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论文

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30

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33-02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过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重境界,对于小学语文景物描写教学来说最贴切不过了。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但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受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读书往往喜欢直奔精彩之处,对文本的一些必要的铺垫之处熟视无睹。唯有语感较强、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才能品得景中之味。在教学时,教师对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切不可轻易放过,不能让学生觉得景物描写是文章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之笔。王荣生教授说过,“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学生自己读不到的东西。”“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以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为载体,引领学生身入景中、思入景中、情入景中,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让学生身入景中

  在揭题开讲阶段,利用景物教学创设情境揭题,激趣入文,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表明:揭题时精心创设情境,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趣,学生入情入境,能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开篇就是一段景物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对于生活在烟雨江南的小学生来说,大戈壁是远在生活和想象之外的一种存在。为了让学生走进戈壁滩这一严酷的自然环境,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默读课文,划词找句,体会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学生通过静心默读,找出了“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并提炼出“一望无垠”“荒无人烟”“不毛之地”这3个成语来概括戈壁滩的恶劣环境。

  2. 演示课件,激情配音,亲历戈壁滩的荒凉残酷

  在播放课件的过中,教师的配音适时响起:“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3. 感情诵读,激发想象,触摸戈壁滩的粗沙砾石

  观看课件以后,学生对戈壁滩险恶的自然环境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笔者让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通过前一环节情境的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书上的精彩描写、电影中的灾难场面,都成了激荡课堂氛围的好素材。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学生思入景中

  清人唐彪说过,“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认为文本的景物描写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之用,那未免有点肤浅。在语文课堂的不同时段,景物描写教学的着力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景物描写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之效,为课堂的“序盘”打下良好基础的话,那么在课堂教学的“中局”阶段,景物描写教学往往可起到拓展延伸、丰厚课堂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在不同文本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情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时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教师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在景物描写教学中,让学生思入景中,景物与情感齐飞,思考与感悟一体,这是课堂教学境界的一次飞跃。景物描写教学的这一层境界,我们不妨说是:“思在”。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让学生情入景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文本世界有了难忘经历的学生,在即将结课时恐怕都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文本的景物描写往往包含着相互融合的三个要素:“景物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对这些片断反复地咀嚼玩味,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收官”阶段,让学生结合文本的景物描写,课堂练笔写感受,让学生情入景中,是不错的选择。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立足文本语言特色,经常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体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学生自然有了获得感。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有一道课堂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这位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也可以夸夸自己的老师或熟悉的人,并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参考课文第一至第三节的习作方法,在这一段小练笔上加上景物描写。目的是希望实现体式模仿,情感迁移。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台风过后,大街上一片狼籍。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行人。只有几棵被拦腰折断的大树,横七竖八地横卧在街道上。哪儿有灾情,哪儿就有消防员叔叔的身影。他们不管气候多么恶劣,不管环境多么肮脏,总是出现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这一段植入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消防战士的光辉形象,增强了表现力,同时又对文本体式进行了模仿练习,可谓是一举两得。文本精美的语言成为学生读写结合的凭借,这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文本景物描写的品析能力。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师紧扣文本的景物描写展开教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课堂教学一个极佳的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因为文本的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浸润着作者的情感,同时也熏染着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流淌着师生情感的河流。知识是浸润着情感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情感的过程。如此一来,景物描写就成了一个场,依托情感这根魔棒,融入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还有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扎实的,是有效的。

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重 景物 境界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