,口译的场合也千变万化,如有:外事接待、礼仪祝词、商务谈判、旅游观光、大会发言、宣传介绍、参观访问、人物访谈,等等。在不同场合,译员所工作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他们从游客到商人、从学者到政治家、从普通老百姓到国家元首,各式人物,应有尽有。所以,场所环境、人物身份及讲话的对象是译员在口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别客气。”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可用于多种社交场合,因而在翻译时要考虑不同的交际语境,选择恰当的译语。如果是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人对他说这句话,那么应该译为:“Make yourself at home.”反过来,如果这是客人对主人说的话,那么就该译成“Don’ bother.”如果是一个人对朋友的帮助表示感谢,对方这样说,就可译作“You are welcome.”

  口译是一种“十分复杂且特殊的动态交际活动”(刘和平,2001:17)。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交际环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交际主题不断变化,而且交际人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交际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对口译的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口译中,译员除了要根据语言交流的客观环境做出动态的选择,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交流双方的心理、认知、情感等主观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与影响。例如,“I joined the company about ten years ago. They di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e, so they sent me straight out to Slovakia. After three years, they decided that they still didn't want me in London. So, they sent me to Poland.”这是发话人在一次讲话开始时所做的自我介绍。如将源语不作选择地译为“十年前我加入公司,他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就把我派到斯洛伐克。三年后,他们还是觉得不想让我来伦敦,于是就把我派去波兰”,虽然能够表达基本意思,但却失去了原文的幽默本色,甚至会让听者迷惑不解,误以为说话人是在倾泻不满。相比之下,“十年前我应招入门,到这公司来了。他们不知道该把我如何发落,就把我一家伙支到斯洛伐克去了。三年以后,还不知道该把我怎么办,又把我发配到了波兰。”,更符合说话人的意图。译语既兼顾了源语的字面含义,也使说话人的幽默诙谐尽显无疑。

  综前所述,口译的对象不只是语言本身,只有对制约和决定语言选择的情景语境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口译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口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结合语境理论,剖析和解释不同情境对语言选择的作用和影响,以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也应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尽量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对口译的即席性、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等特征“有更为强烈的感性认识”(傅敬民、居蓓蕾,2012),并锻炼其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语境顺应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黄国文,2001:114)。言语社团可大可小,不同言语社团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也呈现出相应的多样性,这些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也是造成口译障碍的主要因素。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并顺应其文化语境,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很多时候记录着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方梦之,201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必然要面对涉及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百科知识等领域的挑战。因此,在进行口译工作时,译员必须关注双方的文化背景,尽量寻求符合双方认知环境的表达方式,以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将“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 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翻译成汉语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译语接受者的语境。此句中的“Parson”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示“教区长”的意思。如果勉强直译,不仅会牺牲源语的文化特色,也有可能增加听众接受和理解的难度。为了实现语用等效,译员可以从汉语中找到有相似意思的表达,将之译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便于听众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交际双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与相关背景知识,这就要求译员在如实传达信息之余,也应尽量弥补和衔接语言转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或“文化亏损”,使译语接受者获得与源语发言人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例如,在“神州六号”成功返回的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及中国航天队伍里是否会出现女航天员时,发言人提到了中国的古老传说“女娲补天”和“嫦娥奔月”的典故,以此来点明中国人古老的航天梦想与女性的紧密联系,译员将这句话翻译成“...in the ancient and beautiful mythologies of China, we have a goddess Nuwa who mended the skies with stones when the skies were broken. And also we have a goddess Chang'er who flew to the moon and became the goddess of the moon.”(龚龙生,2011:128-129)译员对中国神话中的这两个人物加以简要说明,既有助于听众准确理解源语意旨,也可以让西方目的语受众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悟到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Nida,1993:15)。可以说,正是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在口译过程中只考虑语言的转换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文化内涵的因素。为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以排除文化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论,它强调综合、动态地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其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口译是动态语境下进行的交际活动,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及对译语的表达。为了将信息准确、顺畅地传递给听众,译员应同时考虑语言结构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背景因素,动态地做出语言策略的顺应性选择。在口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意识的培养,还应以“顺应”理念为指导,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口译人才。

语境顺应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顺应 教学 语境 关照下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