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论文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

作者:智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10-16
[摘要] 现代公司的多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兼顾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最佳的社会贡献率。以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价值,引导企业整体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相关利益主体;财务管理目标;现金流量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财观念、技术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本文拟从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层次结构。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公司并形成法人财产后,委托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管法人财产的运营。董事会聘任并委托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在这样的一种公司治理框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 )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各利益主体为了营利达到各自目的而组合的一种有效率的契约组织。[1]这里的相关利益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方等。基于这一原则,财务是实行分权管理的,财务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分属股东会、董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由于利益均沾,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要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操纵着公司的治理。公司作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当然就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目前此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二)以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模型。在公司的资产中,部分来自股东投资转换成为权益性资本,部分来自债权人资本。由于负债取得资金而形成的债权仅行使求偿本金与收益的权利,不直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因而就决定了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股东作为公司的主人,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所以股东最在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当然地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此种治理模型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何种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真实地返还给股东,以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财务管理目标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效果的基本标准。经济学认为,任何理性人的行为都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财务主体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一)股东。在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中,股东以其投入资产的份额,依法享有对公司的所有权。换言之,股东即为公司主人,当然要求财务目标实现的愿望最为强烈。在制定财务目标的过程中,股东考虑的因素也最多,往往趋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也符合公司制企业生存发展的初衷。这一财务目标往往运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普通股数。每股收益并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其收益高低仅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同时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考虑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仅从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其净资产价值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
(二)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由于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在企业举债之初,债权人一般要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用途等,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量,以保证该债权能够得到求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必然影响到财务目标的制定。
(三)职工。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虽然没有公司的所有权,但一切最基本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他们来完成。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有权分享收益。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质报酬来激励。这就需要巨额利润予以保障。制定财务目标时,利润最大化成为首选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较强的货币性和可控性,较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但利润最大化指标未能反映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获得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大小,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而且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静态指标,不利于动态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故存在较大缺陷。
(四)政府。在很多上市公司背后,大部分是通过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过来的。近年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施国有股配售及股权置换后,部分产权换取了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尽管这一步伐走得很大,但底线是国有股必须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就使得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基于此,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考虑社会效益比较多一点,更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目前社会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观点较为流行。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在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开发利用和分配时,应遵循社会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3]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司 治理结构 企业 财务目标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