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3

浅谈作文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有效的作文教学必然是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穿透生活的表象,体验思考和感悟生活情感,说真话、抒真情,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神的内化,对社会、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校正精神导向,使精神健康发展,从而提升自我的人生修养;并能心怀赤子的本真,略去生活中的伪,发现生活中的美,鞭挞世界的恶,寻找世界中的善,拨动心弦,抒写芳华。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思想情感的引领

  于漪老师说过:“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立德树人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每次的作文命题立意,应有意识地遵循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

  1.调整价值取向,拨开思想阴霾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不够成熟而又容易心浮气躁的尴尬年龄,面对扑面而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冲撞,常无法辨明是非,随波逐流,这就需要老师意识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不能片面地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对学生在写作中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垃圾听之任之,而须给他们正确的参照对象,让他们感受真理,感悟真情,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构建自己的精神内核。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巧借了教材资源,寻找教育契机。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美味的精神大餐,如在教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布置了《假如我是宋濂》这个作文题,借助想象,换位思考,让学生舍弃畏难怕苦的消极思想,认识到只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也为我们在写作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创造了条件,得以以文“化”人。

  2.拨动心灵之弦,弹奏“真情”曲调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然而,迫于考试的压力,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催化下,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沉迷于寻找作文速成的方法,归纳优秀考场作文的套路,机械地规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再是大量的仿写套用,硬生生将考场作文变成了“新八股”。作文不再是社会生活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而成为考试分数的“奴隶”。学生为了成绩,压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主流的;学生为了成绩,隐藏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最终导致了思想与情感的无处寄托。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作文问题,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扭曲,在与自己内心相悖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架接起作文与心灵的桥梁,才能实现情感与作文的融合,返璞归真。笔者在准备上区作文公开课时,设定了《寻一个物传情》这个教学方案,通过一个和所写人物紧密相关的、能够传递所写人物情感的事物,表达对所写人物的情感的写法,以此来写人叙事抒情。期望以具体真实的“物”作为突破口,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唤醒学生日渐尘封的情感记忆,遵循内心情感表达的诉求。所以,课前我播放了本班学生的全家福照片,营造亲情气氛,让学生一下子打开记忆的闸门,开始寻找生活中某一个最能触动内心,蕴含着浓浓亲情的物:有母亲为我亲手烧制的一碗甜蛋汤,有爷爷每天接送我的破旧三轮车,有连接我和哥哥亲情的钥匙……

  这些物都承载着学生的独特生活体验,正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种的夹竹桃传递出化不开的亲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一部粗拙的《山海经》传递出阿长对鲁迅质朴的关爱。一个个平凡甚至微不足道的物串起了一个个真实、温暖的亲情故事,传递出一份份真挚的、动人的亲情挚爱。通过课堂上与物有关的亲情片段的写作和交流,教师下水作文的展示,学生的情意之火被熊熊点燃,所以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作文片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时,涌现出不少的佳作。

  二、在作文评价时要有情感性和启发性

  新课标指出:评价方式的设计应该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评价意识与手段较为单一,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笔者尝试用文字评价和科学讲评相结合的方法,来体现评价的情感性和启发性。

  1.关注个性差异,书写文字评价

  很多时候,作文教学围绕着“中考”的指挥棒在运转,作文评价一直过于关注结果,关注高分作文,注重作文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了作文评价具有思想的启发、情绪的疏导、兴趣的激励等功能。面对学生立意的偏差、内容的虚假,不能加以简单粗暴的一票否决。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无论如何不要使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在拟写文字评价时,可以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通过文字来平等地交流沟通,面对学生的困惑偏差,以一种人文的情怀加以引导关怀。如笔者发现某个学生面对考试的重重压力,在作文中流露出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时,就在他的本子上写下:“追求理想的路途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别停下,别彷徨,哪怕走得很慢,也绝不后退!”“作文”与“文字评价”架起了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罗杰斯曾指出:“辅导者作为‘促进者’和‘协作者’,对受导者要充分信任,真诚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这种关系使受导学生产生自信心,并能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作文评价就要起到“促进”与“协作”的作用,适时地渗透德育思想。

  2.聚焦心灵盲点,科学讲评启发

  如果说文字评价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对于学生写作中反映出的较为普遍的思想误区、心灵盲区,语文教师首先应意识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点评时需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思辨性。作文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人文式的精神关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如加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自然会延伸到更为广阔深远的空间。

  因此,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情感精神的唤起者,对于学生的作文应该真正用心用情,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他们的作文。如笔者在磨课试上《寻一个物传情》后发现该班部分学生的一稿,思维并未完全打开,依旧拘泥于父母雨中送的伞、寒冷天送的棉袄,情感也大多流于程序式的表白:“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我的关爱”。针对学生这样的问题,我在讲评作文时,以自身体验为出发点,问学生:“老师也想通过物来写我的外婆,我想到了三个物,同学们帮我参谋下,觉得哪个物最合适:小时候雨天送的伞、过年为我买的漂亮新衣、到庙里为我求的平安符?”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我献计献策,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精神的火花,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只有亲身体验过、真正触动内心的,才能写出让人“怦然心动”的佳作。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重新让学生回去写升格作文,发现学生渐渐找到了物和情的共鸣点,书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心中无”的真情实感来。

  作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不断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立德树人过程,让学生行走在且行且思的写作之路上,发现平凡点滴下的真善,欣赏一颦一笑间的唯美,怀著赤子之心的纯粹,打造美好的作文精神家园。

浅谈作文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立德 树人 作文 教学 问题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