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对死刑制度的分析和思考论文

对死刑制度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王留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8

内容提要:死刑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刑法惩罚方法,历来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对死刑的态度不同,而对死刑的态度不同有直接造成另外各国的死刑制度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在国际社会中刑罚走向轻缓,死刑趋于废止,基本上已成大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修订后的新刑法中确立的死刑制度到底如何呢?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死刑,重刑主义思考

一、 我国死刑制度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我国新刑法在死刑问题上,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它的进步
我国新刑法在死刑问题上,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它的进步性:
第一, 在死刑适用的对象上删除了未成年人可以适用死缓的规定。1979年刑法第44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又规定“已满16岁不满18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叛处死缓二年执行。”这一规定,不仅从逻辑上前后矛盾,而且也与我国应承担的有关国际义务相悖。因为,作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署国,我国应当遵守该公约第37条关于“对未满18岁人所犯罪不得叛处死刑或者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的规定。这一删除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无疑是一大进步。
第二、“死缓”执行死刑的条件,由“抗拒改造、情节恶劣”变更为“故意犯罪”。根据1979年刑法第46条规定,宣告“死缓”的人将面临三种不同的法律后果:一是“确有悔改“的减为无期徒刑;二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三是”抗拒改造,情节恶劣的“执行死刑。作为三种法律后果的法定条件,“悔改、”“立功”、“抗拒改造、情节恶劣”,其含义很不明确,尤其是死缓变更为执行死刑的法定条件,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没有详细具体的立法和司法解释而显得很不确定,完全由司法办案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随意解释。新刑法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作了以下修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在故意犯罪的,二年欺瞒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欺瞒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这一修改,不仅增强了司法操作性,而且也与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想一致,比1979年刑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第三,死刑的核准权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准权,原本就在最高人民法院,这在1979年刑法第43条第2款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后来鉴于社会形式的严峻和刑事犯罪情况的恶化,为了及时打击现行严重犯罪,1983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发出《通知》,将除反革命和严重经济犯罪以外的其余刑事犯罪死刑核准权下放到了高级人民法院。实践证明,部分死刑核准权的下放,起到了暂时性的救济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造成死刑适用上的随意性,使死刑核准程序形同虚设、影响了死刑案件的质量,甚至导致错杀的严重后果。新刑法在第48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外都应当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维护了死刑适用的严肃性。
第四,死刑条文比以前有所减少,有一定的轻刑化趋向。据笔者统计,我国1979年刑法共规定了28个死刑条款,特别刑法中有46个,合计共有74个,而新刑法通过删除、合并等立法技术,使死刑罪种有一定缩减,共有67个,特别是对普通盗窃罪死刑的废除,更是一大进步,因为用人的生命折抵财产损失的做法早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屏弃。
二、 在死刑制度上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一) 重刑化倾向明显
新刑法在控制死刑方面,虽然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总的看来,仍然带有较强的重刑化倾向,大的方面说,规定的死刑过多,在实际执法中执行死刑过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用死刑的条件虽有一定的调整,但并未有重大突破。为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1979年刑法第43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但到底什么是“罪大恶极”修改为“罪行及其严重”,这一修改从表面看,规范了用语,与分则中“情节特别严重”等适用死刑的条件相一致,似乎有“量”的规定,便于司法操作,但如仔细探究,其实与原来的“罪大恶极”并无实质性区别,甚至还不如原来的明确化和通俗化。因为“罪行及其严重”很容易被误解为只是客观危害极其严重,而忽略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仅起不到限制死刑的作用,很可能还会导致死刑的滥用,所以,必须对此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明确的解释。另外,上面已经提到,在死缓转为执行死刑的适用条件上,新刑法作了一定的修改,由“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改为“故意犯罪”,虽然增强了司法可操作性,但它在限制死刑上并无多大帮助,恰恰相反,却是放宽了死缓执行死刑的条件,因为“故意犯罪”有程度轻重只分,对故意犯罪不分轻重凡是在死缓期间故意犯罪一律执行死刑,显然要过去“抗拒改造、情节恶劣”还要严厉,所以在控制死刑适用方面,死刑的适用条件并未有重大突破。
第二、死刑罪种虽有一定调整,但并没有大幅度削减,与过去大体持平。上文已谈过新刑法在死刑条文上,较过去有了一定的减少,由74个减为67个但减少幅度太过微小,(与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趋势不相协调)总量上大体持平。减少的死刑罪种共有7个,其中主要是反革命罪,如阴谋颠覆政府罪、组织利用反动会道门进行反革命活动罪、利用封建迷信进行反革命活动罪,反革命破坏罪、反革命杀人罪、反革命伤人罪,另外还有拐卖人口罪,绑架妇女儿童罪,流氓罪等。有些要么是在司法实践中法案率很低,要么被归并到其他罪中,所以实际适用死刑的并无减少,大多属形式上的减少。
第三绝对确定的死刑规定有增无减。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对法定刑的规定上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二是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三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法律明确规定对某种犯罪行为,法官只能适用某种确定的刑罚,不得自由裁量,这种法定形模式因其过于机械死板,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而逐渐被淘汰,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也由于归于笼统,随意性过大也逐渐被弃,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因其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灵活性,被目前世界各国刑事立法普遍推崇。我国1979年刑法在法定刑上也采取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彻底屏弃了在我国5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绝对确定的法定刑,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 ,大1979年以后的一些单行刑法中为了所谓的“形式需要”却又出现了绝对确定的法定刑,而且还是最为严厉的刑种——死刑。如《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决定》第1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关于严惩卖淫嫖娼的决定》第1条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根据这些规定,凡是拐卖妇女儿童,组织或强迫他人卖淫,达到情节特别严重的,法官只能判他死刑,而没有任何其他可供选择的刑种,这种规定都希望在修订后的刑法中予以废除,大实际情况却是不仅劫持航空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到严重破坏的,处死刑,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人质……“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第240条,“拐卖妇女、儿童……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第283条“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远以上,……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第286条受贿罪因此比照283条贪污罪处罚,所以也是“受贿数额在十万远以上……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种法定形模式的再现,不仅是重型化倾向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立法技术上的后退。
第四分则条文中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与旧刑法基本一致,且量刑幅度过大,造成死刑在实际中被滥用。1979年刑法和特别刑法对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的规定,一般都比较概括和原则,不便于司法。例如:大多数罪可判死刑的条件都为“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造成严重后果”、“数额特别巨大”、“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等,由于规定的过于笼统,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修订后的刑法在这方面并无多大改进,只有少数犯罪如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奸淫幼妇女、绑架勒索罪、抢劫罪、盗窃罪等规定的比以前具体、明确,这种规定不仅都数量幅度规定的过宽,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和死刑的被滥用。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常见的量刑幅度都表述为“处**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多的能达到同时有四五个形种并同。如“传授犯罪方法罪”的量刑幅度,更是从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判处死刑。这种对死刑不加严格限制的方法,实际上就等于把判处死刑的裁量权,完全交给了法官,造成各地盘处死刑的标准不一致,甚至导致死刑被滥用。据报载,最近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区法院,以抢劫罪判处一罪犯死缓,其罪行行为:在一年内抢劫五次,共枪得五元现今,9斤粉条,一篮子鸡蛋等物,本案的法官可能是根据刑法第263条第(四)项“多次抢劫“这一项规定判的刑,适用法律上并无错,但在情理上则很难说的通。造成这种滥用死刑的局面归根到底还在于立法的不完善。
(二) 死刑配置上还存在着轻重失当,显示公正的情况。刑法对某些犯罪死刑的规定
往往轻重失当,如:刑法264条规定“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可以判处死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而贪污罪、受贿罪判处死刑的起点则为十万元。官员的生命比百姓生命要贵重几倍,显属不公。另外,刑法对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共规定了12个死刑罪种,而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很严重的渎职罪,则没有一个死刑,据报载:最高人民法院对三起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分别使国家减少税收数10万元)核准了死刑,而某法院的刑厅厅长,利用职权私放8名罪犯(其中有被判刑12年,被其私放后在去做案,又被公安机关抓回)。因现行刑法对私放罪犯罪规定的最高形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因而该私放罪犯的法官无论如何不会被判处死刑。还有犯一般盗窃罪的最高只能判处无期徒刑,而向他人传授盗窃和偷盗方法的则有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这在法理上也与罪行相适应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相悖。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死刑制度 死刑 重刑主义思考
最新司法制度论文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思考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探析
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构想
欧盟关于航班延误赔偿问题的司法实践及启示
嫖宿幼女罪司法适用的路径探析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客观性
从药家鑫案衍生的纠纷谈名誉权
略论诱惑侦查的法律规制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论“人肉搜索”在侦查工作中的运用
热门司法制度论文
试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论司法独立
谈依法治国
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罪犯管理教育中的几种
德国的立法体制
英国的立法体制
浅析司法鉴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司法改革与律师业
试论我国劳动教养立法完善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