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先天性”与“必然性”----克里普克对康德的错误“发展”论文

“先天性”与“必然性”----克里普克对康德的错误“发展”

作者:王希勇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5-30

注释: 
1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页。 
2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下,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78-280页。 
3 该条目的作者指出,通常被认为是先天真理的数学命题,对其真的证明或确证是不依赖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但是运用计算机运算的情况例外。这实际上断言,对被认为是先天真理的数学真理,人们通常是先天地认识的,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即后天地认识的可能性,是克里普克提出来的。(CONCISE ENCYCLOPECIA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Elsevier Science Ltd,第11页。)后面将会专门分析这个例子。 
4 关于“先天”与“必然”的关系,克里普克公允地考虑了对手的观点:如果一个命题是先天的,那么依照定义,也就是无需任何经验就可以从原则上被认识的,所以它不可能被经验反驳,是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真实的。它还怎么会是“偶然”的呢? 
对这个振振有词的辩护,克里普克没有直接驳斥,而只举出了反例──即“巴黎米尺”的例子。但是,克里普克的例子与这个辩护构不成明显的矛盾,我们不能从例子中找出与思辨的直接对应关系,对照例子发现思辨在哪里犯了错误。克里普克也没有告诉我们,逻辑思辨究竟哪里出错了。他仅仅满足于以例子“揭示”康德的“错误”并警告我们:比举出单个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的正确用法是什么样的等等。毋宁说这更加重而不是平息了疑惑:为什么“理论上”无误的思辨却会有反例存在呢?(见Naming and Necessity, p.38) 
5 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p34-5. 
6 Naming and Necessity, pp34-5. 
7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8 Naming and Necessity, pp34-35. 
9 Naming and Necessity, p36. 
10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11 Naming and Necessity, p38. 
12 Naming and Necessity, pp54-56. 
13 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书店,第1-2页。 
14 Naming and Necessity, p100. 
15 Naming and Necessity, pp102-105. 
16 Naming and Necessity, pp115-. 
17 Naming and Necessity, p160. 
18 Naming and Necessity, p159. 
19 Naming and Necessity, p. 
20 Naming and Necessity, p34. 
21 Naming and Necessity, p63.当然,克里普克是在揭露了先天与必然的矛盾之后,指出要想在二者之间取得一致,消除矛盾,就必须重新表述(reformulate)先天的就是必然的这一论题,而重新表述不能以这样一种平凡的形式进行:不说“先天真理已知其真是独立于任何经验的”换成“先天真理已知为必然的”。这当然从反面揭示了最初的“先天真理”是什么意思。 
22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It might be best therefore, instead of using the phrase ’a priori truth’, to the extent that one uses it at all, to stick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particular person or knower knows something a priori or believes it true on the basis of a priori evidence". 
23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第30页。 
24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25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26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27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28 我们固然可以在如何“能”的意义这件事上费尽心机,以使这个观点有希望自圆其说,比如可以认为,通常所断定的一个特殊个人“不能”认识某个真理的情形,其实还没有让这个人尽其所能,“在本质上”通过某些方式这个人一定能认识那个真理等等。这有一些道理,一个教师也许教不会某位特定的学生某个知识,可是另外一位教师却能够教会,我们的确不能肯定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潜能已经完全发挥了。但是,如果克里普克真的是在这种意义上讲“能……”,他至少必须首先阐明自己的意思;其次还得证明任一特殊个人“一定能”先天地或后天地认识某个真理。这类证明看起来毫无可能。而最为重要的是,即使证明了,也不过证明了一般的人类意识存在于任一特殊个人身上,因而只是断言人类认识能力本质上是存在于其每一成员向上的,这实际上是类与个体的辩证关系。它正是我们下面就要考虑的第二种可能性。 
29 认识命题的先天性、后天性与不知道某个命题是不是真理,应该严格区分开(参看后面的分析)。 
30 其实,这里的“人类认识能力”与“特殊个人”,不过是改头换面的“共相与殊相”、“特殊与一般”等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必然联系存在于概念之中。但是,这里的“特殊个人”不是经验意义上的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我们那样心灵的人”,是有认识能力的人。而且,克里普克在这里所使用的词“心灵”(mind),是个共相词汇。所以,克里普克如果保持一致,他肯定需要对人类一般认识能力讲认识的方式----不管这样讲与克里普克接下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它都是个必要的前提。 
31 克里普克用“先天地认识”中的“先天”取代“先天真理”中的“先天”,用副词的“先天”取代了形容词的“先天”,实际上把康德意义的“先天真理”(也是“必然真理”),用另外的一个“先天”给代替了。由于它们的词形都是“a priori”,不像许多英文形容词需要加上“ly”才是副词,因而人们可能不大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后天地认识先天真理是可能的,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些实质上新的东西。 
32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They think that if something belongs to the realm of a priori knowledge, it couldn’t possibly be known empirically. This is just a mistake. Something may belong to the realm of such statements that can be known a priori but still may be known by particular people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To give a really common sense example: ... 
33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34 
35 《纯粹理性批判》, 
36 《纯粹理性批判》, 
37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38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0页。 
39 Naming and Necessity, p 
40 《纯粹理性批判》,第30页。 
41 《纯粹理性批判》,第30页。 
42 《纯粹理性批判》,第29页。 
43 《纯粹理性批判》, 
44 Naming and Necessity, pp34-38. 
45 Naming and Necessity, p159.克里普克说,如果通过计算机可以后天地知道数学真理是对康德的唯一反驳(反例),康德还可以坚持:(1),每个必然真理都是先天地可知道的;或者更弱,(2)每个必然真理,如果被知道,必定是先天地可知道的。而他认为自己在书中反对这两者。 
46 Naming and Necessity, p34. 
47 Naming and Necessity, p6: "We ask something might have been true, or might have been false. Well, if something is false, it’s obviously not necessarily true. If it is true, might it have been otherwise? Is it possible that, in this respect, the world should have been different from the way it is? If the answer is ’no’, then this fact about the world is a necessary one. If the answer is ’yes’, then this fact about the world is a contingent one." 
48 Naming and Necessity, p35. 
49 分析命题虽然是例外的,但分析命题不是先天命题中最重要的,因为它对于知识的扩展无所助益,不值得认真考虑。克里普克考虑“后天必然真理”、康德考虑“先天综合知识”,考虑的都不是分析命题。 
50 Naming and Necessity, p37: "But what we can say, of course, is that right now, as far as we know, the question can come out either way. So, in the absence of a mathematical proof deciding this question, none of us has any a priori knowledge about this question in either direction. We don’t know whether Goldbach’s conjecture is true or false. So right now we certainly don’t know anything a priori about it." 
51 这正是克里普克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的定义证明了的,见Naming and Necessity, p36-37。 
52 Naming and Necessity, p37. 
53 此处之所以要说“在古典数学观之下”,是因为克里普克没有证明而只是假设古典数学观在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上是适用的,在此假设之下哥德巴赫猜想才是或真或假而不是不可决定的。由于在此假设之下哥德巴赫猜想才是先天命题,当然必须强调这一前提。如果假设不对,即哥德巴赫猜想为真为假是不可决定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先天地认识它为真为假了----连这种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 
54更为详细的分析可参看王希勇:“巴黎米尺为一尺长”是先天必然真理吗?《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55 在实际经验的时候,主观性当然是有的,比如对于“一个人站在门口”,如果你是在这个人的右边看的,那么你看到的只是他的右边,你没有看到他的左边----可是,在说“一个人”的时候,你却内在地肯定了这个人是个实体(“一个人”),不是与一个人右半边相同而左半边是虚空的东西等,经验像是主观的东西。然而,这种主观的东西又不可能是可在语言的层面被表达的经验。 
56 意义与指称, 
57 《纯粹理性批判》, 
58 其实,由于过去毕竟是一去不复返,这种所谓“纯粹再现”也不“纯粹”,总可以在绝对的意义上被认为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任何描述于是都成为解释了。 
59 这里只说“先在”,是因为只对个别经验“先在”,而“先天”则需要对“一切经验”讲,两者当然是不同的。说“历史就是解释”,其实就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谈(历史中的)经验的再现的。 
60 前面已经论述过,这些结论的一般性是独立于康德的理论细节的。 
61 有个成语是“朝三暮四”,可以凑个趣,这可以理解成猴子不理解3+4但理解4+3的意义,这种“加法”没有交换律。这对于我们过于掉以轻心地考虑加法,考虑认识3+4与4+3在逻辑上的不同以及其他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62 从概念的意义看,“命题为必然的”就是“命题的真值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确定”;而“一切可能世界”就是“一切可能的经验世界”,“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确定”于是就是“在一切可能的经验世界中都确定”,这正是“独立于一切经验”之意。 
63 当然,这里所说的“细节”只是相对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还将能够取得的成果而言的。比如“可能世界”在分析哲学中无论如何不能说是“细节”,绝不是个清晰的无异议的概念。对于我们所考虑的克里普克观点,它最多也无非是“一切可能经验的世界”,因而完全可以运用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尽管这样的分析牵扯到许多其他概念,可能需要很长篇幅,但仍可以说只是细节性的工作。 
64 要分析这些论证,需要过长的篇幅。但上面提出的问题这些论证都不能解决,或者表面上解决了,但只是偷梁换柱而已。 
65 纯粹理性批判, 
66 《纯粹理性批判》,第50-51页。康德得到纯直观的途径就是抽象掉一切悟性由概念所思维的一切东西,孤立出感性;其次还要从经验直观中取出属于感觉的一切,剩下的就是纯直观,或现象的纯粹方式(时空)。显然,尽管没有明言,康德在这里所利用的经验就是“一切经验”。 
67 不过,康德的两个演绎都承认了一些共同的前提,如瞬时经验等,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演绎,已有假设在里头了。 
68 维特根斯坦
 

上一页 [4] [5] [6]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先天性 必然性 克里普克 康德 错误发展
最新逻辑学论文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同一
论逻辑学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武术概念之逻辑学探究
东西方逻辑学发展轨迹与成果比较
博弈论语义学的逻辑哲学思想探析
哲学逻辑词义辨析与对象范围的界定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
论过时的生产范式
热门逻辑学论文
思维与理论
批判思维
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
计算机不能思维的初步逻辑证明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
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