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BYOD进课堂的必然性及其引发的教学变革论文

BYOD进课堂的必然性及其引发的教学变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30

BYOD进课堂的必然性及其引发的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082-03

  BYOD即“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是指允许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接入企业内部网络,以获得信息支持自己的工作进程。而在教育教学领域,BYOD则是指一种教育服务信息模式,即学校允许师生自带个人移动终端(手机、Pad、Tablet PC等)进入课堂并以此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技术应用模式。其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服务由用户主动激发)、设备多样性、情境整合性(工作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机融合)等关键特征。[1]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较早倡导师生BYOD行动计划的国家。早在2011年,美国就开始试行“中小学BYOD行动”,并涌现出了若干典型学区,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的Hanover学区、犹他州的Jordan学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Park Hill学区、加利福尼亚州洛迪市的Lodi学区、佛罗里达州的Holy Trinity Episcopal Academy学区等。[2]这些学区都在实践如何有效地将师生的个人化、个性化信息终端设备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从而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达成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我国的许多学校也进行了各种BYOD行动的尝试。2012年,上海嘉定实验小学率先在全市实施BYOD方案,在一年级开设了两个“苹果班”,学生自带iPad上课,进行常态化教学。此举一出,引起社会热议“如此高科技‘装备’,是否必要”?[3]接着,闵行区罗阳小学成为上海首所实现全员BYOD的学校。该校在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背景下,通过BYOD实践研究,要求全校每位学生都自带数字化学习设备到校学习,实现数字化学习应用由试点转向常态化,并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然而,人们对此质疑不断:师生BYOD行动是否恰逢其时?BYOD进入课堂是否有其必然性?

  ● BYOD进入课堂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1.学生群体发生了改变

  当前,“95后”“00后”学生开始进入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课堂。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接纳了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及其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数字原住民有能力也习惯于用自带设备(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进行学习。

  2.由学校单方提供信息化设备的模式存在缺陷

  (1)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维护成本高,更新不及时

  由于政府投入有限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各类学校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资金不足,甚至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学校,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各种软硬件维护,因而会出现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学校添置信息化设备需要经过论证、审核、修改、招标、购置、安装、调试等繁多程序,待设备真正投入使用时,很可能会出现“启用即已过时”的尴尬现象。

  (2)设备易损坏,兼容性差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及机房使用率较高,由于部分师生不够爱护设备,设备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或教师自带设备,则会出现自带设备与学校的硬件配置不同、操作系统不兼容的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教学,如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打开课件、学生无法展示作业等。

  (3)设施建设时“重硬轻软”现象严重

  由于资金有限,各校在信息化学习设备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偏重硬件的投入,即设法为每位师生提供终端,但对软件及资源的建设却不够重视,如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接入、使用、安全保障服务的提供等。

  (4)师生可使用技术变得强大

  英国?Z丁汉郡的乔治?斯宾塞学院是英国早期提倡BYOD的学校之一。副校长保罗?海因斯说:“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的技术足够强大时,他们在教室中使用自己的设备才是可行的。”[4]如今,可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与强大,其关键技术主要有终端显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泛在互联技术、云存储技术等。

  ● BYOD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1.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1)由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顾问及学伴

  BYOD进入课堂后,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设备上进行学习,换句话说,传统教师“授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手机、平台电脑等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

  首先,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是有限的, 他们尚不能系统地去思考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环节,而且通过网络传播的教学信息、资源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如果完全采用“放鸭子”的教学方式,则会失去“课堂”存在的意义。因此,在BYOD支持下的课堂中,教师应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即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其次,学生利用自带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及学科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人而异,种类繁多,学生很难在网上寻找到合适的答案,这时教师应提供帮助,当好“学习顾问”。最后,教师的自带设备也能很方便地接入网络,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学伴”,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构建基于BYOD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2)由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资源的建设者

  在BYOD情境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化设备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应用。[5]一方面,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硬件建设内涵得以拓展――不仅依赖于国家与学校资金投入基础上的更新,更可以有效整合教师自己的信息装备;另一方面,教师也能根据自己和学生的需要,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并发布至网络上进行共享。例如,当下有不少教师在课下摄制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微课程”并上传至网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按需自取”,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角色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1)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自带设备的引入,促使课堂环境成为“一对一”(一名学生至少有一台智能终端)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数字学习工具可以更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自我规划学习、管理学习,寻找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共同体或投身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课程与项目。[6]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

  BYOD引入课堂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生的灵感与创造力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鼓励当代学生要有勇气创造知识,要有努力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7]BYOD恰好为这种雄心壮志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发生变革

  传统的课堂当中,学生必须将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等装入书包中,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身体负担。如今,我们能将这些用品全部数字化后整合在学生的自带设备中,从而使学生的自带设备变为课堂的新宠“电子书包”,促使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1)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

  在BYOD的支持下,“?子课本”可以替代纸质教材,学生面对的是多媒体化教材;学生也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替代纸质笔记本、作业本,最终实现“无纸化教室”。这种课堂变革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教师授课课件、上传作业等。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课堂中师生角色的变化,以及电子书包所提供的功能服务,促进了单一授课教学模式向多种模式的转变,为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及个人兴趣拓展学习提供了支持。[8]

  ①班级差异化教学的实现。BYOD行动使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设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步调”,根据自己的水平与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得班级差异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BYOD行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快捷。课堂中,师生可利用微信、QQ及BYOD专用平台,轻松实现小组的协作,完成探究学习。

  ③个人兴趣拓展学习成为可能。在BYOD行动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求,定制学习内容,同时能按照个人兴趣生成属于自己的课本,并借助电子课本所提供的工具和服务,在“教室之外的课堂”随时随地学习。

  ● 结束语

  BYOD在对课堂的教与学的模式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为我们绘制了未来课堂教学的美好蓝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问题。因而,在未来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利用BYOD行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BYOD进课堂的必然性及其引发的教学变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必然性 变革 课堂 必然 及其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