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危机论文

新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危机

作者:佚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1-17

[1] 电脑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据美国科学院的典型调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企业的应用,可使工程设计费用减少15~30%,人工费用减少5~20%,生产率提高40~70%,设备利用率提高200~500%,生产周期缩短30~60%。在日本,一家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工厂,白天只用12个工人,夜间仅有1个工人值班,而同样产量的传统工厂则需要215个工人。(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 “网络经济”的泡沫就在于此!因为它不能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也就不能加速积累和迅猛扩张,资本要是不能赢利,就什么也不是。
[3] 《南风窗》杂志2001年第10期。
[4] 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前的世界各国基本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其中,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缺乏技术与资本,因此,资源以及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国际生产与贸易分工基本结构就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本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主要产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业、服装业、初级加工业,还有初级制造业。相反,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并且资本规模大,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远远不如规模小、数量众多的初级产业资本来得激烈。国际贸易的“剪刀差”无非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它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除了本国工人所创造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从那些有机构成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过来的。这是资本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林毅夫也已经指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是必须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金本拥有量(这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可惜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精英不知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其实是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林毅夫著)。
[5]  2000年11月28日,古巴的《格拉玛报》发表《人才市场:外流还是抢夺》一文指出,“根据联合国的数字,1960年到1987年共有82.5万专业人员移居北美洲,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23%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出生地不是美国,在计算机行业,这个比例是40%。法国报界指出,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美国。很显然,科技创新能力高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估计有40%至50%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求职”。
[6] 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前几年经济红火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格林斯潘上周在国会作证时说,在去年需求已经减弱的情况下,美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竟增加了近50%。另据美林公司统计,过去4年美国公司用于铺设光缆的投资就达90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这些光缆的利用率仅为2.6%。自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高技术设备的库存上升了4%,而销售额则下降了12%,导致“库存销售比”上升到1.54,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7月23日新华网)。
[7] 《钱江晚报》2001年3月14日 第31版。
[8] 《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 第29版。
[9]  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一共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2001年9月28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损失的金融资产为7万亿美元。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0] “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必使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而使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缺乏。这一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尽管其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但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十年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德国、英国到2002年,短缺的科技人才将达18.8万人和8.2万人。”(《钱江晚报》2000年6月12日第11版)。
[11] 《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12]  “美国汽车市场在2000年年底急剧降温,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因产品严重积压,纷纷宣布减产计划。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裁员
汽车行业    戴姆勒—克莱斯勒裁员   26000人
               通用汽车     裁员   15000人
石油工业     埃克森—美孚   裁员   16000人
电器行业        惠而浦      裁员    6000人
金融业       摩根—大通     裁员    5000人 ”
(《钱江晚报》2001年7月月23日 第29版)。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3] 企业增加投资需要有大量盈利为基础。如果说这次美国的衰退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温和的,则企业年度利润下降的幅度是30年代大萧条后所未见。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利润年增长率一般都达两位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公司税后利润下降了15.9%,与2000年的增长9.7%构成了鲜明对照,也是1982年以来公司税后利润首次出现全年下降。《财富》杂志在公布美国500家大公司最新排名时说,500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仅为2060亿美元,比2000年猛跌了53%,而标准—普尔指数500家公司的利润减幅为50%。2001年全年,除了第一季度美国的企业固定投资略有增长外,其他3个季度均告下跌。2001年第四季度虽然是美国经济全年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但也是美国公司盈利和投资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其中企业投资大跌了11.4%,公司的税后利润则下跌了504亿美元,大大高于第三季度347亿美元的跌幅,比2000年同期猛跌了24.5%。今年以来利润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在此情况下,资本家们忙于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哪里还有钱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呢。为了应对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带来的困境,美国公司(资本)只能收缩规模、关闭工厂,继续裁员。据美国商业委员会最近的调查,56%受访的大公司表示要停止招收新职工或再裁减职工;53%表示计划削减资本支出。对于在职职工,公司大都停发奖金,冻结工资,或停止每年的加薪。自2001年3月衰退开始,美国已有17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摘自新华社2002年4月3日电)。
[14] 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5] 《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 第4版。
[16] 《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 第4版。
[17] 在鼎盛时期,eBey的市值高达160亿美元,而其风险投资者Benchmark Capital从投资中赚到了40亿美元(《财富》2003年2月第五十期)。
[18] 这些人热衷于论证各种经济政策,热衷于流行的却最庸俗的新名词,却没有什么认真的科学的研究,为出书为成名随意使用时髦的新概念,把注意力全放在对现象描述和政策论证上,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阐明现象的内在本质,满足于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19] “在教育上的这种时间和资金投资创造了被经济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的东西,该名词是系在教育或者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具有价值的知识的存量。这样,这些职业的高薪金的部分原因可以被看作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第1033-1034页)这种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为它的主人“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回报的论调,最清楚地体现了资本生产方式的神秘化。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山;西方经济学家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20] 摘自《求是》杂志2001年第6期。
[21]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库存比例满足生产需求的时间段一般都在3个月或者半年以上,而新经济提供的信息高速传递和货源的广泛选择余地,使众多企业采取了新型的“及时库存”模式,即原材料、零部件等在生产需要的最短时间段内抵达,库存时间由以前的数月降低到了现在的数周甚至数天,从而提高了资本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开支。(摘自2002年2月11日《经济日报》)。
[22] 参看《资本论》第2卷的相关论述。

上一页 [2] [3] [4]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经济 美国 经济危机
最新新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浅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论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国际经济与
浅谈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式理财产品对消费者市
余额宝对大学生消费和生活的影响
关于发展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思考
浅谈三四线城市的电子商务
雾霾的经济学分析
浅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
从经济均衡角度分析我国小产权房问题
热门新经济学论文
论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对知识经济的若干思考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
循环经济刍议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企产权改革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