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11-12

二、僧人文學的發展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興盛,得益於歷代高僧的弘揚。在夕法方式上,他們不衹拘限於口頭的宣講,而且還以詩歌的形式來傳播。其中很多僧人還成名垂青史的詩僧。僧人作品中不僅有詩歌、偈頌,還有俗講和變文。

  僧人詩的興起是在東晉以後開始的,東晉時期的支遁(314—366)是我國最早的詩僧,他的作品今僅存「八關齋詩」三首。

  契此和尚(﹖— 916)的<<播秧詩>>是至今被我們所稱頌的僧詩名篇。

  詩曰﹕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禪門中的行、住、坐、臥、擔水、砍柴……皆是禪,這首詩就是根據插秧的經驗所表達的禪悟,作者在詩中並不僅僅是強調「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處世哲學,而主要是強調事物的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使心靈和行為達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寫作詩歌,有的僧人還寫有偈頌,以表達證悟的境界。宋代佛印禪師的<<磨磚作境不為難>>就是這樣的偈頌。

  偈云﹕

  磨磚作鏡不為難,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禪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這首偈頌是為懷讓禪師開導馬祖之事而作的,前兩句是說禪悟之後,碓能達到一個神奇的境界,心地光明,上下洞徹,磨磚作鏡也不是難事,關鍵在於能悟。後兩句是說那些祇知坐禪求悟的人,亦如鞭牛而行,並未理解到向外馳求之不可,也就衹能一味著相地在「磨磚作鏡」了。

  玄覺大師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以歌謠的形式描述了對修行的見解和證道的感悟。這首長篇歌謠被歷代禪者奉為禪修的寶典。現節選片斷如下﹕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給逢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歷代以偈頌、歌謠形式闡釋禪悟的僧人還有很多。例如﹕良價禪師的<<開悟偈>>,龍山禪師的<<示法偈>>,自在禪師的<<三個不歸頌>>以及希遷禪師的<<草庵歌>>等等。

  僧人佛教文學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唐代的俗講和變文的出現。

  俗講是利用多種藝術手法為俗眾宣 講經文、教義的一種宗教性說唱活動。其最初是由六朝以來佛家的「轉讀」與「唱導」演變而來。俗講的講者盡為高僧,即所謂俗講僧。他們有主?經的部講,主講解的法師,主吟偈贊的梵唄等。俗講有一定儀軌,維那鳴鐘集眾;法師、都講上堂升座,作梵念佛;說押座,開題,說莊嚴、懺悔、受三歸、請五戒、稱佛名等。正式講經,先由都講詠原文若干,法師即就經文敷陳講解,繼以唱辭。一段完了,例以套語催經;於是都講再詠經若干,次由法師解說。如此反復,直至講畢,以解座文結束。俗講的底本,就是講經文。俗講的經文,都是散韻結合,說唱兼行。說為溄难曰蚩谡Z;唱為七言、六言或五言。其上往往有平、斷、側、吟之類的辭語,標示聲腔唱法。

  俗講,又稱講經文,取材全為佛經,思想內容均為佛教的無常、無我、苦空、 業惑、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修持戒定慧,以求涅槃解脫等等教義。其中一些作品,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敘事、描繪、抒情等手法,廣譬博喻,縱橫騁說,把深奧的教義轉化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籬,映照出現實世界,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新奇別致的內容,張弛起伏的情節,通俗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如<<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旨在說明供養人間師僧,即是敬奉佛菩薩。故事用一位國王毅然拋棄人世的榮華寶貴,屢遭種種磨難仍甘於為仙人的供給走使,執著追求大乘真理的故事來表現。情節波瀾起伏,故事娓娓動聽。又如<<維摩詰講經文>>,規模宏偉,想像豐富,甚有文學色彩。其中對於魔女的描寫,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辭藻華麗,帶有駢文的節奏聲韻之美。

  變文是唐代民間創作的一種新文體,其體裁是有說有唱,後來為佛教俗講所借用。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但當「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之後,便不限定敷衍佛經故事,而是用時人所喜聞樂見的詩文結合的新人體重新加以敷演,使之通俗易解,所以變文是說唱俗文學,是供藝人演唱用的底本。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變文大多保存在敦煌說唱類作品中。如<<破魔變文>>、<<降魔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八相變>>等,變文的特點,一是說唱相間,散韻結合演述故事。說為表白宣講,多用俗語或溄夡w文;唱為行腔詠歌,多為押偈句韻的七言詩。這種體制雖與講經文相似,但變文一般不引原經文,唱詞末句也無催經套語,不標「平」、「斷」、「側」。二是說白與吟唱轉換時,每有慣用的過階語作提示,如「……處若為陳說」、「……時有何言語」之類。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獄卒行至第七隔中,挑青幡,打鐵鼓:「第七隔中有青提夫人否?」其時青提第七隔中,身上二十九道長釘,鼎在鐵床上不敢應。……獄主聞語,扶起青提夫人,母瘦卻二十九道長釘鐵鎖腰生杖轉繞,驅出門外。母子想見處:

  生杖魚鱗似雪集,千年之罪未可知。
  七孔之中流血汁,猛火從娘口中出。
  蒺藜步從空中入,由如五百乘破車聲。
  腰腎豈能於館舍,獄卒擎叉左右遮。
   ……
  阿娘昔日極芬榮,出入羅帷鍘ば小
  那堪受此泥犁苦,變化千年惡鬼行。
  口裡千回拔出舌,胸前百過鐵犁耕。
  骨節筋皮隨處斷,不勞刀劍自凋零。
   ……
  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
  那堪聞此波吒苦,其心楚痛鎮懸懸。
  地獄不容相代替,惟知號叫大稱冤。
  隔是不能相救濟,兒急隨娘娘身死獄門前。

  這段變文將散文和韻文組合得十分和諧,在散韻轉換處以「母子相見處」作為過階提示語。從而把目連救母的故事講述得可謂感天動地。三是變文演出,或輔以圖畫。這從《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的標目可知。《降魔變文》正面為圖六幅,背面抄與畫圖內容回應的唱辭六段,是變文配有圖畫的證明。

  變文的取材,大體有三類:一是演說佛教故事的宗教性變文,如《降魔變文》、《破魔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這類變文通過佛經的故事說說唱唱,宣傳佛家的基本教義。但它與講經文不同。它們不直接援引經文,常選佛經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鋪陳敷衍,渲染發揮,較少受佛經的拘束。二是講史性變文,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它們大多以一個歷史人物為主,擷取軼事趣聞,吸收民間傳說加以渲染。第三類是民間傳說題材的變文,如《舜子至孝變文》、《劉家太子變文》等。

  佛教的興盛,促進了唐代僧人弘法方式的變革。俗講和變文就是這種變革的結果。俗講和變文的產生,使佛教深奧的義理變為通俗溄瑥亩鵀楦嗟娜私邮芊鸾烫峁┝朔奖恪A硪环矫妫霜殑摰倪@兩類特殊的文體形式,也大大擴大了唐代文學的體裁,為唐代文學的繁榮注入了生機。

  僧人佛教文學是繼佛經文學之後興起的另一類文學形式。歷代僧人在詩歌、偈頌和歌謠中,不僅表達對經典教義的理解和修證的體驗,而且還抒懷言志,關心民生疾苦。俗講和變文的出現,使深奧的佛教教義變得通俗,對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僧人文學補充了中國文學表現內容和體裁的不足,是僧人對中國文學做出的傑出貢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佛教文学
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的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视觉语言形象
热门汉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试论《诗经》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