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3-17



(二) 构建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大和谐道德教育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网络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挑战与冲击已见端倪,不可等闲视之。在因特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这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信息畅通,才有赢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为基础,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习惯,从事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形成富有个性的道德状况。“ 首先从“德”的实质上说。“德”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自我、社会、民族、国家、人类、世界的义务或道义,集中体现个体为对自由、真理、美、善的崇敬。对社会群众来说,“德”就是个体的升华和凝聚,是国将为国的根基,是人和自然、社会、世界和谐的根基。因此,民族、国家和政党在组织德育的内容时,必须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否则德育就失去了方向,犹如没有航向的船。但是,道德教育它具有自己不同于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体,甚至内容也趋于同一,把抽象和过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放到道德教育之中,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的情绪和抗拒心理。因此,在现代德育的内容组织时,必须将意识形态的东西具体化,避免无的放矢。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结合起来,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将德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避免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要用“品德内化和养成”去组织德育内容。其次,从现代德育的概念上来看,现代德育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在现代大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构建具有现代化社会属性,现实与历史共存的,时代与未来相统一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为目标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可见,现代德育的背景是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在物质层面高度发展下,使人文层面也得到充分发展。它的特点是现实与历史共存,时代与未来相继,具有现代社会属性,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其属性是现代的,因此在组织德育内容时一定要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时代特点,既要保留和发展原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给它们注入时代的内容,比如抗洪精神、奥运精神,又要加入新的人口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发展教育、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教育等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构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制建设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现代德育体系。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论直观化,久远的历史“现实化”,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时代气息。

(三) 现代道德教育要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构建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和谐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自古而今,人类对道德社会的追求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 “中国的‘天人合一’说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从世界万物之内直接体验、感受世界万物,而不是站在世界万物之外认识世界万物”。现实与未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克服了自我规定性的,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高远境界,在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美是对真与善的超越和综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由此,可以认为对美育的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强化和追求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服西方所经历的科学与主体意识对人的异化。
当然,对美育的重视,绝非轻视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具有直观性、非知识性、非道德性等特点,它代表着人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知识的充实、功利的牵绕、善恶的规范,但又与这些东西紧密相联,是对它们的克服与超越。与传统的“天人合一”不同,这种以审美意识为基础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为基础,同时又包含和超越了这两个阶段。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美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养为主的美育方法。如《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吾日三省吾身”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常常同道德教育相结合而进行,如在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美育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倡导一种“近之以应世务,远之以穷物理,内之以娱情性,外之以张治教”、“得其理趣而畅其生机”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然,传统美育也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有着严重的缺陷,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审美意识是不能等同的。与西方社会哲学家、科学家二者同一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哲学与文学、哲学与诗保持了高度统一,因而,中华民族便有了“诗化的民族”的美誉。这正是西方社会在历经沧桑之后所力图追求的诗化哲学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无视甚至鄙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足取的。须知,传统、现实与未来三者绝非孤立的三点,它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永远地、不断地存留在现实之中,而未来则以先在的形式给现实以召唤。审慎地研究传统,积极地面对召唤,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道德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没有健全而有效的道德规范的社会是畸性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变态社会。但是道德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口号,不是人们可以随意选择、随意废弃的一套抽象概念,它毋宁说是一套与社会有着内在关联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的规范系统,因此,现代道德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复杂社会工程。尤其是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社会中,现代道德重建更是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社会道德良方,它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因此,辩证的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及其解构的原因,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吸取传统道德解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现代道德教育的和谐模式,构建富有成效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载集·张子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论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7]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葛懋春,李兴兰.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穴上?雪[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传统道德 和谐思想 道德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