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学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水利建设成就论文

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水利建设成就

作者:陈太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4-24

五、水力发电

新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黄河的治理上,已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等一批发电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装机容量的增加:中国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总蕴藏量达68,000万千瓦,占世界第一位。解放前,发电量只有43亿度,装机总量16万千瓦。解放后,到1981年底。全国发电量已达3093亿度,装机总容量达6900万千瓦。

2、大批电站建成和合理分布:解放前,90%以上集中于东北地区和沿海几个大城市。解放后,国家除了积极扩建原有电厂外,还大规模地在新兴地区和电力薄弱地区兴建电站。

由1961年至1970年,水电平均每年占总发电量的比率为17%,1971年至1980年为21%,1981年至1990年为22%,即自1971年开始,水电每年大概占发电总量的两成,其余八成为火电。到1991年底,全国共建500千瓦以上的电厂3467座,其中水电站达199座。19

1997年全国电力工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339亿元,其中水电完成244亿元。全年基本建设新增5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1490万千瓦,其中水电340千瓦。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于1997年12月8日如期实现截流,为水电站2003年或提前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六、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黄河是一条骜桀不驯的河流,几千年来黄河的洪水和泥沙给下游人民带来过难以估计的灾难。历代政府为控制它、驾驭它,不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至今天,黄河的安危仍然是中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

1949年的五十年以来黄河度过了七次较大的洪水险情,无一次决口。五十年来治河的成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下列几项:

1、加强下游堤防:黄河首要问题是防洪,建国后对下游两岸1350多公里的大堤,先后进行三次全面加高厚,堤身一般加高二至六米。此外,还采用“淤背固堤”的方法,确保大堤不决口,缩小灾害。

2、开辟金堤,东平湖水库滞洪区: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排洪力上下不一,因而出现壅水,就有决堤的危险。唯一的办法便只有牺牲局部地区来保护大局,所以选择适当地方开辟滞洪分洪区。五十年代初就在艾山以上先后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修建了东平湖水库。

3、整治下游河道:黄河是一条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含沙量高,冲淤变化难测,主槽游离不定。由于河槽极不稳定,潜在的危险很大。为保护滩地免受水流淘刷,因而修建了一系列护滩工程,用时还建立许多堤坝等导流工程,将河槽固定下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整治,河道已经控制,河势稳定。

4、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这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根本。五十年代初中国便组织各方面有关专家对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二十条支流进行了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勘察工作,治理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植树种草,兴建引洪漫地小型水利工程等,以减少土坏的侵蚀。

5、大规模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到目前为止,黄河干流已建成刘家峡、监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三门峡等大型水电枢纽。另外,现在黄河流域有大、中型水库174座,总库容为315亿立方米。有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80处,更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35处,以及数以千百计的中小型灌溉站,灌溉面积6000多万亩。在防洪、拦沙、发电,灌溉等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

虽然在黄河的治理上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凡事都应居安思危。事实上,黄河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其一,中游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仍在继续。加上人口增加,新开荒土地使每年每亩土壤流失量达二十吨。

其二,近年来下游河道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淤高。目前堤滩内地高出堤外地面一般为四至五米,高者在十米以上,并且还在继续升高,使排洪能力日减,淤积不断增加。

其三,滞洪区难以应用。虽然在下游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水库滞洪区,对防御特大洪水是有作用的,但这是非迫不得已也不会使用的,因为滞洪区内有许多居民和农田。据估计,利用一次北金堤滞洪区大约需要花十亿元,其中包括移民安置费、农田淹没的损失。
其四,河口段的不断延伸,引起下游河道的逐渐老化和尾段的频繁摆动。据多年资料统计,黄河下游泥沙有一半堆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地区,使三角洲不断向海中扩展。河道延长后,引起了泥沙自下而上的溯源堆积,加速了河道淤积的进度。加上河口三角洲的延伸,河口地区的治理变得更为复杂了。

总而言之,目前黄河下游还存在不少问题,下游防洪体系还有不少隐患,决口的危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大家都认识到要搞好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然而水土保持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工作,它不是一代或二代人,三、五十年能够完成的,而是要几代人,甚至一、二百年或许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效。21

为了根治河患,1994年河南洛阳市以北30公里小浪底开始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估计历时八年完工。其总投资仅次于三峡工程,动态投资近350亿元。小浪底水利工程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利用左岸大山挖成一平方里的空洞,在里面控地下洞井110个,作为沉沙池,配合其它泄洪工程,控制黄河水沙,克服世界含沙量最高的黄河,解除下游泛滥的威胁。小浪底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地处要冲,刚好是阻截黄河泥沙的最佳位置,泥沙是令黄河祸患频频的主要元凶,因此小浪底工程要控制黄河近百分之一百的泥沙,由于入水口最易被流入的黄泥淤塞,故最低的入水口深入地底79米,这样可以防止入水洞口被泥沙淤塞,又可以避免大量泥沙磨损水闸和以水力发电的发电机车轮,如果一切顺利,沉沙池的容量可以高达78亿吨,令下游不再有泥沙淤积,河床20年内都不会抬高。小浪底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总容量达126.5亿立方米的水库,可以令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由现在防御6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提高到防御10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并且为下游河道整治争取宝贵时间,为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提供良好的机遇,也为黄河中下游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2 1997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截流,安装6台水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是中原地区的最大水电站。2000年1月9日首台水力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23

七、长江

长江以“长”而得名,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广达196万平方公里,它不仅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巨川之一。长江在历史上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河流,据历史记载,自汉朝到清未的二千多年期间中,就曾发生大小洪水灾害二百多次,平均每十年一次;近代自1921年以来,发生较大的洪灾达十一次,约六年一次,每次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洪患,国家在近数十年来努力治理长江水患,已在长江流域建设多项大型的水利工程。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1982年全面展开这大型的第二期工程,这期工程的主要建筑物均在大江基坑内。基坑2月开始抽水,开挖。二江电厂安装了3台水轮发电机组,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机组安装投产计划。到年底,已有5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发电容量达71.5万千瓦。汛期进行了低水头发电试验,机组运行良好。1982年二江电厂累计发电32.79亿度(自1981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以来,累计发电35.04亿度)。1982年三江2座船闸共运行880闸次,通过各种船只只有3.53万艘,运送货物349.4万吨,客运125.3万人。24

1994年在长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填,距葛洲坝约40公里,大坝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流量为4510亿立方米。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预计总投资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其实早在七十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一文中便已率先提出修建三峡的设想。1945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为了全面治理长江,对整个长江流域进行了统一规划,酝酿三峡工程。1960年当工程开始在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令三峡工程搁置下来,转辗之间数十年。1992年4月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以百分之三十七的票数通过兴建三峡工程。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三峡水利枢纽是治江的关键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引水、旅游等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防洪: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面高度普遍低于洪水位数十余米,虽然沿江筑有堤防,但标准低,隐患多,所以防洪能力有限,每年的汛期往往面临洪水的严重威胁。经多年的研究,认为控制宜昌以上的洪水,是消除长江中下游水患的关键所在。其方法是利用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对上游洪水进行控制调节,就能免除荆江两岸的毁灭性灾害,更可缓解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威胁。另外,三峡工程对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1954年)和中下游型的洪水(如1935、1980年)也有较好的作用。

2、发电:三峡水电组将安装26台水力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6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17,688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发电后,将为华东、华中及川东地区送电,替代大量火电燃煤,减少环境污染,亦可减轻运输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水电不需要燃料,电厂建成后,河水流过电厂,即可产生电力。水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水库的水,更有净化空气及改良当地小气候的作用。相比之下,煤电厂需要找空间去存放煤灰,煤灰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加上建造煤灰场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发电成本。水电的另一优点为可用以调频及作留后备之用等。况且,水坝所储存的河水,可随时用以发电,遇上网内的其它电厂发生故障,可立刻增加水电的生产,以应需求。

3、航运:三峡水利枢纽的另一个效益是可以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使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江目前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占主国内河运的80%和周转量的90%,按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航道将要通过整治、疏浚、稳定河势,增加航深,结合兴建综合利用水利枢纽,使河道渠化,改善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航道条件,实现港口、航道、船舶和通信导航的现代化。25

虽然三峡枢纽具多方面效益,但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最基本是对环境造成影响,三峡文物古迹告急。三峡水库满水面高度为175米,峡谷内天然水位抬高41至110米,受三峡水库淹没影响的土地及文物古迹有四十多处,其中包括著名的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和云阳张飞庙等,令三峡的风光不再。

此外,如何保持库区的水质,也是头痛的事。目前库区江段污水排放总量达十亿吨以上,长江水量巨大,因总体水质仍属良好、但附近的江段已形成严重的岸边污染带。三峡建库后,由于水位抬高,流速减缓,岸边污染带将进一步加重。

三峡工程面对的另一困难便是移民问题,因三峡水库建成后将淹没很多乡镇,预计在工程施工期内共需迁移103万人。第一期工作只迁移了94000多人,但在第二期工程便需把156米水线位下的居民全部迁移,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最大的还是资金问题,据了解,进入第二期工程之后,资金缺口也开始扩大。在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便要400亿元,耗资极为庞大。26

此外,长江流域上游因大量采伐森林资源,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加剧河道淤塞。有鉴于此,中国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简称“长防林”)。林业部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初步设想用三十至四十年时间,植树育林,建设一个有森林面积3亿亩的一个防护林体系。

长防林工程主要在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侵蚀量大的地区全面展开。长江流域地区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而且光能热能充足,有利于树木生长。在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应以营造农田林网和实现四旁绿化为主,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0%左右。在丘陵地区,坡度较大,降水量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要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应达60%。

长防林工程除了要恢复和扩大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面积外,还要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长江流域人口众多,是中国主要工农业生产中心,其生态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数以亿计人口的生计。从这个角度而言,长防林建设的需要和迫切性已经清楚地显示出来。27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毛泽东 共和国 水利建设 成就
最新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对策探
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探讨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农田水利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探讨
水利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对策
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对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的策略研究
论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热门水利工程论文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给排水专业CAD软件开发方法探讨
给排水设计给排水CAD软件开发实例
论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升流式厌氧污泥
论“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研究与开发—建设
北京市污水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次高层建筑二次增压供水方案探析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
高效污水净化器在造纸污水治理的应用
混凝法强化城市污水厂一级处理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