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将对读法融入阅读教学论文

将对读法融入阅读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2

将对读法融入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常听到学生如此抱怨:“一篇再好的文章,翻来覆去的读,味道就淡了。”学生说得有道理啊,一道再好的菜也不能总是吃它,需要调换口味,需要搭配。对读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调配”,它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多方位地汲取养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将对读法应用于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中对读的作用及价值

  1.通过对读,体验他人人生经历,开阔自我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代读书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我们如何从文章中了解前人的人生历程并将之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对读法往往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书中选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三首诗巧妙地再现了杜甫读书和壮游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的人生历程。运用对读法教授这三首诗,我们似乎也和作者一起读书壮游、战乱流离、漂泊西南,自然而然地对作品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读法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分析上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所无法达到的。

  2.通过对读,体味作者情感变化,得出准确认识

  人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关系密切。《望岳》写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虽近衰败,但繁华犹在,面对大好山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里行间,豪情壮志不言而喻,诗的风格也相对轻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759年,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不同时期的杜甫,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同,今天的我们可以根据作者诗中流露的思想变化,再结合写作背景,通过对读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通过对读,体会多种主题风格,把握作品艺术特征

  作品主题通常不是单一的,艺术特征往往也是丰富的。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对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对祖国统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杜甫诗歌多样的主题分别体现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境遇的诗歌作品之中。但是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例如,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更多表现的是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到了《春望》,对战争、国家又有了新的认识;等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对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更是溢于言表。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阅读教学中对读的方法与途径

  1.深度对读法与广度对读法

  所谓“深度对读”,就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对读。

  围绕同一事物,将多篇文章进行拓展对读。如,教学《三峡》时,我采用了古今比较拓展的方法促使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余秋雨的《三峡》,通过古今作品异同的对读,让学生体会到三文的共同之处,都写到三峡山水的奇伟,通过对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所谓“广度对读”,就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认识新知识的根据,从横的方面追溯。

  围绕某个问题,将多篇文章进行广度拓展对读。如,学诗歌时,将多首诗横向比较。如将《敕勒歌》《望天门山》《春夜喜雨》等诗歌中的写景抒情的语句进行异同比较,则不仅使学生明显感到诗中所描绘景物不同、笔调不同,所寓之情亦不同,加深了学生对每首诗个性的感悟,而且对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共性特征有所感悟。

  深广度对读当然少不了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对读。由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基调,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拓展对读,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其思想和风格。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可以把她的作品进行整合,对她的作品展开专题教学,选取她前后期的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进行对读,体会她前后期的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的变化。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学生通过对读鉴赏,理解了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情感基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也加深了学生对婉约派词的理解。

  2.异同对读法

  异同对读法,就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点的方法。事物是分为若干类别与层次的,即使同类同种也性状各异。只有把握住它们的区别,才能掌握事物的特征,才能抓住它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才算认识了这个事物。如,教学《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之后,进行了异同对读:相同的是,都是以某一建筑物为题的记叙文,都是在遭到贬谪之后写的,都是在记叙中结合描写、议论与抒情;不同的是,《岳阳楼记》是以劝勉友人为由,以忧为主,主题单一,语言流畅,意境开阔,洋溢着豪壮之美,而《醉翁亭记》则是以自醉为题,以乐为主,感情复杂,语言委婉,意蕴含蓄,充满了幽雅之美。通过对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也会留下较深的印象。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让学生与《公输》进行对读。首先找出两文的相同点:两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都是以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公输》一文通过记叙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论辩,充分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曹刿论战》一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明确了两课的相同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待战争这一点上,曹刿和墨子的做法一样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对读,探寻出二者的不同点: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迎战之策。因为墨子阻止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曹刿谋划的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样的对读,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两篇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强化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而对读中的异中求同,即要求对所分析的对象能宏观驾驭,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其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之作对读,这三首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杜甫和陆游的爱国忧思与个人的爱国热忱息息相关,而文天祥的爱国忧思则与赤诚肝胆分不开。但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都饱含诗人的爱国忧思。

  总之,将对读法融入阅读教学,从深度或广度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凭借对读,相信语文阅读教学会呈现出如此佳境――“言”和“意”相映成趣,“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生。

将对读法融入阅读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读法 将对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