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论文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10.2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hi-tech firms'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24 variables, which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revealed advantage, environmental-adopted advantage and reconfigured advantag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applied to assign weight to each variabl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were chosen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hi-tech firms'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last, SANY Heavy Industry was chosen to perform an empirical test. By combining evaluation models, firms are able to analyze their advances as well as to compare with their competitors. This gives a feasibl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hi-tech firms, and also provides ideas to market-oriented reform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hi-tech firms;grey relationship analysis

  1 引 言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日益明显的作用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扩散迅速、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的竞争环境已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复杂多变且不确定的动态环境.在动态竞争领域中,企业总是希望能对其竞争对手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着重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很少从实证研究方面关注于特定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前动态环境下持续竞争优势评价问题.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因此,如何系统的评价企业竞争力现状,科学指导企业实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是企业管理的根本需要,也能为区域、国家竞争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面对增速放缓、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均等等问题,只有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才能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持续性.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其发展快、容易形成产业群,且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强.因此,研究符合我国现阶段动态环境下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提升战略和可行的综合评价框架,将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更好的生存能力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对指导行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在动态竞争领域中,市场和经济环境总在快速的变化,竞争对手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内部环境也在时刻改变.企业总是希望能快速适应环境并随之改变,从而尽早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界对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持续竞争优势外生论、持续竞争优势内生论、持续竞争优势内外生综合论[1-2].企业内生论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等不同所带来的[3-4];而内外生综合论则认为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既要考虑内部资源,也要考虑外部环境[5].国内部分学者则从经济利润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优势.齐捧虎(2005)提出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率的能力[6].刘飞、简兆权(2010)认为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范式是可持续地获取一系列短暂的竞争优势[7].在以上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学者多是着重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很少从实证研究方面关注特定行业定企业在当前动态环境下持续竞争优势评价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复杂的底层指标分层和归类[8],从而系统性的研究企业核心能力[9]、竞争力[10-11]或竞争优势[12].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针对特定行业的特点精心设计,但并不具备普遍性,不适合跨行业使用.   因此,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的特点对已有的评价框架进行修改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现行成熟的分析框架模型,此综合评价框架首先采取指标初选、征询专家意见的三轮反复筛选等程序明确具体衡量指标,并以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工具进行此项评价,构建绝对持续竞争优势与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最后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对综合评价框架进行实证检验.

  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量化、可行性等四项原则.首先,指标体系应建立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正确认识基础上,能充分反映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机制,科学的设计测评指标体系,保证数学模型、方法的逻辑严密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其次,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评价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强弱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整体性和目标性.再次,指标设置应以量化数据为基础,尽量不使用软指标,减少人为打分评判过程,以使各项数据易于获取并具有连续性、可比性的特点,保证指标值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检验性.最后,在指标的选取上尽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公认指标和专业指标,比较准确、简洁地表述所涵盖的内容,以使数据搜集易于进行,减少工作量,达到可操作性的目的.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框架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估分为显性优势、环境适应优势和再造优势等三个类别.显性优势是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内部要素的整合基础上,易于直观发现,直接表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技术能力以及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环境中.环境适应优势能影响或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强弱.再造优势是指高新技术企业随着环境变化持续更新自己资源与能力,侧重于从影响企业竞争实力因素的角度来考察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展开,并以顾客价值的创造为导向,并预示企业竞争优势未来发展趋势.

  2.2 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上述建立原则和框架,通过指标初选、征询专家意见的三轮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由表1中24项指标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

  对以上部分指标的具体解释如下:

  1.专科以上学历员工比率(C1):根据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标准选取,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专科以上学历员工比率=专科以上学历员工数/企业员工总数×100%

  2.企业己有知识产权数量(C2):反映企业专有知识资源占有情况,用于衡量企业知识资源优势.

  3.人均资产额(C3):反映企业资产情况,用于衡量企业资产优势.计算公式为:

  人均资产额=企业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总数×100%

  4.人均技术装备值(C4):反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值越高的企业,技术装备越充足、技术装备的管理能力与水平也较高.计算公式为:

  人均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生产用设备现值/企业生产人员总数×100%

  5.全员劳动生产率(C5):反映企业生产能力,值越高的企业,生产能力越强、生产效率越高.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当年员工总数×100%

  6.人均利润额(C6):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为:

  人均利润额=企业当年利润总额/企业当年员工总数×100%

  7.资产报酬率(C7):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值越高的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用效率越高.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总额×100%

  8.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C8):反映行业环境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值越高,行业发展环境越好,获利能力较强.计算公式为:

  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当年销售收入总额-上年销售收入总额)/上年销售收入总额

  9.产业平均利润率(C9):反映企业所属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是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业平均利润率=当年产业利润总额/当年产业总销售额×100%

  10.供应商增长率(C10):反映企业所属行业原材料供应情况,一方面考察原材料供应是否满足行业增长需要,另一方面考察企业与供应商的议价水平.计算公式为:

  供应商增长率=(当年供应商数量-上年供应商数量)/上年供应商数量×100%

  11.市场占有率(C11):反映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度,值越高的企业,其产品适应性较高、竞争优势较强、盈利能力较高.计算公式为:

  市场占有率=企业销售额/行业同类产品销售总额×100%

  12.产品销售率(C12):反映产品销售的程度,用于衡量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程度和市场接受度.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量/产品生产量×100%

  13.合同履约率(C13):反映企业的服务质量,值越高的企业能较好的满足上下游企业的需求,社会信誉较好.计算公式为:

  合同履约率=合同执行数/合同总数×100%

  14.社会公众投诉率(C14):反映企业社会形象,值越高的企业社会形象越差,社会适应性越弱.指标取值为一年内企业被社会公众投诉次数.

  15.社会贡献率(C15):反映企业与社会分享发展成果的程度,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计算公式为:

  社会贡献率=企业对社会捐赠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

  16.企业资信度(C16):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信情况,一般有专业评估机构完成该项指标的测算,值越高,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或发展需要而进行融资或求助的时候越易受到资助.进行定量评价时可以将该项指标进行五分制的折算以计算具体数值.   17.新产品销售比率(C17):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值越高的企业,其创新产品越符合市场需求,未来市场竞争能力也越强,构建新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机会越多.新产品定义为最近一年内投入市场的产品,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产品销售收入×100%

  18.产品研发比率(C18):反映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水平和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产品研发比率=(在研产品数+储备产品数+新产品投产数)/现有生产产品总数×100%

  19.研发投入比率(C19):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研发经费的力度.值越高的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较高,研发资金投入较大,未来产出能力较强.计算公式为:

  研发投入比率=R&D/产品销售收入总额×100%

  20.新产品研发成功率(C20):反映企业产品创新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综合体现,用于衡量企业研发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研发成功率=产品开发成功数/新产品开发总数×100%

  21.营销人员比率(C21):反映企业对营销环节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部分体现出企业掌握了解顾客需求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营销人员比率=营销人员数/企业员工总数×100%

  22.无形资产比重(C22):无形资产一般包括品牌价值、商誉等,该项指标综合反映市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程度.计算公式为:

  无形资产比重=无形资产额/企业资产总额×100%

  23.企业知名度(C23):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被市场熟知的程度.值越高的企业营销效果越好.计算公式为:

  企业知名度=熟知企业人数/消费人群总数×100%

  24.顾客美誉度(C24):反映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程度,值越高的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越高,顾客忠诚度也越高,越容易引发顾客重复购买.计算公式为:

  顾客美誉度=赞誉产品顾客数/购买产品顾客总数×100%

  3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在经济管理领域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方法等.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要求结果尽量明确,在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中,聚类分析法只能将评价对象归于某几类而无法给出具体明确的评价结果,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一般要求较大的数据量,对只有几年数据或几个评价对象数据则应用意义不大,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准确性也取决于历史数据的多少,对数据的量性要求更为严格.

  具体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要求有两种:一是对竞争优势绝对水平的评价,即要求评价结果能直接反映某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强与弱.二是针对某一高新技术企业在具体区域或具体行业内所处的竞争位势进行评价,以体现该企业在该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第一种评价要求可以看作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绝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适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重要性打分以确定权重,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评价,最终算出最顶层指标的评价数值或结果.尽管模糊评价法采用的是人为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也不是十分精确的数值.但可以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尽量量化来弥补这一缺点.在表1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24项指标均是定量指标,含义也比较明确直观,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专家的决策质量,评价结果的精确程度也可以得到保证.第二种评价要求可以看作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时间序列数据较难收集,且当前数据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远期数据,适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进行此项评价.选择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内参与竞争企业的当前数据,选择各企业各项数据中指标值最优的数据组成一列参照数据,作为“关联标杆”.考虑到经济管理领域事物发展一般呈现“灰色”的特征,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更为接近真实情况.通过计算各企业数据与“标杆”的灰色关联系数并按系数大小进行排序,就可以比较出该领域内各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强弱.

  3.2 绝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是根据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其原理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综合量化,最终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由于体系中各指标在总评定因素中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分层设定各指标的权重比例.对于建立的评语集合,还需确定评定等级隶属度,从而得到量化的评语论域.接下来要按照评价要求选择恰当的模糊算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对象样本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可信度检验.具体来说,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绝对持续竞争优势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来说,采用美国运筹学专家萨迪的1-9标度方法(见表2)构造判断矩阵,在比率标度确定之后,采用德尔菲法,向专家发出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并将专家反馈的结果进行综合后,形成各个层次指标的综合判断矩阵(见表3).

  由于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了1-9比重标度,形成了判断矩阵.因此,使决策者思维定量化后,必须要进行决策者思维的一致性判断:

  其中,n表示判断矩阵的维数.考虑到度量不同阶判断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还需要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指标表,对于1-9阶内判断矩阵,取值如表4所示.当阶数等于2时,判断矩阵总具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成CR,用公式表示为:

  CR=CI/RI (3)   若CR<0.1,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即满足一致性要求.例如,通过对表7.3的判断矩阵进行相应计算,得到 W(0.167,0.167,0.333,0.333),λmax=4.

  在确定了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就可以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并使每一层次的指标权重之和均为1.通过重复以上步骤对各评价矩阵的计算,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权重如表5所示.

  第二步是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因素分层.设U=u1,u2,…,un是待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合,ui表示被考虑的因素,i=1,2,…,n.根据本文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取U={u1(显性优势),u2(环境适应优势),u3(再造优势)}.u1={u11(资源优势),u12(能力优势),u13(产业优势)}.u11={u111(专科以上学历员工比率),u112(企业己有知识产权数量),u113(人均资产额),u114(人均技术装备值)},依此类推,将全部评价指标分层标号.

  第三步是确定评判等级隶属度.设V=v1,v2,…,vm是评价等级的集合,vj表示评判的结果,j=1,2,…,m.根据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认识以及对多名专家的调研论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绝对竞争优势水平评价的特点,取V={v1(强),v2(较强),v3(较弱),v3(弱)}.由专家对每个指标评价标准的评判划分,建立了本研究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水平评价的指标标准.

  特征值H综合了(7-9)式计算的所有信息,根据H的大小可以综合评价结果所属等级.如果j-0.5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级评价矩阵的分析,不但可以获得评价的等级,还可以得到每个过程的具体评价结果,有利于针对特定的评价结果分析其原因,获得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办法和途径.此绝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可以使企业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的管理中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能够依据科学的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完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3 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理论(Grey Relationship Analysis)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相关联程度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揭示影响系统发展的重要诸因素间关联性的大小,为调控优化系统提供依据.灰色关联理论认为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联系因为得不到全面、足够的信息具有“灰色”的性质,事物之间、因素之间的这种灰色联系的大小可以用灰色关联度来度量,其定量地描述了事物或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因素间关系的大小、强弱和次序,以便进行深入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持续竞争优势步骤如下:

  第四步是进行关联度排序.向量M*=M1,M2,…,MnT中关联度的大小(灰色关联序)表明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接近程度,反应了各子序列对母序列的优劣关系,关联度越大表明该数列与最优值越接近,所以灰色关联度的排序就是待比较个体优劣次序.在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值代表与最优数列的接近程度,关联度的排序即各评价对象持续竞争优势的排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各分项指标分别计算灰色关联度并排序,以针对具体指标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办法和途径.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方法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由于指标设置或专家评价的主观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具有区分度不强的特性,例如,如果对两家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评价结果均为“较强”时,则无法区分哪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强一些,故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只能用来评估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多个企业竞争优势对比中具有一定优点,通过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对待评价个体竞争优势进行相对位置的排序.但需要注意的是,关联度的大小仅代表竞争位置的排序,与竞争优势的绝对大小并无关联,随着选取参照企业的不同,关联度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故灰色关联分析只能用于对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评价分析.在现实中,可以将模糊综合评价与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起来对特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取

  选取三一重工为研究样本.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9年,目前已发展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机械制造商,集团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核心企业三一重工于2003年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并于2011年入围FT全球市值500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凭借技术创新实力,三一集团于2005年和2010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同时,集团首席专家易小刚还获评“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工程机械行业唯一获奖者.截至2014年底,三一集团累计申请中国专利8 282件,其中发明专利3 435件,中国专利授权5 863件,其中发明专利114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405件,海外专利申请254件,海外授权33件.三一集团还连续获评为《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家公司”、《财富》“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强.

  4.2 绝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实证   表6是由20名企业管理专家和学者根据三一重工24项具体指标2013年数据对中联重科绝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的测评结果,表内数字为打分人数.

  由表6的数据可得R.由A11=(0.167,0.167,0.333,0.333)可以得到“资源优势”的评价向量:

  根据特征值原则,三一重工的资源优势的评价结果为“较强”.同理可得:H2=2.897,H3=2.847.因此,根据B显=A1R123 ,显性优势评价结果为Hα=2.883.因此,根据特征值原则,显性竞争优势的评价结果为“较强”.按照上述程序,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见表7).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要素的评判结果为单峰形状,说明构成要素的子要素之间水平差异很小,反映该研究对象要素配置比较合理.根据特征值原则,样本公司绝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结果为“较强”.从评判结果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照来看,用特征值原则的评判方法与现实更为相符,也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特征值依据的合理性,实现了企业绝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定量考核与评价.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4.3 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实证

  选取中联重科、徐工集团和山河智能这三家同行业企业作为三一重工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参照对象.首先通过决策矩阵计算灰色关联度矩阵.将样本企业的指标作为原始序列,同时选取每项指标中的最优值组成一列,作为参考序列.组成一个5×24的矩阵,将各元素初始化后得到决策矩阵Y*,由下列步骤分别计算出关联度数值.

  由结果M*可以看出,在四家企业中,按关联度大小标准,持续竞争优势的排序依次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徐工机械,三一重工在与本行业其它三家同行业企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相对优势.进一步,还可以按照各指标权重组成的向量与灰色关联矩阵相乘,从而得到各分项指标的关联度排名:依公式R′=∑nqj=npWjR*ij(式中W为各指标权重向量),可得:

  R′=0.0470.0350.0270.038

  0.0380.0190.0270.043

  0.0420.0390.0410.042

  0.0370.0210.0310.045

  0.0390.0290.0330.043

  0.0360.0340.0370.054

  0.0470.0360.0420.049

  上式中第1至7行,分别为四家企业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等7项分项指标的关联度,结果汇总于表9.

  4.4 实证结果分析

  结合实证结果与三一重工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从绝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结果来看,综合评分值为2.973,达到较强标准;从各分项指标来看,七项分项指标中除资源优势与技术创新评价结果为较弱外,其余五项指标均达到较强标准,社会适应性及顾客价值达到了3分以上.从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结果来看,与其它三家企业相比,三一重工在7项分指标中有5项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反应出三一重工在当地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这与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糊测算方法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的资源优势有所欠缺,中联重科的国有背景使其具备更为丰富的政府资源.这表明,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源优势更为明显,为今后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思路,即政府的有形之手要逐渐从市场竞争中退出来.

  5 结 论

  在动态竞争领域中,企业总是希望能对其竞争对手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动态环境对企业运作、管理者和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文献检索中发现将环境的动态性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企业能力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进行实证研究就更为罕见.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研究检验环境的动态性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企业能力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是一项比较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持续竞争优势基础上,建立了由显性优势、环境适应优势和再造优势三个层次共24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通过常用评价方法的比较,选择模糊综合评价与灰色关联分析两种评价方法分别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绝对持续竞争优势与相对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 以三一重工为例,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建立的评价模型从绝对竞争优势与相对竞争优势两方面对三一重工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根据总体及分项指标评价结果对三一重工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新 实证 竞争优势 高新技术 模型 持续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