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2

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64-02

  一、挖掘书法渊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在书法欣赏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形式。

  1. 文字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它的起源是从汉文字形成开始的。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字”,它体现的“六书”的成字方式比较清楚,已经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周朝晚期至秦统一之前出现了“大篆”,它是一种比甲骨文更加抽象、更加趋于工整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力推行“书同文”,在全国规范汉字,出现了“小篆”,它是按照易辨易写、易推广的一种规范篆书。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代,它比正规的篆书书写更加方便,是汉代公文、立碑的正式文字,汉代还出现了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简书”,以及为书写方便而形成的“章草”,“今草”就是从章草发展演变而来的。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钟繇等人使楷书初步定型,王羲之父子使行书、草书达到了高峰。他们的贡献,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唐朝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初唐的几位书法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将隋以来的楷书更进一步法度化,建立了尚法的唐楷典型;颜真卿、柳公权等也为唐楷法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在书法史上,是继魏晋之后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上述基础上,中国书法又经历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览中国书法的历史,我们无不感到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无不感到祖国的伟大,作为炎黄子孙,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笔者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挑选有代表性的汉字,按照汉字演变的历史顺序,用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的书体展示出来,让书写流动起来,这样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感兴趣,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形象,效果也更好。

  2. 赏析历代名家碑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古代名家名作,如篆书《峄山碑》,隶书《曹全碑》,行书《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楷书作品。介绍这些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章法上的特点及名胜古迹中的牌匾墨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叩开书法艺术之门,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升华,从而激发浓厚的书写兴趣。

  二、讲述书家人品和故事,重塑美好心灵

  1. 书家人品

  宋代诗人陆游说:“学书当学颜。”明代书法家傅山提出“作字先做人”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品行高尚、胸襟宽阔,才能领悟书法的宽广豪放之气势、柔美秀丽之风尚。比如,王羲之“骨硬”,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直刚烈,蔡襄“才德俊美”,黄道周“不谐流俗”……令人高山仰止。这些传世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作品在中华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讲述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养成沉着冷静、坚持习字的习惯,克服心浮气躁的毛病,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勤动脑、善观察的良好品质。这就是书如其人的道理。

  2. 书法故事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历史上英雄人物、著名政治家、知名学者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曹操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还保存着他专门为书法家钟繇而写的“衮雪”隶书碑刻。相传,曹操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练,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曹操、钟繇、梁鹄这些书法名家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获得韧性与耐力,形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挖掘碑帖内容中的德育素材,巧渗德育

  书法教学注重临帖,碑帖内容十分丰富,并不需要教师刻意讲解,只要充分挖掘碑帖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书法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找出碑帖中有关励志的词语和句子,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书体风格在认真书写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德育水平。例如,根据《勤礼碑》的内容教五年级学生写“自强不息”时,采取恰当的方法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让学生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而且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又如,写“闻鸡起舞”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不迟到,不早退;写“积德累仁”时,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

  四、揣摩字形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汉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做人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更应该如此的道理。比如,教学生书写“喻”“畅”“咏”等字时,要让学生懂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教学“感”“稽”“时”“致”等字时疏密安排要得当,结构章法中有大小、长扁、粗细、疏密、取势等包含和谐美的要素。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要讲文明、懂谦让,在集体活动中只有协调统一,分工明确,才会和谐相处,避免出现矛盾。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例如,每天打扫教室卫生的时候,谁洒水、谁扫地、谁抹桌子,要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才能完成要做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相互适应,生活才会和谐,让学生在揣摩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的过程中受到启迪。   五、尊重传统,指导临习,开展养成教育

  1.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告诉学生“练字先练姿”,写字的基本姿势为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注意头正、身直、肩安、足安,还常常让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学生做示范,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保持作业本及桌面整洁,注意衣着和手指清洁。在作业评比中,把作品整洁及书写者自身整洁纳入其中,逐步培养学生干净整洁的行为习惯。正如郭沫若同志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的题词中所说:“这种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临摹书法作品时,要求他们能平心静气地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有效地控制好心情,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手相应则字的笔画线条就有轻重、粗细、深浅、敛舒、险丽之变化的效果,最终达到抒情达意、精神愉悦、心专意畅的最佳目标,收到书法养性、健脑、健体的最佳效果。

  (1)细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要学会读帖。对其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详细审查,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先天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者一个小动作中,都是充满神韵的。所谓“察之着尚精,拟之着贵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指导读帖是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2)临写。就是把眼睛所看到的字运笔、结构如实客观地写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先让学生先练笔画,再像造房子一样组合起来,要保证比例好看,布白均匀、重心稳定。

  (3)勤练习。学生通过临摹练习掌握新字的写法后,要坚持练习,防止产生浮躁的心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就是要练得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否则无法领悟艺术真谛,难以敲开艺术之门。

  六、在激励表扬中渗透德育

  对于学生书写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书写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

论文搜索
关键字:德育 书法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