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从“虎妈狼爸”看家庭教育的功利化论文

从“虎妈狼爸”看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作者:朱江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2-09-21
  摘要本文从近期备受关注的“虎妈狼爸”现象出发,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及其影响,探讨现实语境下家庭教育的可行路径———以幸福教育为目标,以引导教育为手段,以生活教育为内容。
  
  关键词虎妈狼爸; 家庭教育; 功利化。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遗憾的是,当前的家庭教育,更多地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使得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偏离了教育的规律。
  
  本文拟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虎妈狼爸”事件为样本,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及其影响,探讨现实语境下家庭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虎妈”,原名蔡美儿,她出版的《虎妈战歌》[1]一书,2011 年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虎妈也因此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与“虎妈”在美国引起的热议相呼应,“狼爸”萧百佑[2]和他“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 2011 年在国内引起社会热议。“狼爸”萧百佑以近乎残暴的方式教育三个孩子———不许看新闻以外的电视节目,不许吹空调,不给零花钱,去同学家要写书面申请……从“虎妈”到“狼爸”,“棍棒教育”再度抬头,迎合了中国式家庭教育“望子成龙”的功利化心理———“虎妈”两个女儿保持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17 岁的大女儿蔡思慧被哈佛和耶鲁录取;“狼爸”的三个孩子,则相继考入北大。“虎妈”和“狼爸”的教育观,蕴含了同一教育思维———“成功”才是硬道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抹杀了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幸福,并衍生出诸多“成功”的副产品。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曾在网络中影响甚广,小组成员由众多不满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构成,他们在网上倾诉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残暴和不仁,甚至互相交流报复反抗父母的方法。
  
  在该小组内流传的一份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的一项是“经常打骂羞辱孩子”,之后是“拿别的孩子‘刺激’子女”和“总认为自己正确”。
  
  上述案例表明,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与学校教育的应试化,使得家长以“分数”为准绳,以“大学”为目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过多关注孩子横向比较的不足,忽略了孩子自身纵向的进步,为了既定的“成功”目标,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即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 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另一种职能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自我表现[3]。当前家庭教育的弊端在于,将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割裂,过多地强调和追求人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职能,并将这种职能极端化为“分数”或“大学”,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现职能,即人的个性、尊严、情感等。克服当前家庭教育的弊端,必须摒弃以成功为唯一目标、将“分数”视为成功唯一路径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家庭教育目标。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要引导不要规制。
  
  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片面追求成功的同时,导致了在教育方式的运用上,“规制”多,“引导”
  
  少。
  
  “虎妈”事无巨细地罗列了十大家规: 不准在外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 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 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狼爸”萧百佑最基本的“家规”是: “孩子是民,家长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遵守; 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以此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没有零用钱,不能私自购买任何东西,即使拿到压岁钱也得悉数上交,待到念大学时再由父母返还……“虎妈”、“狼爸”把教育等同于管制,忽视了儿童的自主性,不利于儿童个性和潜能的发挥。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成人要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我们不妨以一个家庭教育的生动案例为标本,深入解剖引导式、启发式教育相对规制式教育而言,在挖掘儿童潜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 “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老师向她分析说: “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更多采用引导式教育而非规制式教育,可以将“错误”变成孩子学习的契机,而不是因“错误”扼杀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信息的爆炸和更新。规制型的家庭教育,只能让孩子的未来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一旦脱离了外界的监护,便容易丧失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难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原局长保尔·朗格朗在1970 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将社会各部分都变成教育场所。保尔·朗格朗表示: “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4]信息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核心使命是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规制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立竿见影,但容易导致孩子的发展后继乏力,而引导型家庭教育或可有效避免这一弊端。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甚于知识教育。
  
  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导致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以知识教育为主,而忽略了以健康、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
  
  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卢梭主张,把儿童身体保健和锻炼当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他提出:孩子的生活环境要健康,最好是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中; 儿童的饮食要朴素,多吃水果蔬菜,食肉太多,容易生病; 儿童衣着要宽松、适当、朴素; 儿童的睡眠要充足; 注意多方面的体格锻炼,如忍受痛苦、忍受疾病、参加体育锻炼等。卢梭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关于儿童的天性,他认为,第一是儿童的年龄特征。如果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就无法使儿童的天性正常发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 许多父母操之过急,总想让孩子多学知识,想节省时间,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指出,对于婴儿和幼儿的教育,主要是身体的养护和锻炼,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培养健康的体魄,然后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以利于儿童将来的智力发展。[5]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其内涵为: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由此可见,顺应儿童天性、以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积极的情感,寓知识教育于生活当中,充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成为功利化教育的牺牲品,接受“偏食”的知识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新路径: 顺应天性的幸福教育。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表示: “人介于野兽与天使之间,人将成为什么———取决于教育。”日本作家幸田露伴曾言,“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人是否幸福,决定着文明的程度,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所有人种植幸福”。破除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需要家庭教育者树立“以幸福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在“成功”与“幸福”间达成平衡,从而实现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人的两种职能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孩子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既然不能做参天大树,那就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但是一定要做一棵快乐无忧的小草。父母希望孩子成功,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幸福还重要,甚至只问孩子成功与否,而视孩子的幸福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是本末倒置了。
  
  只要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会发现,即便是真正的成功,也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来源而已,而不是幸福内涵的全部。一些用不科学、不正当、不合适的方法取得的所谓成功,实际上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是一种莫大伤害。成功只是手段,孩子的幸福快乐才是目的。只有建立在幸福基础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什么是孩子的幸福? 孩子的幸福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正当的意愿、需求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各种自身优势、潜能的充分发挥。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他的身心会更健康,人格会很更健全,素质会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活生生的事例已经证明,没有幸福感的孩子只会赢得起、输不起,这样的成功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应以幸福为终极目标,以引导为主要方式,以生活为重点内容,充分激活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让孩子在快乐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验幸福,从而破除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参考文献。
  
  [1]蔡美儿。 我在美国做妈妈( 《虎妈战歌》中文版) [M]。 张新华,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
  
  [2]新浪网。“狼爸式教育”惹争议[EB/OL]。 http: / /eladies. sina. com. cn.
  
  [3]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4]保尔·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M]。 周南照,陈树清,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5]周谷平。 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6]百度百科[EB/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家庭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