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以问题分析驱动教学重构论文

以问题分析驱动教学重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4

以问题分析驱动教学重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的能力、分析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研讨完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之后,数学组对后续课“认识平行”进行了教学研讨,课后围绕四大环节,带着问题进行了分析反思与教学建构。

  一、图形归类:如何使分类更具理性化?

  【教学回放】

  师(屏幕呈现五幅图):观察这里的五幅图,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分好后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组织集体交流。(学生用手凌空比画,言语表述不清)

  师: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集体观看屏幕动画⑤号和④号的延长)

  师(总结):⑤号的两条直线延长相交,所以⑤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④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教学效果】

  此处分类只是学生的感性观察,仅仅停留在“眼、口”之上,所以在集体交流反馈时,学生对于④号无所争议,但对于⑤号到底如何处理争议较大,数学语言表达产生困难,缺失延长直线的操作而“口说无凭”,一些学生陷入了⑤号也是不相交的“感性直观误区”。教师虽然早有预设,进行课件延长直线的展示,明确了⑤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但学生仍缺乏理性体验,教学费时,暴露出“媒体替代”思维。

  【评价反思】

  分类能够从一系列事件中逐步抽象出部分事件的相同属性,达成对知识的高度归属与认同。分类,可以借助直观达成,但分类本身更多具备理性思考的特质。

  既然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经历了探究过程,所以导入部分的分类,唤起已有经验,为研究互相平行做铺垫,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分类时就能够“理性地观察思考”呢?如何让学生更有话语权和便利的表达方式,不再受替代思维之惑?既然⑤号的争议焦点就在“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有机会将思考的过程落实到笔头上呢?

  所以,此处的分类,不能简单地用“看”和“说”进行推进,而应加入“动手操作”让学生有机会“沉”下来,落实到笔头上,得到尝试将⑤号延长的机会,再在交流反馈时解释为什么这么分的标准,分两层并列投影呈现差异资源,第一层:①②③和④⑤、①②③⑤和④,聚焦疑点⑤号;第二层:④号和⑤号没有画延长线和画了延长线,积累基本方法。通过直观的投影,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直观的⑤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的图像”,达成意会和顿悟。最后让没有延长操作经历的学生再将④号和⑤号进行延长,产生切身的操作体验,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教学重构】

  师(屏幕呈现问题):看一看下面五组直线,先独立想一想,再在纸上分一分,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类:( ) 第二类:( )

  并列投影第一层学生作品:第一类:①②③和④⑤;第二类:①②③⑤和④。

  观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种?(停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层学生作品(能将⑤号和④号画出延长线):好在哪?

  学生操作:分别延长⑤号和④号,又有什么结论?

  屏幕: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

  总结:⑤号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所以⑤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④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通过第一环节的理性分类,在第二环节及时把平行纳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回放】

  师(指着④号图):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如果我把这条直线叫作直线a,这条直线叫作直线b,你能像说垂直一样,说一说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独立试说、同桌互说、集体交流。(三种说法都比较顺畅)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图1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所以它们互相平行。

  生:图2一看就相交了,图4延长后也相交,所以它们都不互相平行。

  生:图3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它们也互相平行。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表述方式总体比较流畅,说明前一课“认识垂线”的教学较为到位,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与应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面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时,一时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于是学生只能借助手势辅助,只是“都是这样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学严谨,这表明学生对“为什么平行”的解释有障碍。   【评价反思】

  1.结构化语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学过垂线的知识,学生对垂直的三句话“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牢记于心。所以有关平行的三句话,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结构”的方式,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建构与语言表达。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做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这一活动板块较为成功。

  2.“同一平面内”的思考。旧教材中,对平行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学阶段,“同一平面”对学生较为抽象深奥,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为描述性概念:“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范图”+“像这样”+“结语”,完成对平行现象的描述定义,而没有具体说明怎样的“不相交”。“像这样”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和范图一样在同一张纸上,即“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这样。对于这样的描述性概念内容,立足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什么的道理往往难以说清,不宜进行追问“为什么平行”,只需追问“是什么位置关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对于找或画平行线时,也只要追问怎么找或怎么画即可。关于同一平面的问题,到底需不需要明讲,有所争议。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不在教学中明示“同一平面”,则在数学表达时要用“像……一样”作引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结语,通过类似模糊数学的方式对“同一平面”加以渗透暗示。到了初中,还将用定义性概念方式再次对平行进行深化。

  鉴于此,只需对“判断”这一活动进行教学重构。

  【教学重构】

  快速反应: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用手势比画,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张图一张图地呈现,学生只判断,不说理。

  三、寻找平行:如何使过程更具方法化?

  【教学回放】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图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吗?拿出练习纸。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全。

  生:长方形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两条竖着的边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边形横着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生:我有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着的边也互相平行。

  生:六边形有三组平行线,分别是……分别是……我能上台说吗?(上台后)是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还有……(摸头挠耳)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

  生:这一条和这一条是互相平行的。

  师(追问):把最上面一条叫作第一条,它的平行线还有吗?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师:其实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这里面就藏着许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举着物品,边指边说):这一条和这一条互相平行,还有这条和这条……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找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但并不高效。交流表达时的语焉不详,“这条”“那条”“还有”等的话语系统,表明学生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少困顿,没能有效经历抽象化过程,也缺少了寻找过程方法化的支撑,所以儿童化的模糊语言难以上升至清晰的数学语言。

  【反思评价】

  寻找平行线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交流平行线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认识垂线”一课中,学生已经历了寻找过程的方法化:先确定一条直线,再找与它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找平行线只需迁移。片段一的价值不但可以唤醒寻找垂线的方式,规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而且也是对寻找过程方法化的再次巩固与强化:先明确以哪条线为基线,再有序寻找它的平行线,那么指认正六边形的平行线就会顺畅许多。片段二描述五线谱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时,就有了方法支撑,要求“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就会更加自然。寻找身边物品中的平行线呈现出差异资源,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逐步规范数学语言,达成方法的结构化。

  【教学重构】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别能找到几组呢?先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再找给同桌看一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引导(边指图形边说,以长方形为例):先确定它的这一条边(长),再找到它的另一条长就是它的平行线。我再确定这一条边(宽),那么这一条边(另一条宽)就是它的平行线。

  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又该怎么找呢?

  提示:分别给五条直线标号1、2、3、4、5。

  交流:先确定1号直线,找到2号直线是它的平行线,3号也是它的平行线,还有4号直线和5号直线都是它的平行线。

  追问:所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结论?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追问:还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确定2号直线,……

  提问: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给同桌看一看吗?

  同桌交流(举着物品,边指边说):先确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线。

  指名交流、补充,然后进行评价。

  四、创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样化?

  【教学回放】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方格纸中的横向平行线、竖向平行线,少有斜向平行线,用直尺画的不多,画出两组平行线的更少。   师(追问):还有吗?

  生面面相觑……

  【教学效果】

  创作平行线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局限于应用同一种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纸等进行操作,而且满足于画完一组平行线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单一、方法单一、结论单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横向平行与竖向平行的思维不能过渡到“斜向平行”的话,学生就难以避免“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反思评价】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画平行线时方法与工具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不妨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独立画一画,1~2分钟后,收半成品资源开展交流,进行鼓励,或给予学生言语暗示:“有同学画了一种,还在想第二种方法呢。”此时学生半成品资源的呈现,必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多角度思考,形成头脑风暴。通过这样的过程介入,再结合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构】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想办法画出几组平行线吗?(1~2分钟后)

  过程介入:有的同学画完一种,还在想另外一种呢,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两种半成品资源:方格纸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谁用的工具丰富。

  全班通过实物投影主要交流两项内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种工具不同的画法。

  “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认识垂线”基础上的深入理解,从分类开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经历了“认识平行”“寻找平行”“创作平行”的过程,对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也不断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结构上的通融性和结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重建,预设各个环节的教学推进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以问题分析驱动教学重构

论文搜索
关键字:重构 驱动 教学 分析 问题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