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探析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探析

作者:盛玲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06-07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探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催生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己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二是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还很不充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寻找: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如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完善,管理相对落后且财务不规范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机构方面的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相对低下,且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体系结构过于单一。正是这样的矛盾致使对发展资金需求最迫切的中小企业往往最难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现状怎样?原因有哪些?银行贷款如何向中小企业倾斜?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前者指通过企业自身获得资金,或者指借助外部环境的力量获得所需资金。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又可分别地进一步划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前者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后者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为中介对具有闲置资金的单位进行融资的方式。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有很大的依赖性。

  (一)中小企业存在巨大资金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总体规模扩大、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尤其是长期资金的需求将迅速增加。

  中小企业总体规模扩大将拉动资金需求增长。虽然数量上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但我国中小企业非人力资源占用以及产出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多数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与增加值所占比重均超过60%,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约为80%,日本甚至达到90%,而且其占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中小企业该两项指标均不到40%,显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逐步落实,我国将出现持续的中小企业创业热潮,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势必将迅速扩大,必然形成巨大而持续的用于日常生产经营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量。原因在于:迅速变化的需求对供给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促成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从国有企业和衰退产业分流出大量冗员,其中一些具有创业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可能选择创办企业,从而带动了创业热潮;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新一轮创业浪潮;各项法律、法规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出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增强了个人投资实业的信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相应地高科技中小企业也必将随之迅猛发展,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现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也将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也将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自身经济效益状况,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不得不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进行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大量的中小企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此,中小企业将加大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投入,从而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固定资产新建和改扩建投资、购买或使用专利技术的资金需求。  以中小企业为主题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远高于大型企业集中的国有经济。2001-2011年,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平均为12.1%,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14.9%,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24.7%,分别高出国有经济3、5.8、15.5个百分点;三类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8%,高出国有经济约8.9个百分点。据Forrester资讯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我国中小企业2006年IT投资同比增长7.3%,高出大企业IT投资增长的幅度只有近5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金需求与企业规模有关: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与销售收入正相关;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正相关。限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但企业短贷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也不在乎商业银行授信的期限,因此估计中小企业潜在贷款需求可以不区分流动资金贷款与固定资产贷款。假定企业贷款需求完全取决于企业销售收入大小,预期贷款需求等于贷款收入系数(贷款收入系数=贷款余额-销售收入,大致为0.4)与企业预期销售收入的乘积。贷款收入系数不变,预期贷款需求将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以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17%(大致相当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计算,未来五年我国中小企业将形成25万亿年均5万亿元左右的潜在贷款需求。

  (二)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严重不足

  1.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呈下降趋势

  中小企业贷款情况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占整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增加幅度较小,2002年的9726亿元,到2011年的10723亿元,年增长幅度不到2%;但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9373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25347亿元,年增长率为20%左右。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远远的不够,甚至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2.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现状的另一特点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这一统计口径的使用年限尚短,因此有关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全面数据十分匮乏。但许多调查都表明,我国确实存在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一路攀升,从2004开始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为开始,存款差以每年52.5%的高速增长。截至到2011年末,存贷差达到了创记录的12.8万亿元,比去年高出1.5万亿元,存贷比接近150%.而这一现象决不是个别银行的个体情况所致,从各家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存贷差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3.中小企业天生发展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市场机制讲求的是效益和收益最大化,资金的配置必须符合这一规律。如果没有其它机制的干预,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在资金市场上是难以与大企业竞争的。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介于大型企业与自然人之间,采用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方式受到的限制较多,故信贷融资就成为其主要融资形式。据统计,当面临资金困难时,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向银行借款及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占到所有融资方式60%以上。且银行借贷具有期限短、数额少的特点,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不足,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

  4.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难,贷款成本过高在我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企业同等条件的商业信用。债券融资作为现代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重要渠道,尽管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有中小企业板块、二板市场,但是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仍然难以实现。

  目前由于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金融机构贷款,但是贷款成本普遍过高。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即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可以直接掌握包括资产、负债、现金流动情况、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发展前景和规划等有关企业的全部信息,然而银行根据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所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却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这会造成信贷市场上的“柠檬现象”.此外,即使银行掌握的贷方的信息充足,但贷款发放后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又会使银行处于劣势。中小企业由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业主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比大企业存在更多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而事实证明中小企业重确实存在大量不守信用的行为,于是造成整个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萎缩。

  由于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资金是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据宁波市对207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当企业而临流动资金紧张时,有90.4%的企业选择银行信贷的融资方式;当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有79.4%的企业选择信贷的融资方式。据有关部门对温州地区19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贷款占企业总负债的比重平均为61.3%.当资金遇到困难时,有150家企业首先选择向银行、信用社贷款,占78.9%;27家首选民间贷款,占143%;13家首选拖欠贷款,占6.8%.上述被调查企业中,有125(65.8%)家企业的贷款要求基本得到了满足,53(27.9%)家不能满足,12(6.3%)家基本得不到贷款。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中有效信贷需求占比较小,既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产生了“中梗阻”现象。

  二、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体制及政策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中存在着诸多欠缺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信贷体制及经营管理两方面因素。

  (一)信贷体制因素

  外部信用环境不理想。外部企业信用评级在刚刚起步,银行还不能够依赖外部评级公司提供的评级结果对贷款申请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

  一方面信贷准入政策缺乏灵活性。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正式建立了统一授信制度,即对信贷业务采取统一标准的信贷准入管理。这种旨在控制信用风险的授信制度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产品类型采取“一刀切”政策,这种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的做法使中小企业只因规模差异而直接被银行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信贷授权高度集中。为控制风险,大多商业银行高度集中信贷权限,即贷款银行根据业务量的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的高低,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须报上级审批。显然,这种信息层层上报、指令层层下达的迂回式操作流程种授权方式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经过长时间的审批程序后,往往等贷款批下来,中小企业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商机。

  (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偏小

  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资金需求规模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明显偏低。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其它省份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都在25%以下。

  2011年,安徽省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主要目标仍旧是重点客户。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统计,2010年全省新增贷款前100户企业的增量贷款合计983.01亿元,占各类企业新增贷款的53.7%,较上年上升18.56个百分点。贷款投放过分集中于大企业和重点客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季度,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全省私营及个体贷款新增26.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新增119.3亿元,合计增加146亿元,同比多增32亿元;受宏观调控影响,后三个季度全省私营及个体贷款下降32.9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仅增加18亿元。可见,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较大。

  目前黑龙江省80%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90%的中小企业处于信贷支持盲区。论文格式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2011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条件明显紧于大型企业。72%的银行认为小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或不变,73.2%的银行认为中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或不变;58.5%的银行认为大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或不变。28.1%的银行认为贷款审批条件收紧,比上季度提高9.8个百分点。认为对大、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条件收紧的银行分别占12.2%、13.4%和23.2%.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阶段与发展阶段,对资金需求大,但由于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而难以获得贷款。

  (三)对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在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周期运动中,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波动明显大于大型企业的波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或者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时期,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收缩明显早于对大型企业贷款,且对中小企业贷款收缩力度也更大。由于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也会迫于各级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效益原则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国有企业相对强大的市场谈判地位也保证了他们在商业银行面临央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压力而不得不紧缩银根时其贷款需求仍能得到优先满足。中小企业则完全相反,经济不景气或者银根紧缩时期,因为市场地位低,与银行谈判能力弱,中小企业往往最先被商业银行抛弃,成为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紧缩银根的牺牲品。即使在经济景气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也只会排在大型企业融资需求之后,在经济扩张的中后期才可能得到满足。

  整体上,我国资金供给渠道仍显单一,银行贷款仍旧是多数中小企业的主要外部资金来源(图1)2011年,我国独立核算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占企业负债总额的78.4%,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比直接融资为主的美国企业甚至高出57个百分点。

  (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偏低

  1.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营销不足。金融产品向其他产品一样,要是其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营销。我国无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明显的营销不足问题,特别是缺乏对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准确科学的市场细分,因而无法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才去不同的市场策略。

  2.缺乏合适的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虽然各家银行都声称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要开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但目前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仍旧非常有限,传统贷款仍旧是最主要的业务,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网络结算等业务对中小企业较少开放。而且商业银行授信期限安排与中小企业的需要往往也不匹配。商业银行(包括信用社)给中小企业客户的贷款期限一般为6-12个月,而中小企业对于长期资金需求更为强烈,期限的不匹配往往导致中小企业短贷长用,加大了贷款风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发非常滞后,很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服务、产品市场调研、政策咨询、财务管理等中介服务。这些既与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作科学合理的市场细分有关,也与我国商业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低下有关。

  3.缺乏与中小企业贷款特征相适应的贷款程序。为增强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对单笔限额、贷款种类、信用等级、增量、存量、风险度均有明确的授权或转授权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主要针对大型企业贷款而制定,而未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批量小、时间紧的特征,其繁琐的信贷审批与发放程序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融资服务。对浙江、广东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抱怨商业银行信贷程序繁琐,都有过因为贷款程序繁琐而放弃贷款申请的经历。

  三、中小企业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地位中小企业整体存活能力低。在美国,68%的中小企业寿命小于5年,活6-8年的占19%,只有13%的企业存活超过10年。在日本,68.2%的中小企业在几年内自生自灭,183%能活10年,8.5%能活20年,仅5%能活30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更短,据观察,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

  整体上,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总体单一、老化严重、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并且不注意自有品牌的培育9.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比较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大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及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远低于大型企业(表3)。

  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开发投入与大型企业相比也明显不足,无论是筹集的技术开发费用,还是技术引进支出或技术改造支出,中小企业都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年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仅1%左右,四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投入,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最新产品为五年前开发的产品。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投入也非常少。国家统计局2011年在浙江和广东所调查的18家企业,没有一家为产品宣传投入过广告,几乎都没有叫得出名的品牌;外向型生产企业更是贴标生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有一家制药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中心,而且该企业的产品开发也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各家银行贷后风险监测,均主要采用的是现场检查方式,非现场检测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风险监测考察的也只是单笔授信的风险,未考虑贷款组合风险的变化。如民生银行贷后风险监测主要依靠信贷员每月回访制度、分支行季度联合检查制度。有效执行这种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下能够防范单笔授信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让银行准确把握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同时这种风险检测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信贷人员地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人力成本。信用评级、授信决策与贷后风险监测三者严重脱节,没有将信用评级结果与授信条件有机联结的程序,没有根据单笔授信贷后风险监测结果定期更新信用评级模型参数的程序,也没有相应的根据组合风险水平调整授信政策的程序。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我国商业银行更是缺少专门的贷款策略和风险管理技术,大多沿用对大型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贷款策略,无论从风险管理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这样的管理方式都不是有效的。

  (三)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外部信用环境不理想。外部企业信用评级在刚刚起步,银行还不能够依赖外部评级公司提供的评级结果对贷款申请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本身也缺乏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基本上用的也是大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所作的修正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涵盖广泛的共享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外部评级机构同样难以获得受评人的详细信息,相关市场发育不全也使得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难以做到真正的中立、公正、准确。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行业在我国是个新兴行业,目前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信息的不确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使得担保行业整体面临制度性的亏损,并在客观上形成新的风险因素。

  (四)政府不当干预致使信贷市场倾斜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成熟过渡阶段,进一步说还没有完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在当前不成熟、不规范的状态下,难免会存在微观替代宏观、干预替代服务的问题。如部分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性政府部门过分干预银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协调会成为“点贷”会议,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龙头工程在市场的检验与洗礼之下变成了 “垃圾”工程,是行政干预而不是企业、银行自身的利益冲动,结果拖垮了企业,拖累了银行。而追求GDP最大化的地方官员们自然会更加重视大项目、大企业、大工程,对分散而且小额的中小企业信贷不会产生兴趣。因此会进一步加剧资金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四、推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信贷倾斜的策略与建议(一)改革信贷体制,引入中小金融机构

  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更有意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既因为中小企业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更因为他们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拥有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缺少规范信息披露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模糊信息,即“软信息”.这种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上比大银行具有成本优势。

  另外,“共同监督”假说认为,对于合作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即便他们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彼此会相互监督。一般来说,这种监督要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

  与之相对,大型金融机构一般不拥有这种信息优势。这是因为,即使它在地方上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会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即使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透明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比如,你会相信我从上市公司财务公告中引用的数据,却未必会相信我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中引用的数据,更难相信我在中小企业直接看到的情况。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这种非“公开性”使得在贷款出现问题时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很难向其上级解释。由于资金庞大,大型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倾向于较少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很大关系。一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蓄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不良贷款率较高。三是组织结构过于分散,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操作成本高,风险大,仅靠商业银行是不够的。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够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陷,回避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困境,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成本真正达于一致,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可以降低对中小企业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边际信息成本,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向企业的边际生产力回归。这样在信贷市场上,整个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得以降低,信贷配给均衡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金融支持的数量上向总体福利均衡收敛。

  (三)提高贷款技术

  为了有效缓解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开发出基于不同种类信息的多种贷款技术。

  1.财务报表型贷款。

  该类贷款的发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主要适用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企业和一些有较长历史的中型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满足这类贷款所需的信息条件。

  2.抵押担保型贷款,又称资产保证型贷款。这类贷款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非其财务信息。即抵押和担保成为信用分析的某种替代机制。资产保证型贷款有很强的事后监控机能,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被广泛应用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它的主要缺点是交易成本过高,手续繁琐,而且无法满足抵押和担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将被拒之于银行门外。

  3.关系型贷款。从银行的角度将大企业由规范财务报表体系披露的易于量化和传递的信息称作“硬信息”,而将那些缺少规范信息披露的中小企业的模糊信息称作“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型融资假说”.该假说认为,企业固定地与少数银行打交道,银行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可以获得贷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状况,达到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进行甄别并减少道德风险的目的。

  关系型贷款下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

  关系型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在美国,关系型贷款通常是以银行信贷额度的方式发放的。

  (四)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引入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宏观制度保障,但有效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能的作用还需要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较之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引入了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就能够完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旧存在巨大的信贷信用风险。为防范和控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就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先的信用评价,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可以剔出信用程度地的企业,一次降低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差别定价,以补偿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信贷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形成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原因,重点探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影响。我国实践中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企业自身原因、金融机构的风险回避原因、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原因等。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题的策略。从金融机构应提高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并采用先进的贷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同时指出关系型信贷是中小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适用的一种融资手段。[BuHui\Com]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信贷难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