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壮大问题思考论文

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壮大问题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30

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壮大问题思考

  2003年,一场旨在突破旧体制旧机制束缚、全面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推动下拉开序幕。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前后仅用了十年时间,创造了中国改革史上的新奇迹。西部省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发端于2006年中央扩大试点范围、由点向面拓展的决策部署。贵州省于2006年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经过2008年加速推进、2010年全面铺开,到2012年完成了改革阶段性任务。

  1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有事业的、又有产业的,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不仅文化单位自身要改革发展,而且承载着助推经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发展的使命,涵盖多个方面,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则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文化体制改革难度最大的任务。近年来,贵州省牢牢把握这一中心环节,按照“可核查、不可逆”的原则,大力推动全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施转企改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299家,核销事业编制近9000个。尤其是在省直层面,积极探索推动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有机结合,组建成立了六大省管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广电、报业、出版、期刊、网络、演艺产业并存、竞相发展的格局,着力打造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国有文化企业脱胎换骨,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试水市场的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为企业业绩的大幅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原本就相对落后的西部省区,面对长期以来的投入不足、理念不新、机制不活、合作不多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新体制下的国有文化企业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走出困境驶入发展快车道,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继续阔步前行,国有文化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改革大潮,克服困难、抢抓机遇,谋求长远发展。

  2 国有文化企业在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改革发展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实践,多数转制国有文化企业逐步适应新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改革的引擎作用不断显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是,以贵州为例,从总体看,国有文化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还处在一个“散、小、弱”的状态,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尤其是缺乏像上海、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市有“航母型”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作强力支撑和示范引领。诚然,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长,客观上都须经历一个过程,西部省区基础相对较弱,更需要攻坚克难,以超常规的勇气和举措奋力赶超、跨越发展。审视当前贵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现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影响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转变观念问题。

  观念是先导。国有文化企业虽然经历了若干年体制改革,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客观上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还未能完全跟上。从企业管理层看,一些管理者习惯了过去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方式和思维管理企业,不善于用现代企业的理念和市场手段来经营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导致“不事不企”、“事企难分”,同时依赖政府“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企业职工看,对原有事业身份的迷恋在一些企业职工身上还较多存在,适应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对企业的发展不冷不热甚至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对按经营业绩实行绩效配合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是发展定位问题。

  部分国有转制文化企业对于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谋划,前瞻性、长远性不够。对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缺乏深入研读和准确把握,导致在抢抓机遇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特别是个别企业只盯着眼前的局部利益,眼界过窄,缺乏全局观念,不能较好地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盘子中来找准自己位置、谋划发展前景。

  三是开放合作问题。

  资源整合也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式。企业要有发展,就必须要有开放的胸襟和合作的意识。但从现实看,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在一个领域长期“一家独大”,对资源垄断权的欲望较强烈,不能在一个平台上以一种完全平等的心态来谈合作交流,特别是对一些民营资本的进入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个极端,当一种热门的新业态比如新媒体产业进入视野,只要与之有关联的企业都一拥而上,积极性、主动性、敏锐力是有了,但缺乏通盘考虑,各自为阵,导致同质竞争、资源浪费。

  四是科技提升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西部省区的文化产业在这一方面恰恰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体现在新闻出版、广电、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速度和品质、扩大产能与传播的能力不够,在市场竞争上往往陷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对于遍布于市、县的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非遗产品、农特产品等,由于缺乏科技元素的注入,处于一种比较初级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生产模式,而具备一定资源优势的国有文化企业又缺乏与之有机衔接,在彰显特色、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上未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平台搭建问题。

  从孵化、研发到生产、营销,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近年来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一些地区和企业谋划建设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吸引了不少企业包括国有文化企业入驻。但是,由于一些园区和基地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后续的公共服务,比如展示交易、投融资营销、技术等层面的平台未能跟上,导致企业进来了却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同时,企业产品业态与业态之间的流动交融,也缺乏一种合理机制,同在一个园区一个基地,但未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赢格局。   六是人才储备问题。

  人才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西部省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方面的投入不足,省内培养人才较多外流,省外引进人才不能长留,导致企业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断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求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更是欠缺,不利于公司做大做强和长远发展。同时,原有体制机制对人才的流动也有一定的束缚,尤其是在广电、报业、期刊等剥离转制组建的集团公司较为普遍存在事业身份人员在企业兼职问题,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3 培育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和西部省区(主要是贵州)的实际,就培育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一是尽快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中央关于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明确要求。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长期纠缠于角色转换、社保衔接、职务变动等具体事宜,不能以一种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轻松上阵,谋划前景、开创事业,必将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深化完善改革同样是“早改早主动”,而且是与长远发展有着直接关联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强调意识形态的属性,要确保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使之内化为企业精神和发展理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既是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做大做强做优国有文化企业的基础。要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市场意识,使国有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发展壮大企业。

  二是大力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

  实施“三跨”,是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构建大文化格局,促进关联资源之间合理有效地流动,发挥集聚效应。在跨区域上,要淡化行政区划概念,针对相近相通的文化资源,实施省地合作、地地合作,甚至跨省合作,谋求发展共同点,打造片区文化产品和品牌;在跨行业上,要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探索组建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在跨所有制上,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开辟绿色通道,吸引更多民营资本以参股甚至控股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凡是能让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都要放手使之充分发展。要通过实施“三跨”,推进并购重组,优化资产布局,为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整合资源,实施资本运作。

  三是积极推动股改上市。

  推动上市融资是国有文化企业迅速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的有效路径,也是西部省区打造百亿元级国有文化企业的现实选择。要在推动相关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上作积极探索,加快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人事、资产等各种关系,为筹备上市做好积极准备。牢牢把握国家为西部省区国有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的大好机遇,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加强与相关上市工作机构的衔接,确保在上市筹备工作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早日实现上市融资。

  四是谋划项目做大规模。

  西部省区往往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仍然是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能把文化资源有效地聚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应。文化企业也只有依托重大文化项目,才能做大规模、做出影响、提升实力。企业是实施项目的直接主体,多数国有文化企业才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于谋划实施项目尤其是与市场有效嫁接还缺乏经验,特别需要从项目的最初谋划策划到后期管理运营的整个过程加强调查研究,在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利用资源禀赋,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形成规模效应。

  五是打造精品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化企业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中重要的标志是打造推出一批群众喜爱、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而其核心竞争力是形成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标识和特色,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企业才能具有生命力,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历经十年的磨砺,贵州已经有了“多彩贵州”这一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知晓的文化品牌,探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品牌建设体系和方法,为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形成企业品牌提供了范本。要结合行业特点,突出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分门别类的挖掘和研究,抓好选题规划;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创新创意,抓好制作生产;通过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抓好传播推广;更要通过总结探索品牌打造规律,抓好品牌创建。

  六是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文化生产力最基础、最重要、最活跃的力量,国有文化企业人才资源匮乏,必须在培养、引进和使用上下深功夫。在培养上,要立足企业需求,依托省内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加快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在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创意领军人物,千方百计为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发展环境;在引进上,要创新人才引进理念,以重大项目吸引人才,把招才与引智结合起来,将人才资源落在省内,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在使用上,要健全用人机制,注重公平,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用人才。要积极探索以智力入股参与分红,为其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随着“四个全面”工作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国有文化企业一定要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创新进取、奋发作为,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勇立潮头,加快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

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壮大问题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国有 西部 地区 文化 问题 企业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