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水平初探论文

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水平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5

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水平初探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已经在发展中开始摆脱以往学校与用人单位分离的做法。过去几十年,借鉴德日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我国职业院校也逐渐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通过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之前形成紧密的合作,帮助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获得提前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实现了一定的“人才共享”。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看,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建立职业市场化理念,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大力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型人才。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更新换代的转型期,原有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企业也迫切希望职业院校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成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赢的选择。因此,从未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看,建立更加密切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这不仅关系到职业院校的有序发展,也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顺利完成升级换代的改制目标。

  一、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1、我国职业院校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发展需要何种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能够很快传递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依托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人才培养战略。其中,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让企业也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经常采用的方式。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实现职业院校人才的企业化人才共享优势。企业提前为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深入了解一线企业的设备操作流程,培养他们职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形式,还可以减少职业院校自我建设实习场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这种人才教育方式越来越为当前职业院校所亲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全市共有大大小小职业院校27家,其中25家职业院校已经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有的企业甚至已经与职业院校实现了稳固的人才共享合作。我国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把人才提前推向企业,推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即保障了在校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快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同时,也减轻了用人单位招聘新人后的上岗培训时间,能够让相关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全新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从当前国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这种校企合作带来的人才共享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

  2、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优势分析

  分析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信息的共享。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平台,通过这种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人最新信息,让职业院校能够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二是实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可以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企业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新职工岗前理论培训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巧培训,而职业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最新的生产设备开展在校学生积极的实习培训等。三是实现一定人才管理资源的共享。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人才管理方式,让更多在校学生提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素质的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院校通过在校生学习档案记录共享等方式,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在校生的表现情况,能够让企业从学校管理档案中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信息。四是可以实现校企间人才流动更加方便快捷。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共享,部分在校学生本身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后备人才。这样可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更快、更便捷的身份转换,减少各种人才流动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等。总之,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捷径。

  二、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共享合作中的问题

  1、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人才共享合作方式较为单一

  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借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教育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本身起步晚,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其中,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人才共享合作方式比较单一。这是当前校企合作下人才共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很多职业院校也与当地企业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多是企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开展,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合作。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程度更深。以德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单纯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更多是企业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为德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的优秀人才。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低端的单一的合作方式。以山东济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13年与当地企业开展积极地人才共享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近千个实习岗位。学生通过一线企业的实习,较快地掌握了职业技能。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培养的人才很多仅是能够满足企业基本用工的需要,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因而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很难快速进行创新性的工作。

  2、部分职业院校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一定困难

  部分职业院校也希望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但是,这些职业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自身办学实力相对薄弱、所在地区缺乏有实力的合作企业等原因,造成它们在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在我国边远落后的县区更加明显。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该市地处山东南部丘陵地区,属于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大型的用人企业单位。当地数所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发现开展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难度很大。首先,当地企业规模小,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人才共享合作资源。加上,不少企业自身生产设备较为陈旧,也与职业院校合作愿望形成一定的差距。其次,当地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差,虽然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最新职业教育信息。但是职业院校自身也缺乏与企业开展紧密有效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实力。这些因素导致当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教育战略一直未能有效实现。即便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中也会碰到一定的困难。济南市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省知名的职业教育高校,与当地部分企业之间一直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养共享。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在校学生由于合作企业的缺乏,不能够获得及时的实习培训机会。因此,从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看,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3、校企合作双方存在资源付出不对等现象

  很多职业学校已经与当地企业开展较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中还经常出现合作双方资源付出不对等的现象。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校企合作双方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付出更少,让对方付出更多。这就带来合作中的矛盾,既想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但是双方又不想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2014年,某职业院校与国内某知名企业已经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双方承诺实现合作资源的共享,进而带来人才共享。本来这种合作是对双方均有利的事情,但是最终却未成行。造成合作失败的原因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更好的合作,该企业要求职业学校投资兴办一座专门的实训合作楼,以安装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但是,该校由于办学资金相对紧张,同时认为这栋实训楼应当由该企业承担建设。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互不让步,最终未能达成一致,造成合作最终失败。2013年,山东某职业院校本来承诺该校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择录用,并签订了人才共享合同。但是,当年毕业的很多学生却提前被其他企业录用。该企业认为自己为该校学生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而学校缺乏合作诚意,因此决定终止合作,并要求该校按照最初签订的人才共享合同赔偿巨额违约金。校企合作中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好资源付出不对等现象,最终会给合作留下阴影,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

  4、我国缺乏细致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的扶持政策

  我国目前在扶持各种职业教育的官方文件中,只是从条文上规定倡导职业学校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没有就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定位、人才共享的具体要求、合作资源的付出等作出更加细致的规定。这就造成很多校企合作、人才共享多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合作事项,缺乏有效地专项扶持政策的监督。不少校企合作之所以问题频出,就在于我国还没有制定详尽可行的相关扶持政策。以上述的山东某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为例,之所以企业最后选择放弃合作,并要求学校承当巨额违约金。从宏观角度看,这与当前我国缺乏细致有效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政策,甚至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英国在上个世纪末就对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规定合作双方要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相关合作合同,并向当地教育主管部分进行备案。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在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方面要尽量细致。一旦发生违约现象,严格按照该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查处等。而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虽然也签订合同,但是合同的约束力相对薄弱,更缺乏法律层面的惩罚措施。这造成合作双方经常出现违约现象。

  三、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水平的合理建议

  1、拓宽合作方式,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共享

  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应当改变以往合作方式低水平、单一的弊端,逐步拓宽校企合作方式。在继续强化校企双方人才实习方面的合作外,要更多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我国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做法,把职业院校真正当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摇篮。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但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同时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性建议,帮助企业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还要重视与企业之间开展更多科研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一定的科研项目平台,把企业现有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高端技术人员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开发更多高科技产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积极培养各种亟需的高端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够让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良性的互动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合作目标。

  2、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为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提供帮助

  针对部分职业院校选择合作企业困难的现状,最好的方法是由当地政府出面,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可以减少合作双方的顾虑,更快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为了更快地促进校企合作,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如为参加校企合作的学校提供更多办学资金,为参与企业进行一定的税费减免等。政府主导进行的校企合作,还可以作为第三方及时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为合作双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本国校企合作已经开始扮演积极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角色,甚至部分国家地方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资金扶持相关校企合作项目。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可以在自己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校企合作。这部分资金最终也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成果间接或直接收回,如企业获得更多优秀人才,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由此带来该企业纳税的增加等。

  3、提高合作诚意,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付出要对等

  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应当不断提高合作诚意,尤其是是合作双方自愿付出方面要尽量实现对等。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应当首先向目标企业彰显自己合作的诚意,要为合作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当然,企业也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大的帮助。如果出现合作中资源共享与付出方面的问题,合作双方要先从自己一方寻找原因,不要总是期望对方能够比自己付出更多。为了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资源付出的对等,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常规做法,即签订详尽的合作合同,并规定一定的为与惩罚措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向当地的法律公证机关进行合作方面的法律备案。如果发生违约现象,可以依据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国家制定完备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等方面的法律政策

  我国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是未来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的成功经验,也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的法律政策的制定。最好制定专项法律,这样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制度层面的保障。各种法律政策的条文要尽可能细致,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当然,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中,我国不能一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做法,更重要地是要立足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实际,不断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政策。同时,还要根据我国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特点,不断创新完善上述法律政策。只有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政策,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职业院校更加快速的发展,并能够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四、结论

  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共享,是未来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应当积极研究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深入考察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结合我国当前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新模式。

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水平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职业院校 合作办学 办学 院校 水平 合作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