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作者:袁长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1-11-06

  [摘要]我国具有较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政策、市场、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国内外环境,同时也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成熟、规模化应用不足等主要问题。在物联网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物联网产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动态优化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道路,对于激发中国物联网产业巨大的发展潜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迅速崛起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发展;产业模式。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物联网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物联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技术角度又称“传感网”。①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延伸的网络;第二,用户端扩展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从而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通俗讲,就是把感应器嵌入、装备到诸如铁路、公路、电网、桥梁、建筑等各种各样的物体中,然后把“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实现人与物理系统的有机整合。通过整合从而对人、设备、机器及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控制与管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和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如果“物联网”技术成熟,且得到推广和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一聚合性应用和提升技术,能实现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也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1]。如首次把“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写入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如何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选择物联网产业不同发展模式及推进战略,分析不同产业发展模式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这都有助于优化无联网产业结构,规范产业组织,提高产业绩效,实现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

  (二)国内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其相关配套政策颁布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在“感知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物联网的发展引起政府、资本、产业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物联网发展政策也渐渐明朗起来。2010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与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其中很多涉及促进和加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把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在2010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市场环境。

  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产业成长初期阶段,规模化应用还局限于较小的示范应用范围内。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作为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长期保持着令世界瞩目的较高的经济增速,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巨额数量规模的消费[2]。当物联网应用普及后,规模成本所带来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的推广又会驱动经济发展,又为其他产业开拓了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一旦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在世界面前带来话语权。另外,我国具有较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基地发展迅速。2009年8月7日,江苏无锡建立我国首个国家物联网园区。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其他各地在物联网产业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也加速推进[3]。

  3.人力资源和技术环境。

  首先,我国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总体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合理,拥有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人才。据统计[4],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科技和研发人员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

  其次,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积累。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5]。在标准制定上,为加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2009年9月11日,中国物联网(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6]。

  (三)国外环境分析。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开发、应用处于产业成长初期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抓住机遇,进行战略布局,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日韩的“U社会”战略、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的“智慧地球”等相继实施。物联网成为“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7]这些国家和地区希望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1.美国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优势。

  美国是信息产业超级大国,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中扮演领导者角色,是物联网产业的发起者。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将“智能微尘”(SMARTDUST)列为重点研发项目。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

  (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另外,美国物联网EPCglobal标准已经在国际上取得相对领先和主动的地位,很多国家采纳这一架构标准。在智能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研发领域,美国也处于领先优势,这些技术和优势将为美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欧盟物联网产业发展及推进战略。

  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管理计划的机构。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指出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2009年9月15日,欧盟又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把物联网产业战略发展路线分为2010、2015、2020三个阶段,并提出物联网在能源、航空航天、医药、汽车等18个应用领域、12个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应用[8]。

  3.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日本也是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发达国家之一。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而日本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战略”的国家。早在2001年1月,日本就主动积极实施了“e-Japan”战略,重点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建设,顺利完成赶超世界IT先进国家的任务。2004年日本政府就提出“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任何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受益于ICT的社会。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又提出“I-Japan”战略。扩大和加强物联网在医疗、教育交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日本通过这些战略信息化建设,开始推广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电网、远程监测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物联网产业也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9]。

  4.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规模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从1997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1999年,韩国信息通信部出台《2000年国家社会信息化推进计划》,提出“网络韩国21世纪”

  的关键课题和近期具体实施政策、措施和计划。2004年,韩国提出以10年为期限的“U-Korea”战略。2009年10月,韩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在这一规划中确定了营造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构建物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研发技术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10]。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障碍。

  (一)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

  中国物联网推进速度很快,但现在缺少“顶层设计”,即缺乏一个明确统筹规划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

  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各自为战,无序盲目重复建设、分割情况较为普遍和严重。在缺乏顶层设计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共享不足,会带来极大的投资浪费。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淡薄,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只有国家最高层面进行规划,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才能构造强有力的产业链。

  (二)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产业规模化应用不足。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低进而不能够满足应用需求。首先,物联网应借鉴上一轮发展新能源的教训———目前国内新能源应用性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但中国并未拥有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以及智能通信等核心关键技术上存在缺失,研发能力相对较低。这也是中国攻关的方向。

  其次,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行业应用缺失。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较低,虽然有了一些基础应用,但市场需求还是小规模、低层次的,不能有效激发物联网上、下游各环节产业链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最终导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三)产业链不完备,商业模式不成熟。

  当前,我国的物联网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制约发展的关键要素。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不完备,企业规模偏小。最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现有的利益分配存在偏颇。即物联网上、下游各环节产业链的价值产生和传递需要有什么机制、怎样创造价值以及在市场上怎样体现出价值、这些价值最终如何得到使用者的认可等问题。从长期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壮大确实能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但需要产业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协同解决。另外,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也不明确,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如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状态。这些都是制约物联网产业链发展成熟的瓶颈。

  三、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动态选择与优化路径。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我国具备优化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条件。下面将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动态选择,然后从四个方面阐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方向及政策建议。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动态选择。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其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演进,是一个从科学知识的产生到应用,直至产业化的动态化演进过程。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资金、标准等方面准备不足以及市场失灵的存在,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是从长远来看,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要走以市场驱动的产业化道路。

  只有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信息服务的规模化应用,进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繁荣和深度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取决于物联网产业的完善与成熟。

  1.产业发展初期,公共管理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统筹指导和规划成为主流,政产学研融合。即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部门之间以合资、技术联盟、研发联合体等创新的组织形式主导产业技术的进步,通过技术联盟实现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有效整合资源,加快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个阶段,产业主要聚集和分布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政府管理、绿色环保、智能医疗、公众服务、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和具有较高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2.产业成长期,商业模式应用创新。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示范形成一定效应之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企业和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个阶段,随着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和协作目标更加明确、物联网核心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各类应用解决方案也日趋成熟和稳定,物联网产业聚集、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

  3.产业成熟期,公共服务应用模式。基于个人和家庭应用市场逐步扩大,在面向公共服务的商业创新模式带动下,物联网产业进入成熟期。未来5-10年中,基于面向物联网产业应用的应用平台、系统软件、网络运营等方面的创新活跃,产业链渐近成熟。面向个人、家庭物联网应用市场的得到快速发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产业成熟期。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规模应用为基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应用市场”的商业模式发展演变[8]。

  就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看,应当进入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阶段。即由以设备制造商为核心转变为主要依赖网络运营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开发应用商业模式[11]。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路径及政策建议。

  1.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转化。

  和互联网相比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庞大且复杂,涉及整个社会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运作。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是加速推进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物联网产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支撑,离不开完善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引导。政府各机关部门要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建立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适时完成物联网产业发展由政策法规驱动向政策法规、经济利益、市场需求驱动的转变。加速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任务分工。要认真编制专项规划,形成完备规划体系,引导物联网产业及应用健康发展。

  对于企业来讲,要不断尝试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运营,拓展新市场、发掘新价值。顺应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物联网产业的高科技特征,建设多层次的物联网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走集群化发展道路;针对物联网用户,加快物联网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发展广义的物联网产业,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物联网协调发展为目标,走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

  2.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

  首先,可以借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物联网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依靠政策扶持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产业的应用市场。只有解决了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物联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要形成各自产业链集群的特点。突破行业壁垒问题,建立新的生产流程管理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可持续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让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化、商业化的驱动力,而不是以行政的强制力为主要内驱力;让参与物联网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和部门都从中受益,获得适当的商业回报。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3.加强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走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加快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立步伐,尽快掌握市场主动性。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技术,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开展重大技术研究。

  其次,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当前,我国发展物联网时,不能采取“全面均衡”的模式,而是应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分步实施,着力培育物联网相关产业链成长,以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以典型应用带动应用拓展,逐步延伸、融合至其他行业,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范围[12]。

  最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产业生态化,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因此,物联网要走产业集群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推动物联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确定产业融合的方向,积极利用产业融合手段,通过提高物联网产业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渗透速度,拓宽融合领域、优化融合手段。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

  4.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政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首先,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打造“人才特区”,在尊重和使用人才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为创新道路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其次,建议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建立的产业联盟,在共性及关键技术的领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参考文献][1]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43-45.

  [2]李楠。我国IT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2):40-42.

  [3]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40.

  [4]唐前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安防,2010,(6):19.

  [5]绳立成,张颖,王光辉中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分析及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38-139.

  [6]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江南论坛,2009,(11):36-39.

  [7]Buckley J: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Perva sivenetworked systems[R]。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DGlnformation Society and Media,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Directorate,2006:148-153.

  [8]姜义茂。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J]。国际贸易,2008,(1):25-31.

  [9]物联网仍在寻找商业模式[N]。中国证券报,2009-11-04.

  [10]毛传阳,孙昌宇。美日韩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

  [11]罗仲伟,邢云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基于中经汇通的案例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24-29.

  [12]GEI,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J],通信世界,2010,(4):68-69.

论文搜索
关键字:物联网
最新新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浅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论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国际经济与
浅谈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式理财产品对消费者市
余额宝对大学生消费和生活的影响
关于发展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思考
浅谈三四线城市的电子商务
雾霾的经济学分析
浅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
从经济均衡角度分析我国小产权房问题
热门新经济学论文
论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对知识经济的若干思考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
循环经济刍议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企产权改革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