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培育高校校园文学的思考论文

培育高校校园文学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培育高校校园文学的思考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与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北大、清华、西南联大、鲁艺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输送了大量的作家,而且成为新文化传播的阵地。上个世纪80年代,徐敬亚、苏童、吉狄马加、西川、林白等一大批作家怀着时代的使命活跃于大学校园,如今,他们已成为文坛的中坚。高校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一代学子对时代的感受和思索,是构建大学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世纪,随着文学阅读的萎缩,高校文学创作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在体制的规训及就业难、享乐主义盛行等等因素下,高校文学创作日益走向封闭,社会担当意识削弱,自娱自乐强化,整体创作徘徊不前,具有某种程度的“幼稚性”。大学生是校园文学创作的主体,他们对文学的体认决定了校园文学的风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校园文学存在的问题,重塑大学人文,关键在于“导”,通过对文学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剖析引导文学创作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精英文学批评的介入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学创伤的主力,他们的年龄在20岁上下,精力旺盛,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偏好于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文学作品。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等原因,校园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上与传统经典文学相比有相当的距离,90年代以来,高校“青春期写作”有两大主流,一是追求个性,崇尚反叛的写作,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充斥其中,文学由神圣变成“平庸”,在文学名义下的文字游戏屡见不鲜。二是朦胧的爱情感受和师友情宜。大学生的恋爱追求已成常态,这不仅得到家长的默许,而且还有大学教师甚至校长的推波助澜,在高中一直被压抑的情感在大学得到了释放。校园爱情诗在华丽的“月亮”、“玫瑰”、“伊人”、“光芒”等意象中不断演绎,钙质少而粉脂气重。追叙师友、亲人情谊的作品也染上了浓重的唯美主义色彩,读少的时候感觉有点意思,读多了便感觉千篇一律。与上个世纪初期、80年代相比,当代校园文学创作不免显得浅薄,精英文学批评大多不把校园文学放在眼里,有的学者将校园文学戏称为文学大厦的“补丁”。精英文学批评的缺席使得校园文学远离了主流的社会文学和网络文学,成为“孤岛”,沉湎于自身而不能自拔。如果仔细分析近十年涌现的文学新人,我们不难发现,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作家在作家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高校越来越成为文学新人的培养基地。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校园文学在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从当前的文学图书市场上看,青春文学几乎占领了整个排行榜,而且并没有减弱的趋势,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文学代表人物倍受年轻一代的推崇,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精英文学批评长期关注社会文学,对大学校园文学缺乏足够的关注,造成这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认为校园文学创作不成熟,缺乏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不足与社会文学比肩。二是认为校园文学成就有限,不能代表当代文学创作的成就。当代校园文学固然有种种不足,但从文学发展的长远来看,扶植、培育校园文学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文学批评应该充分介入校园文学,在深入了解校园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方案,改变校园文学创作浮华的创作倾向,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新的起点上回归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发扬文学构建人文精神的传统,抵制商业文化冲击下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同时,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认真面对当前的文艺现实,不能对校园文学提出过高的要求。在商业包装和炒作之下,校园文学有“泡沫化”的倾向,追名逐利的功利文学并不少见,这些问题其实是当代社会问题在校园的反映,文学批评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认识到文学商业化运作是无法回避的时代问题,文学批评要进入这个“过程”,在“过程”中制衡、规范创作。此外,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学形态多样,价值多元,用经典文学理论训导校园文学创作很容易产生创作与理论之间的“硬伤”,文学批评应当多一些“了解之同情”,避免理论与实际格格不入。

  二、打破学院派封闭的视野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解冻后一代大学生带着历史的伤痕歌唱新时代,物质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空间却是完满的,一代学子的振奋、虔诚、乐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文学作为时代的鼓手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强音,短短的几年里,一大批文学社团在高校涌现,1979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校园文学负责人联合创办的刊物《这一代》在高校乃至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80年代校园文学创作的繁荣作为铺垫。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精英”的色彩日益褪却,商业化浪潮席卷了当下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失去了社会精英的意识,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生计、前途,80年代形成的百花争鸣的创作局面已成为历史,在高校众多的活动中,文学创作越来越边缘化,失去了昔日一呼百应的效果。当下的校园文学以文学社团为中心,由文学爱好者自发组成,人员数量少,社会影响大不如前,不再成为媒体关注的重心,精英批评和名家纷纷隐去,校园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失去了外界的关注和推动,当代校园文学创作朝着个人化和内向化的方向发展,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自我情感的抒写,“乡愁”、“男生女生”式的抒写充斥着校园文学,作品可读性不强,内容和题材千篇一律。在写作技法上,校园文学倾向于唯美主义和现代主义,试图用写作技艺掩盖内容的苍白,孤芳自赏的自恋情结浓重,是典型的学院派写作。

  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学校教育是他们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满怀热情,却无从着落,徒耗于自我的世界中。封闭的写作是他们情感的出口,长期的封闭使得文学创作格调低下,很难有力作,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要打破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加大校园文学与社会文学的互动,邀请校外有成就的作家到学校讲学,与在校大学生互动。社会生活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成熟的作家对社会生活有独特的体认,他们的文学创作与倾向于“技术”的校园大异其趣,让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有助于打破校园文学创作的封闭性,引导校园写作将视野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现实,激发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欲望,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决定意义,减少理想和空想的成分,使校园文学拥有“地气”。文学创作是一个艰苦精神历程,与年轻学子分享创作的痛苦与快乐也是不少作家的愿望,作家的创作经验对校园文学而言是一剂良方,这对提高校园文学的质量,为文学人才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当前,校外作家的讲座、讲学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对校园文学创作不易产生持续深入的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主动与校外作家保持长期合作,让讲学有规划、有体系,真正发挥作家们在文学创作实践上的长处,推动校园文学上一个台阶。同时,让作家介入校园文学创作,与在校师生共同研讨当代社会与文学,搭建校园文学与社会文学之间的桥梁。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商业化浪潮下,迎合市场需要青春文学在校园文学阅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类作品多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倾诉,叙述方式也多是流水帐式的铺写,经不起艺术的考验。这类作品的叛逆性在校园引起了共鸣,迎合了不少的消极的心理,图书占有量不断攀升。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作品在出版商的推动下弥漫于校园,使得校园文学驻足于“青春”而不能自拔。商业化运作可以左右文学市场,但不能代表文学发展的方向,尊重未来、尊重写作才能使文学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要改变当前校园文学的这股“奶气”,我们应该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呼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一方面尊重新一代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需求,了解他们的处境、想法,重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对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要坚决抵制,引导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文学,看待历史,避免“近视”。

  三、文学创作课程的开设

  从五四运动到当代,校园文学是大学文化的风景线,文学一直是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在现代学科分类之下,文学创作局限于中文专业,而中文专业细化的课程设置又将理论与创作划分为二,二者各行其道,鲜有交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校园文学作者的学科背景,我们就会发现,从事文学写作的多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创作水准上也并不见得比其他专业背景的高。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母语的语言我们从小便开始接触,日常的阅读及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让我们对母语的倍感亲切,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并不像绘画、舞蹈、器乐那样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因此,文学是一门大众的艺术,它不需要很高的门槛。文学艺术的这一特点使得校园文学创作在文、理、工科院校遍地开花,争奇斗艳,持续发展。文学创作虽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规训,但理论的接触往往能够提高写作的水平,加深对文学的认识,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使得文学创作有“专业化”的倾向。当前的校园文学创作基本上处自发的状态,高校行政部门只是关注校园文学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并不关心创作的“内在理路”。这都不利于文学创作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要想搞高大学校园文学创作的水平,开设写作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写作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普及文学创作的经验,提高校园文学创作水平,为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当前各个高校的学制都由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开公共选修课已成常态,通过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开设文学创作课有了制度的保障。因此,要想提高校园文学的整体水平,开设创作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结语

  高校的文学创作一直涌动于校园之中,以学校的文学社团、校报的文艺副刊、文学刊物等为中心,汇集了大量的文学创作人才,如何经营好这些苗子是大学的职责。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大学校园,我们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放眼当代,用动态、辩证的眼光看待当代校园文学,打通内外关系,为校园文学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和保证。

培育高校校园文学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校 校园 文学 思考 培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