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模型思想: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论文

模型思想: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10

模型思想: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073-04

  “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模型思想?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又有怎样的价值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并发展模型思想?对这些问题的思辨与求解,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厘清:模型思想的基本内涵

  何谓“模型”?“模型”不同于“模式”,一般来说,模式关心的是数学内部,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模型关心的是数学外部,是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把“能够认识或者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式”[1];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模型”,即“强调模型的现实性,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强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史宁中教授认为,模型有别于一般的数学算式,模型也有别于通常的数学应用,模型是能够用来解决一类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数学方法。

  何谓“模型思想”?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的:“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3]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仅指出了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作用,而且表明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确了建立模型是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思想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六个字表达:抽象、推理和模型。实际上,在新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中,“模型思想”是唯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核心概念,这已经明示了“模型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二、审视:模型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数学价值分析

  1.模型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建立和求解一系列模型,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自我生成数学知识,进而感悟数学思想,把握数学本质,发展理性精神。

  2.模型思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既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在感悟模型思想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和思维水平动态发展。

  3.模型思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生活,寓于现实生活,并用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直至建立并求解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主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4.模型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数学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层面,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建立模型,最后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有知识和技能,有思想和方法,也有经验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有效培养。

  (二)教育价值分析

  1.模型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模型思想渗透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领域之中,突出模型思想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模型思想体现在教学中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它与符号意识、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课程目标点都密切相关。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模型思想的渗透对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模型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数学知识是定型的、静态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发展的、动态的;数学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是永久的。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不仅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持续影响,而且会隐性地影响学生从事数学以外活动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终身发展。

  三、 探寻: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公式、性质、规律、数量关系等都是数学模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一是提出问题并用精确语言表达;二是分析数量关系并进行数学抽象;三是求解并解决实际问题。”[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经历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积累经验,在充分认识数学模型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6],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自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

  (一)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模型思想包括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两个部分,其中建立模型思想的起点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信息,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从认知水平与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处于以具体运算为主并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这决定了他们能够在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互联系的情况下进行逻辑运算。也就是说,模型思想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存在“天然的契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现象进行感知与理解,重视生活问题的抽象概括和数学化的过程,使“生活问题”上升为“数学问题”,为模型思想的初步渗透和建立奠定思维基础。   例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一课,苏教版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情境图让学生思辨:“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长28米和宽15米分别是哪一部分的长度?篮球场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当学生明确了这些问题以后,“求篮球场的周长”的生活问题就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借助积累的经验感受到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与需求,初步渗透了数学模型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从现实的“生活原型”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过渡过程。

  (二)完整经历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

  学生对模型思想的感悟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还是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原型或具体问题情境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去掉数学问题中非本质的东西,用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表述、提炼出数学模型。

  例如,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其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函数思想。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不仅能体现函数思想的应用价值,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师要让学生从各种运动变化的具体实例中理解变化对应的思想,感受“变化”之中的“不变”,把握这种规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完整经历函数模型的抽象过程:

  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几组数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这两种量都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有怎样的联系。其次,启发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观察有什么发现。第三,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式,并揭示正比例的概念。第四,继续呈现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思考,并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正比例的共同特点并用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加深理解。最后,结合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操作和推理步骤,同时提供一些反例让学生进行辨析,从而正确建立起正比例的数学模型。

  这样,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既加深了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学会了从变量的角度认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了函数的思想方法。学生在完整经历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中,不仅习得了数学学习技能与方法,而且积累了数学学习经验。

  (三)丰富归纳数学模型的思维过程

  模型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全面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在回顾反思中建立数学模型,是形成模型思想的核心。“数学模型的抽象提炼不只限于对某一个问题的分析与归纳,它更应该是在对同类事件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成。”[7]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模型时,应该拉长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考,充实数学思维过程。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其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探索算法、形成公式上,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充满着“研究”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每次操作后在表格中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的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摆图形和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的数量与面积有关系。第二个活动,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先是利用图示启发学生只沿着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就可以看出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推算出摆满这个长方形一共需要多少个正方形,就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对第二个长方形展开独立测量活动,沿着长方形的长摆出一排正方形,看出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着长方形的宽摆出一列正方形,看出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再推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形的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第三个活动,说出长7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根据前两次活动的经验自主完成长方形的面积推算。

  通过上述这些活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的行数,每行摆几个及可以摆这样的几行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对应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水到渠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模型求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体会了模型思想,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四)凸显求解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求解模型是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它是模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将已验证成立的数学模型迁移应用到相关问题情境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那样:“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所以,当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及时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拓展新认知,使数学模型成为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模型的应用水平,积累模型经验,形成初步的模型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模型思想就是将一个问题的解决,拓展为一类问题的解决。在凸显求解数学模型应用价值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一些基本习题强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基础理解。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将数学模型推广到一般情况中去,从较普遍的意义上理解数学模型,从而掌握相应的规律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变式练习拓展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深度理解。这是检验学生对数学模型本质内涵是否真正理解与掌握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灵活解构数学模型的能力。因此,当学生能主动运用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时,不但可以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思想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模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在小学阶段,模型思想的主要教学形态是“渗透”,因此,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度综合考虑,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数学模型,感悟模型思想。当然,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揣摩与领悟。只有这样,学生对模型思想的认识和对数学的理解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模型思想: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涵 模型 策略 思想 价值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