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学生会转型与改革的启示论文

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学生会转型与改革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0

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学生会转型与改革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02-02

  高校学生会组织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当中一个重要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子系统组织,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职能方面,特别是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服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呈现出社会职能有利和有序的一面。目前,在全球化、市场化等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特别是信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环境影响,高校边界日益拓宽,学生群体日益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学生会组织在内外环境均发生强烈质变的背景下,其组织结构及职能日益偏离目标,导致了目前学生会在广大教育人士及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广受诟病[1]。目前关于其现状研究及问题批判的文献不可胜数,主要指出目前学生会组织无序现象背后的根源和危害。笔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这一自组织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从高校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指出其对未来学生会改革与转型的启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普通方法论意义根源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教授创立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组织现象,即由无序到有序或由较低有序到较高有序。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具有普遍意义方法论[2]。这也为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目前其已经运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非自然科学众多领域,成果斐然。而其根源在于耗散结构的独特优点:该系统内部处于不断变化中,是一种稳定有序的动态平衡;该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内部要素非线性的交互作用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因此,万事万物如果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就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众多学科应用该理论的目的也基于此。

  2.耗散结构现象条件

  该理论也有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是所有的系统均适用该理论。依照理论,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又包括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现象的产生首要条件是:该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抵抗正熵增加,维持其生命力;其次,远离平衡态,方可有活力生机,产生有序的结构;最后,系统内部要素均要处于非线性区域,系统因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进而产生充满活力的有序结构[3-5]。

  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学生会现状分析

  1.学生会组织属性定位的历史变换

  高校学生组织由来已久,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就与之紧密结合。国外不同时期下的学生组织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和契合。学生组织发展与大学的改革和进步是正相关的,这也从学生组织发展的历史得到了印证。目前学生组织主要分为维护学生权益的学联(学生会)和以兴趣为中心、培养人才的社团组织,这与我国情况相似。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青年开展反帝爱国民主运动的自发组织,在当时体现了中国青年的时代进步性,成为国家民族为争取独立和自主的不竭动力源。可以说,从其产生根源来看即是一个自组织,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学生组织几经波折,随着大学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其组织结构和功能一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恢复。目前,中国高校学生会组织宗旨是维护学生利益,代表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组织运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与美国等国的学联组织宗旨具有相似性,但中国高校学生会组织具有双重归属和领导性质,一方面接受所在高校的行政领导,另一方面作为团、学组织接受上一级团、学组织领导。虽然目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但其属性仍然是半自治、半他治状态。反映在其领导者产生、经费管理和内部组织结构均受到上级行政命令影响。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其组织性质离自组织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内部难以产生生命力和创造力。具体表现为学生会组织执行各级上级行政命令,活动形式化和学生官僚化等。

  2.学生会内部稳定性

  学生会组织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其组织结构。目前,学生会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科层制的直线型组织结构,主要职能是执行上级交付的任务。其领导主要由上级委任产生,而非内部选举产生;其工作内容主要由上级布置,而非由内部需求产生。这种典型的稳定的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结构,而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则是一种处于动态变化、稳定而不平衡的结构,内部从而可以一直活力不断[6]。虽然目前这种学生会结构也存在人员的进出和晋级、外界活动的参与等类似于外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但实质上这种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是受到他组织的严格控制,而不是自己来自于内部机制产生的需求。因此产生的熵流其实趋于零,对于整个组织没有太多实质影响。

  3.学生会内部是否存在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

  科层制下的学生组织结构典型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其内部的部门设置以及职能均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建立,所有成员的招聘也是基于工作的性质和技能要求进行。各部门之间彼此独立而不相干。而耗散结构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彼此非线性作用和交流,共同协作。虽然学生会组织经常内部也存在人员的交流、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但是人员的交流仅限于交流本身,问题终究还是问题。大型活动组织协调往往需要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动执行,下级的主动性欠缺,若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协调者,会经常出现疏漏;且活动结束后各自散去,并没有主动协调改进的趋势,从而活动易形式化和雷同。   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学生会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

  学生会的宗旨和具体属性定位差距较大,这必然导致其向心力的减弱,从长期来看,必然导致学生会组织的机械化运作和衰弱,从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组织不与外界存在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交换,熵流趋于零,必然导致组织内部熵值增加,组织逐渐衰退和消亡。

  其实,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开放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高校边界也逐渐拓宽,反映在高校人才边界、管理边界和职能边界均发生显著变化。以往靠国家支撑的高校他治型特点愈来愈弱,具体表现为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市场化运作愈加频繁,其忧患意识必然导致其内部强烈的改革意识。其中作为学校最多数的群体――青年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将从从属性逐渐上升为主导性。但这样一个过程同样离不开学生群体内部因素的变化和不自觉的推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也逐渐印上时代烙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背景下青年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渠道多元化,青年学生对高校教育日益较多的选择权,青年学生个性化需求较强,导致维权意识增强等。

  近几年,高校青年自组织迅猛发展,从网络自组织到民间兴趣爱好为特征的自组织,越来越吸引着青年学生的参与。这客观上也说明自组织的强大魅力和生命力。同时外界频繁主动地对学生会输入人员和信息,客观上也为学生会自身引入负值的熵流。这也不自觉地在改变着学生会组织的半自治属性。这是高校管理者应该清醒认识到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学生会改革与转型的启示

  1.高校学生会组织属性与耗散结构优点的契合意义

  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组织的青年大学生群众组织,如何让其发挥自身优势,消除学生群体效应的劣势,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起到社会思想引领和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这是高教教育工作者对于该组织的一种理想期望,这也符合学生会组织的属性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会组织符合耗散结构的要求和条件,引导其积极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着力点。

  未来高校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多样化的高质量人才。而高校改革除了自身管理体制、教学改革和教师培养等外,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学生群体组织的改革需要配合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优势,为高校建设带来活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前面基于耗散结构分析了当前学生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理论根源,因此从耗散结构特性入手,遵循自组织发展规律,避免陷入管理机械思维,会给我们改革学生会组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2.耗散结构理论下的组织及组织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美国等国高校学生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明显,要归功于其自治性质,这恰符合自组织本身要求,但是其历史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多,不可盲目学习。自治性质并不是说其完全摆脱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耗散结构存在的自组织系统同样也不能脱离其更高一级系统的影响,关键是处理好学生组织和整个高校的权责界限,以及建立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现有的不合理的学生会组织属性显然不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及早更改。双重领导体制的建立有其现实性考虑的一面,但是这两者并不矛盾。学生教育多元需求和个性化多元需求和高等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要求学校一般性行政工作和职能的边界范围不能深入到学生组织内部。另外,以往的学生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和职能应该转交给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关系需重新定位和契合,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指导和监督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的边界范围是可以和学生会组织交叉的,毕竟这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因此,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其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后者接受前者的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应确定好学校管理的底线和学生会的权利范围,比如学生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范畴,需要明确其商业化运作的范围和资金用途,避免学生会成为公司等营利性组织,这也是近几年英国教育工作者对其高校学生会出现类似问题的反思[7];比如学生会也应将维护社会稳定、校园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其基本职责范围,学生会不应当是学生非理性暴力和极端组织运动的根源地。

  3.耗散结构与当前学生会结构和职能

  依照以上分析,学生会的主要职能就比较清晰:建立与高校高层交流对话机制;指导和监督各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监督学生事务中心负责的各种学生事务工作,定期反馈学校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接受各级学生组织监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学生组织自治的属性和应有的责任权利,避免陷入他治组织的范畴;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接受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同时自身也输出各种资源和信息,指导相应学生社团组织;并和学校高层平等对话沟通,互换学校事务管理各种信息。

  职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支撑和执行。按照中外高校学生会组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点:学生会结构都具有稳定的特点,结构和职能清晰,组织规范。不同点在前者属于直线型管理结构,处在科层制发展阶段,其特点是效率高,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工作和监督模式,个人需求和情感不予考虑。各部门彼此独立无互动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平衡的稳定结构,远不是耗散结构中的远离非平衡状态;后者属于扁平化组织结构,且有相应监督结构和选举机构,相互制衡,如今形成了有序稳定的非平衡结构。衡量一个组织优劣不仅是效率的高低,更主要的是结构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有利于个体优点的充分发挥,这些标准也是耗散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学生会内部结构和职能需要与时俱进改革,而矩阵式等扁平化结构是符合其未来改革方向的。因此,应按照以上所述成立相应结构部门,学校管理者起到长期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4.耗散结构“涨落”与学生会成员的协同互助和民主监督制度

  耗散结构中的各要素之间呈现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有利于各要素均发挥最大能力,相互之间协作产生符合整体利益的有序结构。对比中外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协同互助机制的差异较大。中国高校学生会组织结构直线型,成员只有上下级关系,左右协同关系没有相应组织结构和职能支撑。因此成员之间很难产生非线性作用。根源在于民主监督的自上而下的直线型特点,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因此,除设立有效的社团和班级组成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委员会机制之外,还应该在学生会内部建立工作考核和监督机制。考核的全方位评价有利于成员尽情发挥聪明才智,不再为上级权威所左右;针对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满足各自所需,避免资源垄断和单一激励造成工作动力不足;针对可能出现的部门相互推诿职责,还需建立部门之间联络协调和监督机制,成立相应的项目工作组等新形式,创造其协同互助的有效平台。

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学生会转型与改革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生会 启示 理论 高校 改革 结构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