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下]论文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下]

作者:潇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3-06-07
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位居第一。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为了进行大国竞争,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1000年前是世界超级大国,150年以来败于西方,沦落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就经济总量来说,仍旧列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表 1820和1992年世界10个主导经济


GDP(百万1990年美元) 占世界百分比(%) 人口(千人) 占世界份额(%)
1820 年
1.中国 199210 28.7 381000 35.5
2.印度 110982 16.0 209000 19.6
3.法国 37397 5.4 30698 2.9
4.英国 36164 5.2 21240 2.0
5.俄国 33779 4.9 45005 4.2
6.日本 21831 3.1 31000 2.9
7.奥地利 13460 1.9 14268 1.3
8.西班牙 12975 1.9 12203 1.1
9.美国 12432 1.8 9650 0.9
10.普鲁士 11864 1.7 11214 1.1
最高10国 490096 70.5 765284 71.7
世界 694772 100.0 1067890 100.0
1992年
1.美国 5675617 20.3 255610 4.7
2.中国 3615617 12.9 1167000 20.9
3.日本 2417630 8.61 24336 2.3
4.德国 1359696 4.9 80576 1.5
5.印度 1188096 4.2 88120 16.2
6.法国 1030356 3.7 57372 1.1
7.意大利 939685 3.4 57900 1.1
8.英国 927772 3.3 57848 1.1
9.俄国 801837 2.9 149400 2.7
10.巴西 765014 2.7 156012 2.9
最高10国 18712219 66.8 2987254 54.9
世 界 28000037 100.0 5440983 100.0


资料来源:(美)Angus.Maddison: 《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中译本,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超级产业的兴替与国际合作
超级大国兴替的途径是: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成熟和转移,制度的变迁,政治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和古罗马帝国的长城是古代的超级产业。中世纪中国长期称雄:超级产业是长城和水利。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工业和武器非常发达,铁产量年12.5万吨,700年后英国才达到7.6万吨。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大国,占世界工业45%,世界贸易21%,超级产业是纺织,铁路,煤炭和铸铁。18世纪末到19世纪,超级产业是纺织,煤炭,炼铁,机械工业,由于美国铁路网的发达,所以在美国得到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超级产业是机械,钢铁,化工,常规军事,造船。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超级产业是汽车,航空,化学,钢铁,常规军事,造船。战后到本世纪末,超级产业是核工业,宇航,电子,航空,常规军事,汽车.发展到全球规模,依靠全球规模的技术。
近代中国的超级产业始于洋务派的军事,造船和钢铁工业,建立了19个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新中国在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安排苏联援助的150项工程。军事工业企业44个,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20个,其中钢铁7个,有色金属13个。化学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和电力各25个,石油2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3个。1962年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期间上马原子弹,1964年成功,1967年氢弹,1970年卫星,1971年科学试验卫星,洲际火箭,核潜艇连续成功;1975年遥感卫星。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超级产业的途径主要是军转民,进入国内外市场,如电子部的四川长虹,兵器工业总公司的嘉陵摩托,汽车;引进了核电站,计算机,运载火箭,飞机等技术。
近年来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超级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化产业,特别在资本主义盟国间。70-80年代全面合作的典型是F---16战斗机,由美国和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合作生产。近年出现了武器开发的战略联盟,国防企业并购,国防工业的交叉持股。2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了数百项武器合作项目,巴西,南非,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和台湾通过于发达国家联合进行研究和生产,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
国防工业全球化更多地表现在军火生产和贸易一体化,通过补偿贸易等形式进行.所谓"一揽子"军火交易,包括军品贸易,民品贸易,军事训练和演习,如1999年俄罗斯和印度签署10年合作协议.目前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美国的波音---麦道飞机,法德的奔驰汽车等跨国公司.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动因有:分担研究风险,保障集体安全,并进行国际规模的超级产业竞争.如150座大型民航客机,未来20年全世界有16000架的需求.亚太区对300个座位以上飞机的需求,将达到全球总需求的42%,为1710架。美国波音公司预测北美将添购7836架飞机,欧洲和亚洲将分别买下6797架和5214架飞机。亚洲超给欧美,成为波音公司最大市场。全部大型民航客机的生产已经被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垄断。

四、大国需要动态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万万不可以太天真,盲目接受“全球化”的口号,中国尤其不可以。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政治上依附与美国的国家,可以丧失主权为代价,换得经济利益。比如日本在战后把自己置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节约大量国防经费,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为美国提供战争后勤服务,赚取美圆外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始积累;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政治附庸,以引进外资实现经济起飞,墨西哥等国家甚至积极酝酿美圆化,将经济主权交给美国。
大国就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在地缘政治,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于美国不同的国家。俄罗斯以自己的瓦解,并没有得到西方足够的援助,反而丧失了经济社会稳定,国际资本也不来投资
中国是个大国,不能采取小国的静态比较利益作为发展战略理论基础。姑且不说这种方式造成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就算假设国际环境一直良好,不会发生金融风暴这种事件,这种方式仍然不能给中国带来富强。任何一个金融寡头,任何一个国家,都消化不了中国。西方国家的资金,流到东南亚那些小国能汇成大河,滋润它们整个国家;可是西方的资金流到中国,只变成小水洼,解决不了普遍的问题。中国13人口,如果都为西方国家生产某些产品,哪个国家能吸收呢?
作为经济大国,中国众多人口显然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之一。提高人民素质,保证物质丰富,社会有序,生活文明,文化程度提高,是中华民族自立的基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必须具有较大的经济控制力,表现为对国内外有关国计民生的要素,其流动方向具有控制能力,以及对国内外经济产出方向的控制能力,关心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中体现中国的利益。
参与国际分工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如此,中国就只能把资源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比如生产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衣服和鞋子,美国就会把资源集中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飞机和卫星。然后,中国以1亿双鞋去交换美国1架飞机----这样,比较利益岂不是越来越大吗? 这样的交换,且不说对国家安全有什么危害,即使在经济利益上也是极不合算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技术升级,需求受到人口的限制,非常容易饱和,产品的需求弹性低,降低价格不能扩大需求。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非常快,可以不断开拓新的需求。因此,交换的比价显然有利于发达国家,类似国内的工农业剪刀差。如果中国这样的大国集中资源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全世界的需求也容纳不了,很快就过剩,降价。这就是中国20年来的出口增加非常快,但是国民财富增加不快的基本原因。 中国只能集中资源生产衣服吗?生产衣服就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吗?美国人当然不担心中国不给它生产衣服,因为生产衣服的国家不只是中国,它完全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衣服。但是中国如果不能从美国获得操作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得到。这就是区别,生产衣服和生产新经济操作系统并不是平等的分工。 按照静态比较利益,所得出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政策,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来说,应该讲求动态的比较利益,扶植自己的战略产业,否则,就会在21世纪被驱逐出世界大国行列,不要说与美日欧并驾齐驱,可能连印度,巴西也要超过我们。
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扩张。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那么,中国人自己发展战略产业是否可能?许多人心存疑虑,或者说是20年来传媒工具天天在批判闭关自守,鼓吹中外技术合作,把发展高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身上。我国自己制造的150座大型民航喷汽式飞机“运十”,已经在1980年制造成功,但被弃置一旁,去和美国麦道合作生产,结果在1998年波音兼并了麦道,借机和中国毁了约,现在中国只能生产50---80座的支线飞机,而波音和空中客车,已经在设计300座的巨型飞机了。未来20年,中国需要进口1600架大型民航客机,占全世界需求的1/10,但是自己不能够生产,这难道能够取得什么“比较利益”吗?
中国人自己对独立发展战略产业信心不足,除去上层亲美利益集团和传媒导向的影响以外,9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行的所谓“主流派经济学”,片面鼓吹静态的比较利益论,难辞其咎。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最近又有人使用"CGE模型",虽然复杂多了,基本思想还是自由贸易,零关税最好。中国许多"主流派经济学家"也说:自由贸易是讲效率的,是生产问题,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更多一些;保护主义是管公平,是分配问题,每个人平均的福利会降低,因为保护总是保护一部分人。
中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左大培论证的恰恰相反:保护幼稚产业恰恰是解决效率问题的,自由贸易从长远看,并不具有高效率。
历史上,西方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对新兴产业严格保护,只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纺织品,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比较美国与南美国家,可以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在19世纪美国人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对制造业实行高度贸易保护主义,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只知道拉美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口替代的失败,却不知道正是吃够了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才转向"进口替代"。我们有理由怀疑,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闭口不提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永远保持经济优势而搞的宣传和理论误导。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平均关税率5%,1912年美国平均关税是18.5%。美国当时已经是工业发达国家,仍然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中国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洋务运动,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落后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工业不能发展。
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种规律称为“学习效应”。美国人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可降低20%。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
考虑学习效应,可知静态比较利益之荒谬。发展中国家生产“新产品”少,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成本高于发达国家。要使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多生产。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新产品相对生产效率永不会提高。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
李嘉图的相对比较利益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到了要素禀赋理论就变成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多种要素理论;但是里昂惕夫悖论指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比较优势相反。于是又有新的解释,认为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熟练劳动力,这就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后来又有需求偏好理论,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更快,这是从需求而不是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最有价值的是所谓"技术差距论",指出比较优势来自于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是前一个阶段投资的结果,把技术发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动态上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一个产品在创新期是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期就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在成熟期变成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在衰退期就变成一般劳动密集型的。
“技术差距论”告诉我们,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上是投资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在一个历史阶段中进行巨额投资,培养自己的战略产业,特别是基础性的创新。因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比如电脑芯片、飞机上的战斗雷达,只能自己开发,美国人是不会卖,也不会通过合资给我们的。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将会越来越高,在关键时刻必然受制于美国,这个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甘心不甘心当美国的附属国的问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超级大国 产业竞争 21世纪 国际竞争 环境 定位
最新行业经济论文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及发展
浅谈数智经济对财会行业的冲击及启示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策略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
高新技术产业并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
我国共享制造现有实践案例研究
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新中式家具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与对策
热门行业经济论文
浅淡农家乐
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论房地产开发风险
住房保障问题完善研究
论我国当前的物流产业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路径选择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浅析
中国汽车业战略分析与思考
从消费者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