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外国小说》选修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论文

《外国小说》选修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外国小说》选修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引言

  中国小说和外国的小说的写法基本区别就在于,中国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对话、渲染环境为主;而外国小说主要采用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活动的叙述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外国小说时,应撇开传统的抓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方法来读,而探索新的阅读方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与各位探讨、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斧正,将不胜感激。

  一、个性阅读、推动探究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选修教材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深化的,更适宜于个性化阅读。对外国小说我的教学理念就是,探究学习,不拘形式。当然探究学习的最好方法要首推个性化阅读。不要认为,我们的学生吃惯了“现成饭”、喜欢“填鸭式”,其实现在的学生在新时代的思潮影响下,早已腻烦了我们以前那种面面俱到,不给他们思维发展空间的教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思维、推行探究性阅读,老师们要与时俱进起好引航、导向作用。

  例如:学习《丹柯》这课时,要这样鼓励学生,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不要被老师的想法和其他同学的想法所禁锢。自己读,自己读完后掩卷沉思,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大胆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学们阅读后一致认为,该小说表现的是英雄主题。老师在这时及应时总结,“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你认为丹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单柯的悲剧说明了什么道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有的说他是一个英雄,有的说一个不被人理解的英雄,还有的说一个失败的英雄等等。这时我们不应否定一个肯定一个观点,还是接着让他们讨论丹柯最后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有的认为丹柯和民众缺少的是沟通,不被人理解是最大的悲哀,丹柯的失败让我想到革命者秋瑾,鲁迅在《药》中就批评了这样的革命者不发动群众是单枪匹马。还有的说,丹柯缺少领导才能;只有统一思想,人心所向,步调一致,才能得到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都起来革命。还有的说,那些“族人”、“群人”太愚昧无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从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等一些反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探讨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当然,要探究出文化品位,还须老师的正确导向。个性探究不等于完全放手,老师自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时观察学生阅读探究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及时调整自己的应战册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区域解读、一课一得

  无论选修还是必修课,笔者讲课时的策略一向是“一课一得”。当然,课本中选入的教材,都是经过名家精心挑选的精华文章,写作特色不只一点;但是,课课面面俱到只抓皮毛反而让学生造成表层知识的堆积,“面面都到,面面都粗糙”的现象。现代文一篇文章能学到一点,学深学透,抓住一点伸发开去并深挖下去,探究应用,比点点都到,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要实用得多。选修课中特别是外国小说阅读,更没必要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某点,讲出个性、讲出特色、探究生发出深度的知识、引领到具体应用是最重要的。

  我们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就是“硬汉”性格的典型代表。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完美地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学《老人与海》,如果沉溺于故事情节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分析,就把课文学偏了,这样学对不住作者,也没抓住《老人与海》的精华。抓住老人的硬汉精神,打不垮的人格魅力,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塑造学生的坚强的性格,提高道德素养才是学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耽误时间,又辜负了作者。

  文学无国界,有价值的东西不属于哪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中外的作家早已把个性化、经典的人物塑造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我们作为后人也应掌握并积极模仿这种方法的运用。老师在讲到这时,应布置作业,写一篇小小说,写作要求是鲜明的人物形象构造。抓住一点落到实处,是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另一捷径。

  当然、区域性解读还可适用于多个方面,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精彩的对话、精妙的哲思、心理描写等等。抓住课文的一条筋脉,一个片段,一个形象,一段结尾或者开头等等深入探究完美,就算马到成功。没必要苛求全面掌握,那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起不到深度探究的作用,笔者每每调侃那种教学方法为“捆绑思维、破坏发展”。

  三、进入情景、生生互动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古话尽人皆知,但是真正用于教学上的很少很少。有的老师怕学生讨论耽误课堂时间,其实是自己还是在用“灌输式”捆绑学生,自己放不开生怕学生学不会。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容量那么多,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必须放开手脚,如果老师不更新陈旧的教学手段、采用新的开放式教法,那才叫“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互动不等于充分自由,设计好一节互动课,老师需要花费大力气。例如:我在设计 《桥边的老人》这课时。针对本课打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常规,主要通过老人与“我”的对话来展示老人的内心世界。我采用让学生表演对话的方式,形式上多姿多彩,学生们也喜闻乐见,一个学生扮演老人,一个学生扮演士兵,表演者如身临其境、投入其中,“观众们”的目光都聚焦于他俩身上,目不转睛。表演结束后,学生们掌声雷动。表演可以使演员和观众都进入角色,感同身受。当所有同学都从设定情景中走出后,兴趣正浓,群情激扬时,老师这时应抓住契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会很快进入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用好了对探究性教学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联想教学、激发兴趣

  好多外国小说侧重于心理描写,如果不深入下去读,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显得像“痴人说梦”,枯燥、抽象、读后感觉迷迷糊糊。引导不好,学生读后会感觉如做“云雾”,有的甚至反复阅读也不知其所以然。采用传统的教法去探究这样的课文会往往会枉占时间,学生会失去兴趣,一旦他们兴趣索然,产生厌恶情绪,要再收回兴趣是很难的。

  例如:《墙上的斑点》这课,笔者第一次阅读下去就感觉“是一个女人的胡思乱想”,经过三遍认真阅读,才找到让学生解读的的办法。这篇文章如果放开让学生自读会理解得一塌糊涂,课将推行不下去。几次认真梳理,带领同学们这样探究。首先制作了幻灯片,按照伍尔芙的思绪来设计图片,播放幻灯片后让同学们观看、联想、讨论。然后带着问题,和脑子中的直观形象再阅读课文,读完后大家开始佩服起伍尔芙来……

  发挥想象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探究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当然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东西趣味化、形象化后再去探究,深挖,这样省力省时,

  总之、以前我们经常探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新课改后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水”和“水”关系;我们不仅仅要有“一缸水”,而且还要有灵活多变的、顺应潮流的“倒水”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探究性的人才。

《外国小说》选修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培养 小说 教学 探究 意识 外国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