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论文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

作者:张春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6-07

    同时,劳动能否创获价值剩余,应该以动态的完整过程来加以考核,并不是以某一次劳动过程或某一阶段劳动成果来做体现。这是因为,今天创获了价值剩余,并不意味着明天仍能创获价值剩余;前一阶段获得了劳动成果,也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也肯定能获得劳动成果。过去创获的价值剩余用于补充现在的日常所需,有可能将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又全部耗费一空。因此,能否创获价值剩余,不该静止地考核某一天或某一段的劳动过程,而是应动态地考核全部过程。
 
    针对不同的人,DS=DY或CS=CY是因人而异不会完全相同的。一个体重100Kg的强劳力一天的饭量可能最低要达到1Kg,那么他每天劳动创获量就不能低于1Kg粮食才能维持他的生存。另一个体重只有50Kg的弱劳力一天的饭量仅需0.5Kg,那么他每天劳动创获量就不能低于0.5Kg粮食。前者DS和DY 都是1Kg,后者DS和DY都是0.5Kg,差了整整一倍呢。社会性的DS和DY,就是按照社会人口的总和所计算出来的总数值除以人口数量所得出来的平均数。
 
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财富不断积累的目的,创造剩余价值与创获价值剩余二者之间,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它们又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创获价值剩余的能力越低,那么它所能生产的产品就肯定越简单、越容易研制,这样的产品在制作和市场销售中,它的Z值与S值之间的价值差距就越小,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在Z值与S值之间商品价格J的定位,最终导致货币剩余价值的创造力降低。反之,当创获价值剩余的能力提高后,在提高劳动成本投入的同时必然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的产品就越复杂、越不容易研制,它的Z值与S值之间的价值差距就越大,就会为商品价格J的定位腾出较大的空间,就会为创造更多的货币剩余价值提供基础条件(注:图5中的K为亏损区域;所有企业的资本运作,都是从K区域起步的)。
 
    我们所说的剩余价值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货币剩余价值GM和资源剩余价值Gw。GM产生于资本盈亏分界线之后的S与J之间;Gw产生于亏损区域之外的Z与J之间。
 
    前面我们曾举过的制作衣柜的例子,它的价值差距即Z值与S值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U:H/X =1:1(100元:100元)。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制作自行车产品,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由于自行车是一种较衣柜而言要复杂得多的产品,为制造这辆自行车所购买的原材料成本可能与衣柜相差无几,但是为制造这辆自行车所必须购置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其他的投入(例如购置厂房等),恐怕要比原材料成本高出几十倍或几百倍。因此,制造一辆自行车的Y值可能要达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样一来,U:H/X就不会等于1:1,可能会是400:1或更悬殊。

(图5)

    为什么生产电脑软件的企业发了大财?那是因为电脑软件产品更难研制,往往一个软件新产品的研制费用就要花上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属于U投入)。如果社会中需求这一产品的人们都自己研制,那Z值的投入和耗费将会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天文数字?这其中,一个电脑软件的原材料成本投入可能平均下来只需花几元钱,使U:H/X出现破天荒的差距。想一想,如果相当数量的需求者都要购买这个软件商品,那么实付社会商品成本就会随着社会需求数量的增加而降得越来越低,那等于是在应付社会产品成本与实付社会商品成本之间,将每个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研制费用都节省下来。在这么悬殊的价值差距中,那剩余价值岂不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人家不赚钱谁赚钱!
 
    创获价值剩余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脑力劳动的发明、发现,创新出可供社会满足需求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具以实现劳动力的延伸,在创获新价值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费,或是在付出相同劳动力的前提下使创获的自然资源增多。创获价值剩余的能力提高后,主要是将H中的部分价值(系指通过脑力劳动的创造发明)转换到U中去,使U/S公式中的U值增加,并相对使H/X中的H值减少,但它并不能保证扩大市场率。没有市场,生产力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能积压在仓库里,不但不会有剩余价值创造出来,而且还会造成资本的亏损。如前面所说,扩大市场率就是使U/X公式中的X值增大,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分摊U的投入。但X值有时并不一定能为一家厂商所独自享有,会有很多厂商参与瓜分,也就必然会引起市场竞争。所有厂商竞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扩大自身资本运作之中的X值。
 
    在资本运作图表中,单个厂商的应付社会产品成本线、实付社会商品成本曲线和商品价格曲线等几项指标线,与同行业的所有其他厂商相对说都是完全独立运行、独立测算统计的。整个行业的某一指标线的测算和统计得自于该行业中每个厂商的这一指标线的简单累加。当每一项指标线的数据都得到累加后,这一行业的总资本运作图表就可以完整地绘制出来。
 
    与上述道理一样,某一行业的总应付社会产品成本线、总实付社会商品成本曲线和总商品价格曲线等几项指标线,又与其他行业各不干扰,也是相对独立的。整个国家的各项指标线的测算和统计,得自于所有行业的各项指标数据的简单累加,此后,国家的总资本运作图表就可以完整准确地绘制出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各项指标线的测算和统计,得自于所有国家的各项指标数据的简单累加,最后,人类社会的总资本运作图表就可以完整准确地绘制出来。
 
    由此,这一资本运作图表对于一个小摊贩是适用的,对于一个企业是适用的,对于一个集团是适用,对于一个城市是适用的,同时还可适用于一个国家甚至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它既可以在微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同时可以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现今,我们尤为重视提高生产力,把它看成是重视科学技术的标志,这是不全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还是最优市场率。企业的管理科学、营销科学、广告科学等,都在为企业扩大市场率提供着科学指导。忽视了扩大市场率这一重要内容,譬如那些在“专利仓库”中仍在沉睡的发明创造,就无法通过资本运作使社会财富增加,甚至成为社会无效的劳动,白白耗费了财富。这样的话,科学技术就等于折了一只翅膀,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就会遭受挫折。
 
五、“二道贩子”不多余
 
    直接生产商品的企业如果盈利了,人们也许不会过多地责怪,觉得挺自然。但对那些不直接进行商品生产、只是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来说,大都不给好脸。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二道贩子”。这一称谓,明显地带有贬义的色彩。人们经常说的“奸商”,骂的就是这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二道贩子”似乎是一种多余的行当,是对消费者的额外盘剥,所以人们对它不说是恨之入骨,至少也是没有好感。曾经一时,人们还给“二道贩子”定了一项罪名——“投机倒把”。
 
    把经商的买卖人说成是“二道贩子”,把他们看成是坐享其成、唯利是图的“奸商”,对于商品的流通渠道来说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如果“二道贩子”真的盘剥了消费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那么商人恐怕很难生存下来。事实上,商人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已经职业化了;商业的不断繁荣景象足以说明“二道贩子”不但不多余,而且大有作为。
 
    按图6所示,生产厂的商品价格j并不是社会商品零售价格J,J高于j,其价值差距有时大、有时小。J虽然高于j,但它仍然远远地低于Z,所以零售商品的购买者仍能实现节省。同时,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生产厂创造了货币剩余价值IGM,“二道贩子”也能创造货币剩余价值ⅡGM。
 
    也许有人会说,消费者如果购买了出厂价,节省的不是更多么,为何非要去商人那里让人家加价再购买呢?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是的,消费者去生产厂直接购买,撇开了所有的中间商,这确实是个节省的好办法,但这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节省的目的。

(图6)

    我们举例说明。29英寸长虹牌纯平彩色电视机(型号:HD29933),天津市某商场2005年5月份的零售价是1899元,出厂价约1400多元。“二道贩子”中间牟利大约是500元。如果天津的某个消费者直接去生产厂购买一台,先别说生产厂一般不会以出厂价卖给消费者,就算特殊照顾卖给消费者一台,消费者来回来去光乘火车(硬座)的费用就得约500元,乘汽车、住宿、就餐、托运等其他的费用还要支出约500元,受的罪、花的功夫也应该折成成本费用,这样算起来,直接去生产厂购买商品,比从“二道贩子”手中购买商品还要贵得多、累得多。人们一边在咒骂着“奸商”的同时,一边又在源源不断地从“二道贩子”那里购买商品,这并非是消费者 “贱骨肉”,而是因为消费者都会算经济账。正因为商业活动为消费者实现了节省,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使消费者享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所以商业日趋繁荣,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因此,商业投资者拿出自己的资本来向产业投资者整批买进商品,然后再零售卖给消费者,并非是产业投资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瓜分一部分给商业资本家” ( 蒋学模,1983:第116页),而是这一商业活动的过程,本质上能够实现社会成本的节省。试问:如果所有欲购买彩色电视机的消费者都千里迢迢地跑到四川绵阳去提货,这无形中得加大多少社会财富的投入与耗费?消费者要为此多支付多少钱?恰恰是因为商业投资者的经营活动能够使消费者实现节省,消费者才心甘情愿地接受商品的价格。
 
    产业资本也好,商业资本也好,它们都各自遵循着自身的资本运作规律,在自己的经济领域创造剩余价值,与此同时也承担着各自的资本亏损的风险,他们创造剩余价值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经济学者,都在这点上面犯了错误:他们不把剩余价值纯粹地当作剩余价值来进行考察,”(马克思,1975:第一卷,第5页),不像“教科书”所说的那样,“商业职工的劳动,就其从事商品买卖来说,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 蒋学模,1983:第117页) ,“商业职工的工资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蒋学模,1983:第118页),“因为商人资本本身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很清楚,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人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只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马克思,2004:第三卷,第314页 ) 这样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实际上是在抹杀商业投资者和从事商业劳动的劳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创造剩余价值的活动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上,眼前的很多实例足以证明这一点。一些生产某种商品的企业干的热火朝天,创造的剩余价值无以数计,但是,一些销售同一种商品的企业却亏得一蹋糊涂,入不敷出。如果商业资本只是寄生在产业资本之上的“白吃饱”,那么在产业资本回报丰厚的同时,商业资本为什么会一败涂地?郑百文的事听说过么?如果说,产业资本可以源源不断地将自己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瓜分一部分给商业资本的话,商业资本怎么会出现亏损呢?如果说,商业职工的工资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话,那么在产业工人正干得“脚底朝上”的时候,商业职工为什么会下岗失业呢?
 
    一般情况下,同一种商品,其J总是处于j之上,但这并不等于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混合在一块运作,而是它们各自在自己的经济领域内运作,它们都要想方设法扩大市场率,降低实付商品成本,创造归属于自己的剩余价值。当然,如果它们某一方经营不慎出现了亏损,相信谁也不会白白地往对方的泥潭里扔钱去填满窟窿,更不会在自己身上割肉去让对方“瓜分”,因为它们维护的都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没有被“瓜分”的义务。
 
六、结论
 
    价值剩余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若使国民富强,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的素质的主要方法,是学习和教育。而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应是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所谓学习和教育,是体现在整个社会用“必要劳动”的代价,换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其整个过程均以脑力劳动为核心。受过专门教育(包括训练)的人,在他们所接触的行业中,都大大地减少了重复性的投入,或是将这必不可少的投入大大地压缩了。所谓提高创新能力,是体现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未知的领域中,通过发明、发现,来实现开拓性的创新工作。每一项创新,都有可能带来一个经济增长点。
 
    一个人为创造发明所消耗的脑力劳动价值,正好是CS>CY和DS<DY之间的差额。仅就一个个体而言,他所实现的财富的增加正好是他脑力劳动的价值体现。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能无偿地使用这一创造发明,在不用进行任何重复性投入的前提下,所实现的财富的增加都属于剩余劳动,均是价值的剩余。这说明,E的“增长”实际上也是“节省”出来的。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重新创造发明,且不说有些人不管再消耗多少财富也创造发明不出来,就算都有这种本事,那社会成本的耗费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创新,创新,再创新,很多新的财富都会由它而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就是财富。实现价值剩余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提高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视科技创新。
 
    剩余价值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若使国民富强,就要想方设法地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转化成会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且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消费这一产品。同时,还要更彻底地开放商品市场,让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能更自由地按照经济规律去进行资本的运作。
 
    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扩大市场率和提高商品价格。前者是使U/X公式中的X值增大,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分摊U的投入;后者是使H/U中的H值减少,并把减少的部分通过知识资本的投入途径转换到U中去,使U值增加,即提高了技术含量,增大了附加值,从而使商品更难制造,商品价格的定位更易于定高。
 
    一个企业开拓市场从而创造GM,其最简单又最重要的经济参数是:H+U/X 。 只有当X值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保证资本越过盈亏分界线F,且其X的数值越大,创造的GM就肯定越多。
 
    另外一个问题,不但企业要予以关注,而且国家还要在宏观上注意调控,那就是市场竞争。即: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体现的N个投资者和通过H+U的投入争夺消费者X,它的公式是:X/N·(H+U)。在这里,N值越大,重复性的投入就越多,整个社会成本就越高。如果X值除以N(H+U)之后使所有投资者的资本运作都刚好等于F时,则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尽管产值GDP很高,一派繁荣景象,但社会财富并没有由此而增加,所有投资者都处于不亏不盈的状态中。如果连F都到达不了,则社会财富还会因此而减少。
 
    如何使N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既不要控制过死,又不能放任其泛滥而导致恶性竞争,这是每一个国家政府部门都不能轻视的重大的经济管理问题。
 
    需求数量X值的大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如果某种商品没有多少人购买,那么投资者就肯定入不敷出。因此,参与市场购买商品的人越多,对资本的正常运作就越有利,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反之则反。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口袋里没有钱而被关在消费市场的门外,则商品的生产就会受阻。因为并不是人们不参与市场消费,而是因为人们没有经济能力参与市场消费。于是,商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积压,资本周转不灵甚至出现亏损,导致萧条的连锁反应,国民财富增长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为了使经济能够持续繁荣,政府就必须关注大多数人的收入。只有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可支配的货币多了,他们才能具备更高的消费能力,才能使X值在各个商品市场领域内都呈现增大的趋势。故而,仅仅关注解决就业问题,只是满足在有限的低水平消费市场达到增加X值的一种手段,这样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是短视的。在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在他们的收入增加得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增强消费意识,更多地参与市场的消费,就能使企业的资本运作迈入持续增值的天堂。最终,国家的财富就会不断增长。

 

注 释:
[ 1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 2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1984年。
[ 3 ]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 4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 5 ]石景云,《经济增长与波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 6 ]维塞尔,《自然价值》。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 7 ]王朗玲、孟庆琳。《西方经济思想库》。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剩余价值 价值剩余 生产力 市场占有率
最新经济学理论论文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择研究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试论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浅析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前景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微小型企业产品价格管理战略研究
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研究
热门经济学理论论文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浅谈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
理性思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经济学发展简史
解读循环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
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关系总论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