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论校园文化和而不同论文

论校园文化和而不同

作者:孟三爱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6


2.2 重视整体规划,促进校园文化内部结构层次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内部结构,一般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层面构成。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的现象。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出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内部结构层次发展的不平衡性,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突破和超越,以“和而不同”求层次、质量上的提升。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的、长远的规划,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整合、发挥学校不同部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的结构层次方面的优势,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师资管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生活设施建设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良性互动,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内涵的协调发展。
2.3 吸纳多种文化的精髓,丰富校园文化个性特征
  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效联姻。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子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提炼和升华,与社会文化有着天然的属性和必然的联系”。但校园文化又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并带动着社会文化的提高和发展。不管二者各自的特征如何,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政治稳定、国家富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校园文化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对社会文化氛围进行净化,以保持对校园文化的正影响作用。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予以指导,增强主体对社会文化批判、选择的能力,引导校园文化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联姻等途径和形式,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营养。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对社会文化了解、研究、整合、内化的过程,它要对社会文化进行文化过滤和重组,精选社会文化,吸收积极的、高尚的,扬弃消极的、落后的,优化自身的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理融合。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企业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短期内具有不可调和性。企业文化是以“效益”为核心,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服务的;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核心,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服务的。企业文化借“效益”这一看得见的“指挥棒”,展示其强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校园文化虽说在“育人”过程中作用巨大、无可替代,但与企业文化相比,需要更长久的历史沉淀。因此,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理融合,必然会复合成一种开放性、时尚性及折射性更强、品位层次更高的独特文化,必然会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着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涵。
  坚持校园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延续相当长的时期,是与文化的保守性分不开的。”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难免受保守性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过程中,外来文化中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当外来文化发生某种畸变,而且达到相当程度时,校园文化就免不了被波及,并导致出种种不良的思想意识,溶蚀校园文化的堤坝。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继承原则,在“不同”中求“和”,用“和”的科学态度进行有批判、有目的的吸收,加工和改造,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地演变,创造性地发展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N].人民日报,2002-7-7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杨新起主编. 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官禄主编. 校园文化论[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5 沈壮海.先进文化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 校园文化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