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30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99-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别教师未能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走进教室就大讲特讲。从时代背景到作者介绍,从生字读音到字义词意,从段落大意到文章中心,从篇章结构到写作特色,从时代意义到文化价值,一点不漏,从上课讲到下课,甚至下了课还“讲兴”未尽继续讲,讲得津津有味,自我陶醉不已。学生在下面或凝神静听,把老师讲的一丝不苟地记下来,以便课后牢牢地记住;或昏昏欲睡,或神游太空,心儿早已不在课堂,只剩躯壳在教室。

  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简单处理,“三维”成了“一维”,教学目标缩减成了单一的认知目标。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问,学生在下面答,努力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只注重知识信息的交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没有思维的对话、灵魂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沉闷,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听课,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任何探索、思考、交流的机会,只能心力交瘁、硬着头皮去听、去记住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语言感受、分析评价、口语交际等能力缺失,不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价,缺乏创造能力,走上社会很难胜任具体工作。

  正因为“讲”是如此的不可取,所以有些老师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老师生怕自己讲多了,学生讲少了,担上“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致使学生阅读不深入,对文本的理解肤浅。那么,我们老师是否真就不能讲了?

  非也!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从来没有废弃过老师的“讲”,现代教育也没有要求老师放弃“讲”。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讲”这种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不能替代的。可以说,“讲”是老师的权利,也是老师的义务。但是,愚蠢的老师会把学生“讲”糊涂,聪明的老师会把学生“讲”明白,只有那些富有智慧的老师会把学生“讲”聪明。要想成为“智慧”的老师,就要遵循叶老先生的指点,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去“讲”。那么,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究竟应该怎样“讲”呢?

  一、要精心备课,突出重点,讲得有准备

  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确定详略和取舍。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应抓住“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切忌面面俱到。了解哪些背景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或讨论能自行解决,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给予一般性指导,哪些内容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哪些内容需要教师个别指导,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不该讲、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使“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二、要“讲”得适时,取得雪中送炭的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在学生最需要讲解时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以取得最大效益。既不要介入过早,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也不要介入过晚,使学生过久处于无助状态。什么时候最合适?一是要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讲”。学生的个体有差异,认识有局限,往往对文本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意理解不透,“对”而不明,此时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提示、点拨,引导性讲解,使学生的对话能有效、深入。二是在学生探究不出结果时“讲”。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教师在这时要及时提供必要的资料,适时讲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一步步获得问题的结论,否则学生就会处于迷惘的状态。三是在学生体验不到时“讲”。阅读教学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刻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因为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少,在阅读实践时往往体验不到。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验;特别是在学习欣赏抒写爱情、慨叹生命的作品时,更需要老师大胆“讲”。四是要在学生对文本有曲解、误解时“讲”。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改变过去照搬教参观点,强制灌输教材、教参编写者、研究者的理解的做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学生自悟的过热追捧,对学生“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去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学生自身体验的统一,而是漠视文本主题,任由学生思绪信马由缰,对文本意义作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还视做有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不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理解“拨乱反正”,态度鲜明地“讲”,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课文内容。五是在总结补充时“讲”。一篇文章的品读结束时,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用精练的语言,在更高的层次上概括、总结,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与补充,分清红花与绿叶,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认识进入更高层次。

  三、要注意“讲”的方法,取得启智、导思的效果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现象或问题,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并适当的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当然,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起来回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中猜测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讲下去,一层一层地把问题解决掉;同时注意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扩展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参与了主动思考,他们会将自己想的和老师讲的作比较,使得其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达到启智的效果,比平铺直叙的讲述,简单的讲出结论效果要好得多。部分教师设计出“导学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在学生展示自学、互学成果的基础上给予点拨,就是很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讲得适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讲授时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形象生动、准确、简练、幽默等。只要每个老师都能积极探索“讲”的方法,就能使自己的“讲”为学生的“学”服务,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成为智慧的“讲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文 课程 标准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