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教育的启示论文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教育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18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危害生命的恶性案件,这提示部分人群的生命意识淡化现象突出。由于生命意识淡化而出现危害生命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如马加爵杀人案、杨元元自杀、小悦悦被撞、药家鑫杀人、邪教暴徒制造惨案等),极端事件不断冲击社会道德与法律底线,对人们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伤害,社会不安全感和极端情绪也由此加剧,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人们的热议。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为何精神道德却在滑坡?在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偏向,部分人群理性思考和理智行为缺失,浮躁不安和冲动情绪越演越烈,生命意识淡化而引发的漠视和残害生命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一、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的现状与表现

  世界上,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和健康。生命是前提,健康是基础,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没有健康一切无法发展。人作为社会程度最高的动物,不论是从其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有对生存的强烈欲望和需求,这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根本源泉。从动物自然属性的角度看,人和动物求得生存的欲望和生命意识都是非常强烈的,但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会产生强大的干扰和影响,社会属性越高的生物,社会环境对其生命意识的影响越重。当前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只是社会人群生命意识淡化的一个缩影而非特例。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入党动机功利化――生命意识淡化的隐形表现

  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社会以经济为中心,人们对“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论存在错误的理解和滥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偏重于功利,功利思想引发的激烈竞争对人群精神道德和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普遍处于“压力山大”、“无安全感,没幸福感” 状态中,这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心理成因。大学生生活在激烈竞争和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中,长期接受社会负性环境的影响,其“唯物论”的功利化思想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十分突出。功利化导致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多数大学生入党并非真正信仰共产主义,而是看重党员身份“有利可图”,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差。一些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也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考察不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入党动机不纯必将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没有社会责任感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会有认识、尊重、爱护生命的思想意识,其生命意识是模糊和淡化的,这表现在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周边人群缺乏尊重和关心。个别学生党员,党员意识不强,维护生命意识淡薄,在人际交往中缺少礼仪,对他人生命价值不予肯定和尊重,常否定别人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如冷嘲热讽和歧视弱势群体,参与校园斗殴等,带头违纪等。

  (二)否定和暴虐生命――生命意识淡化的直接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党员因生命意识淡化而出现否定和暴虐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生命成就感下降,感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法制意识淡薄而出现伤人或自伤的暴虐生命。部分学生党员内心深处存在“否定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倾向,这种心理外化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就表现为对生命缺乏足够敬畏、承认和尊重的行为。否定和暴虐他人生命,常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中体现出来,比如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在上人体解剖课或动物实验课时,嬉戏和玩弄尸体标本、人体骨骼标本,粗暴对待实验动物,实验操作不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和实验规程。没有强烈生命意识,怎能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又怎能“大医精诚”的高超医技呢?否定和暴虐自我生命,则体现在遇到困难时意志力薄弱,容易滋生失落和绝望情绪,进而否定自我生命价值,出现自杀行为。否定和暴虐自我生命,更隐形的表现是纪律观和安全意识不足,晚归、外宿、翻越寝室围墙、楼道跑酷、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等等。

  (三)游戏和浪费生命――生命意识淡化的间接表现

  游戏和浪费生命,是生命意识淡化的间接表现,已成为一种蔓延化的流行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包括少数党员,颓废空虚、虚度光阴,精神上无家可归而沉迷网络游戏,成天在虚幻世界里游荡。痴迷于网络杀人游戏或情色影片,对未来缺乏信心,专业学习被动消极,浪费着青春大好时光,其生命的价值正在衰减。

  二、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成因的分析

  (一)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介绍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笔者2013年首次提出(见图1),假说核心内容为:人在心理上存在正、负两种心理接受通道,负通道接受负刺激,其通透性高且存在正反馈,负通道作用对正通道产生强干扰;正通道接受正刺激,其通透性低且存在负反馈,正通道作用对负通道呈弱干扰;正、负通道作用进入心理整合系统,心理整合系统按照“利己”原则进行判断,“利己”刺激产生“愉悦”感受易接受,“不利”则排斥,心理整合系统在社会道德法规的影响下综合形成“价值评判”,“价值评判”指导个体“行为输出”。

  (二)假说对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成因的分析

  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成因复杂,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青年大学生自身个体原因。心理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进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厘清其成因并进而探索出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从心理接受通道假说角度,对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成因分析如下。

  1.负通道高通透与负性刺激过度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化的根本成因。负通道接受负性刺激,其通透性远高于正通道。较低阈值的负性刺激作用于负通道,就能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具有原始、强大和难抗拒等特性。心理学阴影理论认为,个体的“阴影”十分强大,这实际上负通道高通透性的表现。负通道的特性实质上体现了人的本能属性,负性刺激常能激发人的本能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础需求),负性刺激作用于负通道,产生的负性作用投射到心理整合系统,常因能满足个体原始需求而引发个体“愉悦”的心理感受,易被个体接受。负通道的作用效应常常是原始、不可理喻、利己元素突出,个体的负性通道效应常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负通道效应的外显将引发竞争,竞争将导致个体与群体出现利益冲突,这也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于负通道,需要辩证认识和对待。负通道存在合理且必须的,它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必须得到承认和尊重;负通道的通透性高才能帮助个体获得强烈的生存欲望,但负通道同时也使得个体萌发强烈的“自私”意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但却揭示了负通道及其高通透性是人本能的物质基础,这种本能是个体追求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承认、尊重负通道也是社会激发个体进步的客观做法,党确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组织目标,实际上就是客观承认负通道的做法,党提出“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尊重负通道的表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证实了负通道对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然而,马克思说要辩证看待事物、要把握好度的观点,看到负通道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正确的做法是“适度的自私”。过度放任和刺激负通道将会导致负通道效应过强,从而对正通道效应产生强烈的干扰和削弱,引发正负通道效应失衡。正负通道效应失衡将会破坏个体心理稳态,心理稳态遭到破坏,个体会出现心理疾患。当前社会人群出现精神空虚、价值观偏曲、仇富心理、幸福感缺失等社会心态问题就是心理稳态失衡的结果,心理稳态失衡会使人丧失理智作出极端行为,生命意识淡化就是其表现之一。大学生生活在物化社会、竞争过度强烈、利己主义盛行的充满过度负性刺激的社会环境中,负性通道受到过度刺激,正负通道效应明显失衡,于是作为需要正通道来实现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命意识必然出现偏曲,一些令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负性事件也因此而层出不穷。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充分尊重和应用负通道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增强社会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中国梦)、加大对正通道的有效刺激实现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个体和群体正负通道效应的相对平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唯一正确路径。

  2.正通道低通透与负通道强干扰是生命教育成效不佳的根本成因。正通道通是人社会属性的物质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获得整体发展的体现。个体要生存,群体也要发展,个体与群体相辅相成(个体作为群体一员,个体的存在时群体发展的基础,群体的发展又能促进个体的生存),个体与群体又时常相互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件的矛盾与冲突)。正、负通道平衡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标志,可是现实中由于正通道低通透与负通道对正通道的强干扰,常出现个体与集体、本能与理智间的相互冲突,其原因是正通道对正性刺激的通透性低,心理整合系统遵循“利己”原则,对“利他”元素突出的正性刺激常“不悦”被排斥,“学好十年难,学坏一朝易”。正通道低效应、理性强、易受干扰特性常导致正面教育成效不佳,正面教育任务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外,负通道对正通道呈强干扰,正通道对负通道呈弱干扰,教育面临“5+2<0”的现实困境。负通道强干扰正通道,理智时常被本能掩盖,“一念之差”、“见利忘义”,贪污腐败、贩毒制假、残害生命层出不穷。社会浮躁与极端情绪的滋生就是负通道干扰正通道的结果,大学生甚至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淡化便是意料之中,大学生生命教育成效不容乐观。

  3.正、负通道的反馈特性差异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化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正通道效应存在负反馈,其效应在个体本身或传递到其他个体时呈现衰减和缩小现象,“由奢入俭难、好事不出名”。负通道效应存在正反馈,其效应性在个体本身或传递到其他个体时会存在递增和放大,“由俭入奢易、坏事传千里”。正、负通道的反馈特性差异是优良社会风气难以形成、个体好习惯难以保持以及恶劣风气易传播、坏习惯难改的根本原因,“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纵观当前社会,网络负面信息盛行泛滥、谣言四散、媒体推波助澜、人群“热衷”八卦丑闻,这种负性信息的高选择性关注,均是正、负通道的反馈特性差异所致。不难理解,我们浏览媒体信息时,负面信息总是首先映入眼帘,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兴奋,色情、炫富、搞怪、暴力等信息很快被我们广而告之,无形中我们不自觉地担当起免费 “广告员”,而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信息却“闭口不谈”,在袁隆平、钟南山、焦裕禄等的事迹面前常“哑然失声”,江南style风靡全球,“我的中国心”黯然失色。社会人群包括大学生生命意识淡化恶性循环,正、负通道的反馈特性差异是其重要原因。

  4.社会道德法规影响价值评判和约束行为输出弱化是漠视生命的外部原因。正负通道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个体行为输出“利己”成分多余“利他”,为了均衡个体生存与群体发展,就需要有社会道德法规对个体的价值评判施加影响、对个体行为输出加以约束和规范。社会道德法规扮演着“控关”的重要功能,倘若社会道德法规遭到破坏或削弱,“控关”失去有效控制功能,“利己”含量高的行为输出将“喷涌而出”。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道德法规遭到人为破坏,社会“利己”含量较多的行为输出高速、大量“释放”,社会道德法规对“漠视生命”的控关作用削弱,成其为社会人群和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外部原因。

  三、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大学生党员生命教育策略的启发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作为创新理论,有待完善和深入论证,然而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已得到体现。依据心理接受通道假说,我们认为大学生党员生命教育须遵循“上游清源正本,下游疏导控关”的原则。

  (一)净化社会风气,减少对负通道的负性刺激

  环境造人,优良社会风气能感化、教化人性正道。齐国驻楚国大使晏子,曾言:“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培育优良的社会风气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将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积极的生命意识,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精英大学生的根本途径,做事先做人、立业先树德。大学生生理已成熟,然心智却在成长中,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身作则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明理、友善、诚信),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敢于向负面现象作斗争,减少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负性刺激,这是搞好大学生党员生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增强社会正能量,强化对正通道的正性刺激

  正通道通透性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坚持不懈地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多途径、全过程、创新性地加强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方能塑造大学生党员尊重、珍爱和捍卫生命的党性,党员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梦作为人生的自觉追求。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生命意识,带动整个社会珍爱生命,为和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三)推行法治建设,增强法规对行为输出的控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经济建设更重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严惩违法行为,肃清漠视和残害生命的思想和行为,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方针。高校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法制观教育,营造维护和捍卫生命的法律氛围。开展多种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其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并由此引导大学生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激发生命的责任感,学会以爱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生命意识。

  生命有限,尊重、珍爱生命是实现生命从“时间有限”到“意义无限”升华的唯一途径,世上最宝贵的品质乃是“自爱”与“爱他”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创新大学生党员生命教育思路和途径,不啻为一条新思路和新途径。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生命意识教育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假说 党员 启示 通道 意识 生命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