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道德情感培养的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道德情感培养的教学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道德情感培养的教学研究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在现代,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的分数,往往会忽视掉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素质的人,这样的做法对学校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本人是十分不利的。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总结了小学中高年级中品德与社会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和培养道德情感的对策。

  一、问题

  把道德和情感结合起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教育家研究的重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乏杰出贡献者,很多专家都有独特的解释,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研究成果,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以下总结了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教条死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很多元化,老师也可以借助更多的媒介来进行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对其重视不足,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所谓照本宣科,也就是照着书本上所写的来念,念完之后就宣告这门课程的结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学怎么可能有效果,倒不如让学生自学。换言之,就算学生可以认真地听,但这样的讲课方式死板,把一些道德约束如规矩条例般罩在学生头上,他们又如何能够接受?根据科学研究调查发现,一个人主动接受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背诵圆周率为例,如果学生被动记忆,一般记了几十位数就没了兴趣,而如果学生主动去学习,一般人都可以记忆到百位数以上。道德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被动学习,掌握量就很少,甚至会有抵触情绪。

  2.理论式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光是看其名字就知道是包括两个部分的,一是品德,一是社会,即可以把这门学科看成是学生通过道德的学习了解这个社会的媒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学习了道德之后走入社会的一块垫脚石。但无论怎么理解,这门学科与社会都是无法脱离的,道德与社会本来也就是合在一起,道德体现在社会中,社会中出现道德,两者相互依存。老师教学时如果将道德脱离了实际,让学生教条化地学习,又如何能够让道德触碰到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3.课堂缺乏互动

  所谓道德情感,简单来讲,也就是与人的内心相关,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读懂学生的内心。老师若无从知晓学生内心所想,也就无法得知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学生心理活动是什么,这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策分析

  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往小了说是关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往大了说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这没有丝毫的夸张成分,一个人的道德如果有所欠缺,就会影响他个人的心性,从而间接影响到他身边的人,很有可能因此就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1)复合型课堂。上文在对教学问题进行总结时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其效果还不如学生自学。其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教学时若纯理论教学,嘴里谈的都是仁义道德,学生往往会听不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未得到充分的发育,以他们的能力还无法领会这样的观点。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时引用大量的案例辅助教学。举个例子,老师在进行教育时可以播放一两个关于“扶不扶”的小品,这样的小品有很多,很多喜剧团队都演绎过,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往往会爆笑,但不能笑过了就完了,毕竟不是小品赏析课,老师还要在一旁分析。看完之后可以提问,如果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会如何选择;如果学生选择了扶,老师可以紧接着出一些难题干扰等。

  (2)增加交流互动环节。道德情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务必真实有效。所以老师需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要么以提问的方式,要么以私下交流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一旦发现学生的想法有偏激,立即纠正。就上文提到的“扶不扶”的小品为例,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小品之后的一段时间就是了解学生内心的最佳时刻。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看见老人摔倒愿不愿意搀扶。这时候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愿意扶,老师就继续提问,如果对方是在进行诈骗怎么办,一来可以让学生锻炼思维,二来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有趣生动的课外游戏

  (1)教学活动的组织。品德与社会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内容,比如说举办各类教学活动。老师如果想不出来好的点子,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般而言,几乎每个教学活动都会对学生有帮助,只是看老师如何进行。以上文提到的“扶不扶”这个话题为例,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正方是“扶”,反方是“不扶”,双方就以这个为话题来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尽量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仔细去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但这个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就以“扶不扶”为话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到四个人,一个人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其余几个扮演路人,当路人发现有人摔倒时,他们的做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在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要告诉学生们,拥有帮助他人的美德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3.其他方面

  上文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对策,一个针对课堂内,一个针对课堂外,这里所提的是另一个方面。因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情,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都应该加入进来,共同教育学生。这里以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班主任的做法也有很多,这里主要指的是在班规的制订方面。笔者认为,与其去费力制订班规,不如把《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作为班规班训,它的总纲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的来讲,其意思就是让学生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诚信礼貌。这正是道德层面所考虑的内容,如果让学生每天都读一遍,他们就会将这种精神与文化深入脑海。

  中国向来提倡“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就是一个“以情感人”的过程。老师通过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案例打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道德的魅力,他们就会学到有关的一些知识。当一种知识在人的脑海里生根,不知不觉间就会运用到生活中了。道德情感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拥有了道德情感,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就会上前帮助,而不会考虑自己这样做是为什么。如果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做到这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道德情感培养的教学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研究 品德 道德 课程 小学 情感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