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儿童消费要求与家长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儿童消费要求与家长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严庆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05-19

儿童消费要求与家长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卡尔·威特说:“我从来不会无条件地给儿子钱,总是要当卡尔有良好的表现时才给一些钱作为奖赏。”在对孩子从小进行严格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要指导他怎样正确地使用钱,这种理财教育是我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孩子素质的内容,它是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也将为儿童理财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教育行为为正确的理财教育铺就道路,不良的教育行为为将来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带来潜在的困难和烦恼。美国一家公司近日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九成家长计划在今年重点教育孩子如何理财,1/4的家长表示要让孩子从学会使用零花钱开始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无独有偶,根据英国最新教学改革计划,储蓄和理财课程将从2011年开始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个人、社会、卫生和经济计划》,儿童从5岁开始就应接受理财教育;7岁到11岁的学生将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中学将开设与信用卡、贷款以及家庭财务和负债有关的课程。按照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的说法:“孩子们的投资理财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与幼儿消费紧密相关的教育者,其教育行为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儿童理财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的现状作调查研究实为必要。

  1 农村儿童消费现状分析

  1.1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现状及分析

  1.1.1城市儿童消费市场要求现状

  1.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

  本研究中的儿童消费要求的次数是指儿童在一周内主动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总的次数,有0次、1-2次、3-4次、5-6次、7次或7次以上五个等次。一周内提出“0次”即不提消费要求的儿童占总被试人数的4.8%,提出“5-6”次消费要求的儿童最多,占总被试人数53.1%,要求为“7次或7次以上”的占了总被试人数的10.2%.由此看来,儿童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次数多,不提要求的儿童极少,仅占4.8%.

  提消费要求频率为“5-6次\周”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为53.1%,得分在中值以上(中值为3=3-4次\周,所有儿童所提消费要求的次数的平均值接近3-4次,故以此为中值,高于中值的表示儿童一周内所提要求次数太多,低于中值的表示儿童所提要求次数较少),这说明儿童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加上提消费要求频率为“7次或7次以上\周”的儿童(102%),频率就更加偏高。

  2.城市儿童消费要求最多的是“玩具消费要求”,其次是“食品消费要求”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主要有食品消费要求、玩具消费要求、服饰消费要求、文化用品消费要求和娱乐消费要求五大类,注:娱乐消费要求指儿童主动要求家长带其去娱乐场所并借助娱乐设施而进行的消费,如坐碰碰车、充气气垫等,不包括在娱乐场所的购物;文化用品消费要求指与学习有关的要求,包括对诸如学习机、学习光盘等的用品的消费要求;服饰消费要求指所有与穿戴有关的要求。

  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按平均次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玩具消费要求、食品消费要求、文化用品消费要求、娱乐消费要求和服饰消费要求。总体来说,儿童消费要求以玩具消费要求为最多,其次是食品消费要求。

  3.城市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以“哭闹以使家长满足”的方式居多城市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方式是指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恳求父母满足、哭闹以让父母满足、要挟父母满足三种。

  注:恳求家长满足指家长不满足其要求时,儿童以跟家长讲道理或撒娇等来达到目的的行为;哭闹以让家长满足指儿童以哭闹地上打滚等方式来达到目的的行为;要挟家长满足指儿童哭闹打滚还伴以如“您不给我买XX,我就不……”的扬言。

  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得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哭闹以让父母满足”、“恳求父母满足”和“要挟父母满足”.总体而言,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哭闹以让父母满足”的最多,说明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现象严重。

  1.1.2城市儿童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多为“玩具消费要求”和“食品消费要求”;向家长提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哭闹以让父母满足”的最多,儿童哭闹现象严重。笔者再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从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来看,“学前儿童(3-6岁儿童)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第二信号系统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儿童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纯真、幼稚、有童话般的幻想色彩,因此表现出好奇、直观、模糊等儿童消费心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容易为一些动人的推销和宣传所说服和左右。这是儿童消费要求频率高的原因之一,也是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父母不理解、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得儿童的一些合理消费要求也得不到满足。

  2.孩子的任性导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产生了大批的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大人多小孩少的“倒金字塔”结构。儿童成了家庭的“小太阳”,全家围着儿童转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城市家庭,经济水平总体较高,因此对孩子教育也空前重视,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拥有特殊地位,这样导致任性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任性程度越来越高。

  3.媒体的作用很大。如电视广告为儿童消费提供了信息,电视广告以其新、奇、快,图像鲜艳明快,语言幽默精炼,信息量大等特点深深吸引孩子们。电视广告里宣传什么,孩子就要什么。一些“精明”的商人便瞅准了儿童消费这个市场,想方设法打赚孩子钱的算盘。学前儿童的克制能力差,又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最容易被鼓动的消费者,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是难免的。

  4.孩子之间的相互攀比,也是造成儿童消费要求频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比不上别的孩子,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必有”思想,认为越是高消费就越高人一筹,因此,当孩子说:“某某小朋友买了新玩具,我也要”这一类话,便毫不犹豫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盲目的满足使孩子也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如:我爱人给儿子买了一盒电子积木,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就去把小区里的几个小朋友都叫过来看他的电子积木(能组装成一个小电风扇,还能装成报警器、能唱   HaPPy Birthdaytoyou、做成飞碟),神气极了,小朋友们都围着看,羡慕不己,就回家吵着爸爸妈妈买,结果四个小朋友中又有三个买了电子积木。(摘自2009年10月5日儿子成长记录)这样的盲目攀比,也为儿童高频率的消费要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农村儿童消费现状分析

  1.2.1农村儿童消费市场现状

  据人民日报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村家庭每月为6-12岁的孩子提供的零用钱在31-60元之间,即孩子们每天的零用钱在1-2元之间,而这个数字只相当于城市儿童2002年的水平(James U. McNeal在2002年调查北京两所小学的学生支出的每周消费为5.56元)。农村6-12岁儿童消费支出较小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村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收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4760.6元,恩格尔系数为43.7%,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恩格尔系数为37.9%;二是多子女家庭比重大,家庭负担较重。调查资料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为15.6%,有2个子女的家庭占到了48.2%的比例,拥有3个及以上小孩家庭的比例也很大(特别是广东地区,这一比例达到了54.5%)。由于孩子较多,家庭负担重,孩子得到的零花钱不多;三是提供给农村儿童的产品价值较低,也导致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对于商家而言,他们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一般在采购儿童产品时较少选择价格高的产品。

  目前,尽管农村儿童消费市场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调查的另一组数据又提示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市场,因为95%以上的农村父母表示在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会增加孩子的零用钱,这说明农村儿童消费市场的容量将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儿童消费总体水平低,由于儿童零花钱少,但市场潜力前景大。

  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尽管我国农村儿童表现出来的购买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不同地区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每月拥有150元以上零用钱的地区,广东和浙江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7.2%和25%),而贵州、重庆、湖南的比例最小,几乎没有一个小孩每月的零用钱达到150元;零用钱花在学习用品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地区为9.1%,湖南地区则高达50%;在购物受同伴影响方面,海南最低,只有35%的人会受影响,而浙江最高(达到了66.7%)。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因此,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尽管都是针对农村儿童,也应该因地、因人制宜,总之,相对于城市而言, 6-12岁的农村儿童消费具有明显的特点。企业应针对这个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动态地了解农村儿童消费行为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经营管理好这一特定市场。

  1.2.2城市儿童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1.购买的物品比较集中,品牌意识较差

  农村小学生最喜欢购买的是食品,其次为学习用品。当被问到平时喜欢购买什么时, 48.1%的孩子表示会选择食品,且大多数在放学以后购买(选择在这个时段购买的比例达到了84.4%), 25.2%的孩子会选择学习用品,购买玩具的不多。论文格式之所以以购买食品为主,是因为嘴馋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与城市儿童类似),特别是那些有附赠品的商品更是受到孩子们的青睐(92.6%的孩子表示愿意购买有附赠品的食品)。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村孩子比较节约,他们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学习用品,但一般不会购买玩具,因为他们的玩具大多数是利用现有材料自己动手或大人帮忙制作的DIY产品,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下嬉戏,所需玩具并不太多。

  无论选购什么产品,农村儿童不像城市儿童那样注重品牌,特别是购买服装和文具用品,他们往往只求拥有,并没有明确的品牌偏好,也不追求名牌,这一特征与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是相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尽可能多的产品。

  2.购买时获取的信息来源有限,受同伴影响较大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村儿童消费行为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同伴口碑、电视广告等。但在获取信息、选择比较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农村儿童获取的信息有限,可供选择的商品往往也屈指可数,所以其购买具有明显的集群性。尽管住得比较分散,但农村孩子们在花费自己的零用钱时会结队奔向商店,在购买什么产品时也会相互影响。调查发现, 81.8%的孩子与同伴一起购买,购买时受同伴影响的比例为49.6%,受广告影响的比例为18.5%,至于父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比较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儿童大多在与同伴玩耍中度过课余时间,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群聚效应相当明显;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会通过电视来打发闲暇时光,由于电视广告极具感染力,儿童很容易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广告内容,购买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广告中的产品。

  3.购买地点选择在校园周边商店

  在购买地点选择上,农村儿童大部分选择校园周边的商店。调查数据显示, 55·6%的农村小学生在校园周边商店实现其购买行为, 85.6%的孩子在离开商店后消费。也就是说,农村小学生的消费大都不在家长或老师的控制范围内。之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会选择在商店消费,这是由于农村几乎没有形成以小学生对专门对象的商业经营户,更没有形成以小学周边为主要的马路摊贩市场,他们一般只能在商店里购买,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4.自主意识增强与大额消费父母作主并存

  6-12岁的儿童注重自我、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与婴幼儿及12岁以上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儿童又有所不同。婴幼儿所需物品基本上由父母做主,而6-12岁的儿童在购物时有自己的主见,不愿受家长控制。而这些孩子不具备一般的判断力,基本的商品知识不足,又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稳妥,父母决定小孩的吃、穿、用等数额较大的消费,只有小部分的零用钱才可以自己自由支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儿童的零花钱非常有限,大部分孩子每天只有不到1元钱,有些孩子会累积起来后才购买,但每次花销仅2-5元(占调查对象的63.7%)。其原因可能是家长考虑到自身经济状况及安全问题,一般不会给小孩较大金额的零用钱,而孩子天生对商品感兴趣,要将零用钱储存起来再进行一次性购买也不太可能。

  2儿童消费市场构成要素

  2.1 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2.1.1社会环境因素

  儿童的消费特点是感性消费,“产品包装”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孩子的消费具有很大的从众性,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学校小朋友以及社区附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多数儿童看到电视广告里出现的玩具和食品,多会提出购买的需求。家长针对这种消费需求时,会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给予儿童消费满足。另外,家长往往不想让儿童在班级中显得“穷酸”,别的小朋友有的,一旦孩子提出消费需求,家长也会满足。同理,如果社区附近邻居为自己的小孩购买过某种产品,会让家长跟风,更容易的满足自己孩子的消费要求。例如很多家长都会提到,“有些广告太商业化,专门针对儿童特点,千方百计的吸引娃儿的注意力,有时候家长都无法抵挡起诱惑,更何况是小娃儿”“现在学校家长都是一个看一个,一个小朋友买了个某种新型的产品,其他小朋友很快就都买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有着不小的影响2.1.2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行为实施有较大影响。核心家庭的家长在每周满足儿童5-次消费要求的百分比为34.9%,主干家庭的家长的百分比为65.1%,远远高于核心家庭的比例。因此,主干家庭的家长比核心家庭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儿童消费需求的满足。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父母可以控制儿童的消费需求,但是主干家庭中,孩子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对儿童溺爱的原因,更容易满足儿童消费需求的频率,这就使得主干家庭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要多于核心家庭,从而影响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要的行为。父母如果能够与孩子的祖辈一起共同分享有关信息,一起交流,与他们一起讨论纪律约束问题,共同与他们引导儿童的消费行为。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会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收入不同的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收入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差异。家庭收入不同的家长,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各个收入水平的家长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2001元-8000元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最高,8001元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较高,2000元及以下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的最低。

  2.2儿童消费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又存在上述的诸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影响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的因素对于生成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促进儿童正确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2.2.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鉴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存在影响,笔者在生活中发现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有显著差异。

  学历不同的家长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类消费要求的程度差异显著,“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的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孩子文化用品要求的程度具体差异表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满足孩子文化用品的消费要求越多。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在文化用品方面的投入更多。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专科或本科”和“硕士及其以上”家长大部分有较强的民主观念,即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很少动用权利和惩罚以使孩子服从。而“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更多的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绝不能轻易满足,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

  2.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需求内容也不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满足孩子文化用品的消费要求越多。

  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时采用协商方式的情况越多,采用权威方式和妥协方式的相对较少。

  4.不同的家长即时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人数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学历越高的家长延迟满足儿童的越多,而低学历的家长更多选择即时满足或者拒绝满足。

  2.2.2 家长的年龄

  不同年龄的家长心理成熟水平不一样,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也会不一致。家长的年龄对其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鉴于3-6岁儿童家长的年龄一般集中在28岁至40岁,研究者将家长的年龄以10岁为一组,共分三组(分别是28岁以下,28-38岁,38岁以上),笔者以年龄这个因素对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进行了LSD的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有显著差异。

  每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5-6次的家长中,“38岁以上”年龄段的多于“28岁以下”岁年龄段的,“28岁以下”岁年龄段多于“28-38岁”年龄段的家长。每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5-6次的家长中,“38岁以上”年龄段的家长最多,28-38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最少。这说明,处于两端年龄段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最多。

  本研究中,儿童家长的年龄最低点和最高点相差十几年甚至更多。由于不同年龄的人自身经历及社会背景不同,自然存在诸多差异。一般来说,晚婚晚育的大龄父母,己经奠定了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和自己的职业基础,但孩子的出生较晚,因此对他们来说,比年轻一点的父母更多了几分欣喜,因此对孩子娇宠有加,经常满足孩子消费要求的较多。而28岁以下的父母结婚相对要早,自己还年轻,涉世不深,自身发展尚未成熟,有些不仅不能很好地控制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反而带着孩子一起消费,笔者曾在某学校门口的观察到不少年纪很轻的父母自己也很爱吃零食,孩子只要要求就会满足孩子甚至和孩子一起“分享”,有些时候孩子根本没有要求,父母也会买一点来吃。28-38岁的父母每周满足孩子5-6次消费要求的人数较两端年龄段的要少。

  2.3 家长教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儿童消费的教育也是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

  44.7%的家长以民主观念对待对儿童消费要求。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百分比的得分的高低依次是民主观念(44.7%)、放任观念(23.5%)、权威观念(16.9%)和专制观念(14.9%)。这与在研究结果“家长多能采用协商的教育方式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结果较为吻合。父母的教育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的论述相类似。同理,家长观念也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求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儿童的个性、年龄、气质类型、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每个孩子都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比如有些孩子表现很乖,少有哭闹,他们的父母一般倾向于对他们充满喜爱,反应积极,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注意和爱抚,愿意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而对于有些孩子,经常哭闹,脾气暴烈,且很难平静下来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倾向于不满、抱怨,甚至责备、惩罚孩子,很少为他们提供积极、耐心的指导,对于这些儿童的消费要求,父母更倾向于对其控制、拒绝较多。

  作者在观察到一个典型的案例:学校门口,一个小男孩躺在地上打滚,狼陶大哭,妈妈想抱他起来,他就连踢带打,嘴里还嚷:”坏妈妈,不给我买奥特曼,就不上学校。“弄得妈妈满脸通红,狼狈不堪。折腾了半小时,才在老师的帮助下,把他弄进了学校。原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因为他家中己有大小奥特曼近20多个了,才没有答应他买价值100多元的奥特曼,惹得小家伙又哭又闹,视妈妈如仇敌。

  案例中的儿童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胆汁质儿童的中心特点是”急“.对待这类孩子,在面对儿童消费需要的时候,儿童往往是”固执己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不满足儿童消费需求,就会激化矛盾。家长在对待儿童消费要求时,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好脾气,采用恰当的”回避方式“.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其消费要求的行为是受儿童的气质类型影响的。

  3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的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得出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消费要求的程度高,而满足娱乐消费要求的程度过低,家长重视儿童的智力培养,投入较多,但对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的消费满足的程度低,家长有从成人角度并带有一些功利性来对待儿童的消费要求的倾向;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标准多是”价格和内容兼顾“较为合理,但最后却多以儿童的固执、任性而告失效;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方式虽然多能采用协商方式,但也还有较大一部分家长经常采取妥协方式,过于迁就儿童;家长多数会”部分满足“儿童消费要求,但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斥责和无奈,给儿童所讲的道理也比较陈旧、老套,很多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效果较差。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教育实施过程存在困难;家长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孩子的个性、气质特点等对家长的影响等。为此,我们根据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行为能为家长、社会提供些许的参考。

  3.1 开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

  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知道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要先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鱼、养马、养鸟,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猪、养牛看得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头猪、一只羊。由此,国家、社会很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要让家长注意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了解自身状况—学历、年龄、职业、收入状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并能根据自己的学历、年龄、职业、收入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教育的有心之人,不断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教育素养,“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职业。”没有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断督促家长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的过程就像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在实验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社会应该教会家长做一个会总结、能改正的实验者。

  3.2 家长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消费观

  本文发现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需求行为是受家长金钱观和消费观影响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家长受了金钱的“洗礼”,以至于有部分家长向孩子灌输错误的金钱观,认为钱可以买到任何的东西,有钱有权可以满足一切虚荣心。家长应该弄清自己的金钱观,儿童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如果父母总是谈论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当告诉儿童钱并不是一切时,儿童肯定是大惑不解。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当今家长大多有溺爱心理、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为了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家长省吃俭用,勒紧腰带满足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有些家长从成人角度出发,只是为了攀比,其他小孩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甚至想让孩子在吃穿喝都比其他人高一筹。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父母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是指家长适度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品德培养,可以减少奢侈浪费和享乐主义滋生。家长应该让儿童正确认识金钱,告诉儿童钱币的来源,让他们能初步认识到劳动与钱的关系,钱是辛勤劳动获得的,金钱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金钱并不等于全部,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不会真正的幸福。

  家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是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本文认为对待孩子提出消费的要求,大多数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少动用权利和惩罚以使孩子屈服。事实上,父母不仅应该对孩子的消费有所节制,还应该学会合理地帮助儿童做好消费计划。注重实用舒适,而不是高档名牌,要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以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消费教育时,要注意“科学”二字,即消费时既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如家庭收入,自己的需要等,又要考虑客观因素,如商品的质量,商品的价格等,切勿盲目超前消费或过分节约消费。同时要“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要使孩子建立对钱的正确认识,不能将钱作为一种刺激的手段,更不能让孩子有“劳动就是为了钱”的思想,在科学消费教育中也要渗透对孩子奉献精神的培养。

  3.3 家、学校合作促进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科学化为了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为了使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科学化,也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和学校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和配合起来,很好地开展家学校合作,使家长能正确科学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3.3.1 家长经验交流会

  学校组织家长开展经验交流会,家长坐到一起共同交流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经验。通过不同家长阐述在科学消费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可以加强家长之间经验的沟通,共同进步。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家长素质水平,在开展交流会之前,最好让学历较高的家长事前准备好发言稿,先抛砖引玉地谈谈自己的经验,这样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生性腼腆的家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次,有些家长表达能力有限,对经验的总结能力不强的家长,在座谈时,教师要注意调动这些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教师可以将交流会的精髓整理出来,以文字的形式发给家长或粘贴出来。

  3.3.2 亲子活动

  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求是双方相互影响的行为,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模拟来让家长体验情景。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在儿童喜爱的游戏中,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例如,学校教师创设消费购物的情景,让家长和孩子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同时观察记录家长与孩子在表演中的表现作为供研究的案例,同时让别的家长给予案例中行为一定的评价与讨论,还可以让儿童发言,不仅时家长得到启示,还可以让儿童接受一次科学消费教育。

  3.3.3 聘请专家讲座与问题咨询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儿童教育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如“家长如何应对儿童消费需求”,在专题讲座中,可让家长向专家提出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定期举行学校家长消费知识普及活动,可以向家长发放有关科学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资料,或者利用网络沟通,通过现代化通讯如博客等向家长宣传家长科学应对儿童消费的知识。以上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国内外有关科学消费教育的信息,不仅可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教师可以多多了解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行为的现状,为以后家庭学校合作活动提供有说服力的素材。

  3.3.4 家庭学校现场辨析会

  举行家庭学校现场辨析会。在家学校现场辨析会上,可以让家长自己说出平时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提出问题,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讨论和辨析。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可以分析也可以辩论,最后教师作归纳或简单的点评,家长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辩论会提高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的实效性,使家长明白如何在具体情景中采取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应对儿童的消费要求。

  3.4 社会共协促进家长正确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它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家长对儿童消费要求的应对行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盲目攀比,炫耀之风等等),这些都会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家长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偏差,“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自己辛苦点没什么”、“不落后于别人的孩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教育时产生偏差的表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儿童消费需求教育的实施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对儿童理财教育有着明确的识,不要盲目地“从众”,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树立自己明确的消费观和教育观。

  社会要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正确教育行为进行多渠道宣传,做好正确的教育培训。可定期举办科学育儿讲座,让家长了解儿童消费要求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还可以有针对地组织儿童消费指导的咨询活动,对父母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社会力量可举办家长学校,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脸,使家长不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过早地定向,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自然发展,适当引导,不要盲目地摧残儿童幼小的心灵。总之,家长正确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协作。

  人在儿童时期,可塑性很强,“染之以朱则赤,濡之以墨则黑”.“孟母三迁”之所以被传为教子的佳话,其道理亦缘于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少家庭都较以前富裕了,父母关爱孩子,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消费要求,本无可厚非;加大教育投资,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打造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灵,亦是应该和必要的。但攀高消费,以钱示“爱”,过分娇宠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天下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龙成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个为人父母者,当从唐初政治家魏征的这一名言中获取启迪,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培养教育儿童。

  结论

  本文主要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以城市幼儿的家长为研究对象,从了解城市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基本情况入手,对城市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表现-城市家长满足幼儿消费要求的频率、内容、时间、标准、以及应对方式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 对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度探讨,兼顾宏观与微观,系统探讨幼儿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幼儿家长教育行为的因素。

  但是还不够深入、全面,且未能对实然中父母应对幼儿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的状况深入观察。另外,所设计的问卷亚待进一步完善,样本的涵盖量需进一步扩大等等,这些都有待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Buhui.Com]

儿童消费要求与家长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城市家长 儿童 消费 教育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