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联动关系论文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联动关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6-11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联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15-08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战略部署。如何发挥金融的普惠性、普惠性如何评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金融的普惠性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量上,金融发展是否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如何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从质上,金融发展是否能促进收入分配的优化,金融如何发展才能降低收入差距。然而对于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证都没有完全确定的答案,并且两两关系的分析较多,缺乏对于将三者关系相结合的联动分析。本文的目的是从普惠金融视角,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作以下部分的安排:引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论文的大致内容框架;第二部分梳理评述三者关系的理论文献;第三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动关系;第四部分是模型结果及解释;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约瑟夫?熊彼特(1934)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格利与肖(1955)在《经济发展与金融方面》的文章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关系为特征的研究正式开始。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1966)在《不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两种金融模式,即需求追随型金融与供给领先型金融。在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下,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动因,金融发展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在供给领先型金融模式下,金融组织及其相关服务的供给优先于经济主体的需求。在解决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反过来,需求追随型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卢梭与瓦赫特尔(1998)?论了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5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单项促进关系,这一结论符合休?帕特里克(1966)关于两种金融模式的论断。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著名的金融结构理论,设计了一系列数量指标,其中最为经典的指标即是“金融相关比率(FIR)”。他认为,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不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却相似。

  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

  加尔布雷斯(1952)指出,信用制度可以成为经济进步的工具但也能成为经济停滞与衰退的障碍。麦金农和肖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提出著名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金融发展就是在消除金融抑制的过程中实现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利用健全的金融制度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并且引导至生产性投资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弗赖伊(1978)在经济发展模型中加入了动态调整参数,建立了动态金融发展模型,用于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1984年,赫瑞克和查尔斯在《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阻滞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较低的货币化程度和低效率的金融机构。斯蒂格利茨提出“金融约束论”,认为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助于推进金融深化的进程,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者否定了麦金农与肖的观点,他们认为应当更加强调金融的供给主导角色,而不必非要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Kaminsky和Reinhart(1999)通过纵向比较发现,在过去20年发生的26次银行危机中有多达18次发生在金融自由化后的5年以内,这表明自由化程度更高的金融系统似乎更容易产生经济危机。Zingales(2002)从企业的角度说明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发展程度更高的地区,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毛利率相对较低,因此,现有的企业可能并不愿意看到金融发展。

  (二)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1.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非线性化理论

  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题为《金融发展、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文章中使用动态模型研究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但长期来说,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而逐步缩小。GJ模型是库兹涅兹假说的扩展,在GJ模型中金融中介是由经济发展而内生形成的,并且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变化。从研究结果看,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只是阶段性的。Townsend和Ueda(2003)对GJ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并得出新结论:随着金融水平的发展,收入差距是呈先扩大再减小然后再扩大的变化的。

  沈坤荣、方文全(2005)利用中国1978-200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发现中国的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并且近似服从于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杨俊(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发展抑制了农村贫困减少,而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2.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理论

  Banerjee和Newman(1993)利用跨期模型证实了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Galor和Zeira(1993)在 Banerjee和Newman(1993)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模型,进一步证实了:金融发展不仅可以缩小收入差距,还可以提升经济绩效。这两种研究的结果,均衡的收入分布函数与初始的财富分布函数间均显著相关,政府部门的初始收入分配政策可以对长期的收入分配状况以及经济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Piketty(1997)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投资需求随之降低。即富人的边际生产率较低,投资需求较低;穷人的边际生产率较高,投资需求较高。在此机制下,富人最终将发展成为贷款人,随着其累计财富的增加,贷款金额总供给增加,利率降低,穷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贷款,贫富差距缩小。Holden和Prokopenko(2001)在讨论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间的相互关系时发现金融发展程度与贫困水平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且有效提高了穷人的收入水平。这不仅是因为在经济上行的过程中给穷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且使得穷人更容易获得融资,由劳动者转变为企业家。Chatak与Jiang(2002)在Banerjee与Newman(1993)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越高,产生永久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投资门槛逐步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加大,劳动者收入增加,与企业家之间收入差距缩小。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与企业家间收入最终趋于平等。

  Mookherjee和Ray(2003)的研究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探索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影响其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如果初始分配的差异程度较大,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则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随着经济水平增高,均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因此根据二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确可以缩小收入差距。

  汪建新等(2009)利用中国29个省区从1999年到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证实了金融发展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缩小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3.金融发展扩大收入差距论

  Murphy,Sheifer和Vishn(1989)认为随着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传统的农业部门逐渐萎缩,产能会逐步转移到现代产业部门,收入差距被拉大,这种传导机制将会一直持续到工业化完成。De?Gregorio和Kimzaoz(1996)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讨论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发现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分配差异。Clark,Xu和Zou(2003)用全球?稻菅芯苛私鹑诜⒄购褪杖氩罹嗟墓叵担壕?济结构会影响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即如果金融发展能促使劳动力更容易地进入现代产业部门,则随着现代产业部门比重上升,收入差距会被拉大。章奇(2004)发现以全部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和农业配置资金方面缺乏效率。温涛等(2005)实证结果显示:1952―2003年间中国金融发展,无论是金融贷款比例的提高、经济货币化比率的提高还是经济证券化比例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加都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我国的“二元结构”。杨俊等(2006)利用1978―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择

  选择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各项存贷款之和的同比增速、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比值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内生交互传导机制,分别用对数处理后的LFINANCE、LGDP、LINCOME来表示上述三个序列。用LGDP数据来描述我国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增长情况;用LFINANCE数据来描述我国近年来金融发展情况。选择使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各项存贷款之和同比增长率数据描述金融发展情况。LINCOME数据描述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变化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本文使用的数据于《中国统计年鉴》。以GDP增速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数据检验和数据处理

  对三个序列的数据作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GDP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显示出稳定性;LINCOME、LFINANCE未通过单位根检验,显示出不稳定性,因此做差分处理,得到序列DLINCOME、DLFINANCE,通过单位根检验。

  (三)建立模型及校验

  1.建立二阶VAR模型(如表1)。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倒数根的模都小于1,表明模型是平稳的。

  2.滞后阶数选取及校正模型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准则选取的滞后阶数不完全相同。LR、FPE、AIC、HQ选择4阶滞后,SC选择2阶滞后。HQ和SC准则选择的滞后阶数估计不一致,内生变量不存在单整。

  3.验证四阶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倒数根的模都小于1,表明VAR也是平稳的。

  (四)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及分析

  DLFINANCE、DLINCOME不能单独拒绝原假设,两者联合可以拒绝原假设,即DLFINANCE、DLINCOME单独不能Granger 引起LGDP,但是两者联合可以Granger 引起LGDP。可以解释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这两个因素中的单独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并存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仅以简单的GDP增长作为工作目标粗放式发展。

  LGDP、DLINCOME不能单独拒绝原假设,两者联合也不能拒绝原假设,即LGDP、DLINCOME单独不能Granger 引起DLFINANCE。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能维护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也不会发生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之后,证明金融发展具有内生性。   DLFINANCE、LGDP能单独拒绝原假设,两者联合也可以拒绝原假设,即DLFINANCE、LGDP单独能Granger 引起DLINCOME,两者联合也可以Granger 引起DLINCOME。可以解释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两个因素都能促进收入分配。但从显著性看,金融发展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

  采用混合检验(Portmanteau test,Lutkepohl,2005)和LM检验(Johansen,1995)检验残差自相关性。两种检验结果均显示:各阶自相关都不显著,不存在残差自相关,表明残差已经是白噪声了。

  (五)脉冲响应函数构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

  从LGDP对于DLFINANCE冲击的反应看,呈现先正向反应后负向反应的情况,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先产生正面影响后发生负面影响。说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金融成长发展初期,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正效应,但金融发展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原因之一可能是金融领域的泡沫对经济增长逐渐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金融控制。

  从DLFINANCE对于LGDP冲击的反应看,脉冲呈现出均匀波动,没有明显的冲击变化。可见经济增长没有对金融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原因是金融发展有内生性,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有限。

  总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单向的促进作用。

  2.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脉冲响应

  从DLFINANCE对于DLINCOME冲击的反应看,先期主要呈现正向反应,随即反应程度降低,并走向负向反应。说明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财富集中程度提高,不利于金融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金融交易中风险的分散以及效率的提高,同时,金融发展有内生性,收入分配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有限。

  从DLINCOME对于DLFINANCE冲击的反应看,呈现先短期正向反应后长期负向反应的情况,即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扩大先产生短期正面影响后发生长期负面影响。金融发展初期,将增大收入差距。但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以保持。基本符合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或反向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的判断。

  3.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脉冲响应

  从DLINCOME对于LGDP冲击的反应看,呈现先短期正向反应后长期负向反应的情况,即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扩大先产生短期正面影响后发生长期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初期,将增大收入差距。但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得到非常明显改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以保持。从影响程度上看,比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加深远。基本符合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或反向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的判断。

  从LGDP对于DLINCOME冲击的反应看,先期呈现正向反应后呈现负向反应,即收入差距增大先期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加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六)方差分解研究

  方差分解可以描述每个变量的更新对VAR系统变量影响的贡献度,是一种相对效果的描述。

  从LGDP的方差分解结果看,经济增长的当期方差变动最能由其自身解释。但是随着期数的推移,经济增长变动方差由自身变动解释的部分出现明显下降,由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变动解释的部分逐渐增加。其中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DLFINANCE从第 3期开始对经济增长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且解释能力不断加强至第9期到达近22%。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都能够相对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而收入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经济增长,但是效果不如金融发展明显。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发挥的质量与经济增长紧密?系,主要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加投资总量,并对技术创新、储蓄行为均产生影响,因此,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率,其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强于阻碍经济增长的效应。

  从DLINCOME的方差分解结果看,收入分配的当期方差变动由其自身解释的部分不断降低,最低值为第9期51%。前2期金融发展较之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解释部分更多,第2期达到10%。但随着期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变动方差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提升,在第8期达到最高值,接近28%。因此,从短期和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能够解释收入分配的变化,收入差距的外生性非常明显,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加强调节。长期以来,国内实行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强制性地进行工业化发展,从而人为地拉大了工农产品、工农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上, 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限制自由择业和自由选择居住地。一系列人为的制度安排,不仅增加了市场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成本,降低主体间实现交易的效率,也限制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分工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城市化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居高。

  从DLFINANCE的方差分解结果看,金融发展的当期方差均维持在80%以上,方差变动高度取决于其自身解释。在经济发展初期,金融发展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增长,在经济趋于成熟时,经济的发展才反过来拉动金融发展(Patrick, 1966)。由此可以判断: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增长发展初级阶段。从金融的内生性看,反映了在客观供求刺激下, 自发组织形成的、或非政府组织推动成立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金融深化论”的核心命题之一是:一个富有效率的金融部门的出现,是金融抑制消除的标志。在个人和企业已经获取大部分国民收入的前提下,如果金融部门独立而有效,则这两类主体就可以正常介入金融成长的内生过程。而金融部门的效率来自于金融部门的独立程度。金融部门独立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而在非市场经济体系中, 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都不独立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政府部门为保障,高度依赖金融部门维持生存,形成“大而不倒”。金融部门不得不对企业部门提供资金供给的原因也在于,金融部门自身与政府部门也具有特殊的连带关系。因此,必须保持金融部门、企业部门的独立性,才能解决金融部门、企业部门的资金供求“死结”。   四、实证结论及解释

  (一)金融发展具有内生性机制

  金融由外在于经济的工具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的资源,主要是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其区别于外在工具的最根本之处是: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以往将金融作为“撬动经济杠杆的工具”时期,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推动”和“润滑”作用,以外力的形式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当金融转变为内在于经济资源后,对经济增长起到引导、主导的作用,此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外力转变为内力。从金融内生性过程来看,其实质是金融功能提升。因为传统金融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货币支付、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功能,另一类是融资等金融中介功能。金融在转变为经济内在资源后,其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衍生出如资源配置、聚集资金、辐射影响和调节等功能。从政府干预程度来看,当某些金融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损没有被计入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时,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则需要政府干预,反之,具有一定独立性,政府干预应逐渐退出。

  (二)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实证结果很明显,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仍然属于“供给引导型”关系,而非“需求跟随型”关系

  即金融发展引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并未附属于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的构成,并且使得资源有效配置成为可能,进而刺激储蓄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欠发达国家往往采用这种金融优先发展策略,通过货币供给带动政策,超前发展金融体系,提前?M足需求。与之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经济增长对金融需求在先,拉动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被动式反应。

  (三)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而“供给型抑制”更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资金供给上产生抑制,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导致三农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体系呈现二元结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农村金融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形成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四)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经济二元性、农村金融出现需求型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城乡居民银行储蓄的差距扩大,加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分割性导致了土地价格无法通过私人在市场上交易,金融在缺乏资产抵押物、担保等信用保障前提的情况下,即使存在融资需求的意愿,由于向正规性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较大以及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需求递减至取消,从而金融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更体现出城乡经济二元性及其所导致的农村金融需求型抑制现状。此外,农村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歧视,加之自身资产规模较小,财务软约束,较难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取有效的信贷资金,投资性融资需求较低,加剧了需求型金融抑制。

  五、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金融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避免金融业局限于自我服务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业,必须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由于金融发展超前于实体经济发展极易形成“金融泡沫”导致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金融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又会制约经济增长。当前,很多金融创新尤其到了衍生品阶段,几乎已经找不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活动也有干扰实体经济的倾向,例如石油价格的波动、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因此,金融行业改革发展步伐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避免发生金融业自我需要、自我强化、自我服务。具体而言,金融应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事关经济全局、事关民生改善、事关优化分配等重大项目,积极支持城乡统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应有系统性、长期性的设计和谋划,而非零散和临时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满足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普惠金融所受到的限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有效抵质押资产。二是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尚待加强。三是农业保险等担保机制不完善。因此,要解除束缚,当前土地经营权确权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加快推动普惠金融立法工作,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和引领,大力发展多种融资方式,促进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改善金融抑制

  农村地区普遍都存在着金融抑制,这一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继而经济发展速度滞后又进一步加深金融抑制程度,从而进入到恶性循环中。破解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金融深化,即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干预,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积极弥补农村金融的制度性缺陷, 激发农村金融活力, 释放被扭曲金融发展压抑的农村经济潜力,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并在注重经济发展总量扩张的同时, 更强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进而加快经济二元结构的转换。保证金融的市场化发展,促使融资方式多元化,由此企业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总之,通过金融的市场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联动关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分配 收入 增长 金融 发展 经济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