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99-02知识就是力量,说得不错,但只有活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活的知识的获得又以学习者的智能为中介,而智能结构的中枢是思维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番探讨。

  一、引起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精神振作,感情激奋,思维活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兴趣的知识点。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将它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有这样一段记述,当“我”看见车夫把那老年妇女扶起来,毫不踌躇地挽着她,往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准备承担责任的时候,小说写道:“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此时,笔者向学生提出:“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异样的感觉”?为什么车夫会“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学生听后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十分活跃。有的说:文中的“我”一向自视过高,从来不把下层人物放在眼里,眼前情形使他产生“异样的感觉”。有的说:文中的“我”一时被车夫的行为所感动,情之所致,产生错觉,所以看见车夫“愈走愈大”。也有的说:文中的“我”之所以产生“异样的感觉”,正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崇高风格有了真正的认识。这些回答虽然不尽完善,但毕竟是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深入思考的结果,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思维。

  语文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望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能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例如,在讲授《阿Q正传》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阿Q正传》发表后,不少人写信指责鲁迅说“你实在是在骂我!”笔者向学生提问,鲁迅先生有没有骂到在座的哪一位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纷纷找原文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展开。后来有学生终于悟出:原来人们都觉得自己有点像阿Q。思维活动是遇疑而思,也会随着疑难问题的解决而停止。所以悬念的设置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悬念的接连出现便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在设置了第一个悬念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既然人们都觉得自已像阿Q,那么阿Q是否真有其人?这么一说,学生就怀着更大的兴趣去阅读和思考,思维活动也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质疑,训练思维

  学生学而有疑,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求,所以鼓励学生质疑,是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的好方法。例如,文言文的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质疑达到翻译文章、理解内容的目的,就远比串讲法高明得多。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质疑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谁质疑最多,问题提得最好。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纷纷提出了自己碰到的疑难。有人说鲁迅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用意是什么?有的说:文中的那所“大宅子”是否有所指?作者用了大半篇幅来写对“大宅子”的处理,目的是什么?也有的说:作者认为子孙给人磕头贺喜讨得的一点残羹冷炙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这里“抛来”与“抛给”有什么不同?还有说,课文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怎么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在这时进行适当的启发点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比起“填鸭”式的传授不知要容易多少和深刻多少。

  要学生质疑,就得使学生知疑。学生遇难而疑是容易的,但对于一些看来浅显而内涵丰富的地方就无疑可提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能从“浅”中生疑。如《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怎么会像歌声?“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作者为什么白天就不能想?学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一旦产生疑问,就必然会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教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对比,促进思维

  教学中运用对比,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思考,促进思维。笔者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这个人物时,引导学生与《荷花绽》中的水生嫂作比较。两个都是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为什么祥林嫂一生悲惨,水生嫂却一生壮丽?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科举失败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却取得成功。失败了的孔乙己固然可悲,但成功了的范进却一样可叹,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对比不但能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这是同类的对比。我们还可以通过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化作正误的对比,促进学生的思维。《荷花淀》中,写“夫妻话别”的情节中有这样一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但又担心家里的事务。我把这句改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让学生辨别。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就会发现原句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上的准确性。   四、启发想象,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推动着前进,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想象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想象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笔者讲授《归田园居》时,要求学生从陶渊明写此诗的具体情景进行想象。结果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有一天,陶渊明在家中自斟自饮,喝了三五杯后,便起身来到庭院中,抬眼望去,远处青山耸立,流水潺潺,近看绿树参天,桃李满枝。听到的是狗吠鸡鸣,闻到的是缕缕饭香。面对如此优美幽雅的田园景色,心中好不惬意!回忆起官场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不得自由的感受。使他感慨万千,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呼喊。他回到屋里,提起笔,铺开纸,一气呵成写下了《归田园居》。这里的叙述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充分展示了想象艺术的光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各个窗口。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想象。笔者在教授《多收了三五斗》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时,觉得“万盛米行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敝口船”一句话中的“横七竖八”一语内涵丰富,就特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想象。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马上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有的说由于丰收,粜米的船多了,难免不“横七竖八”;有的说因贫困的农民粜米心切,船来得急,停泊得匆忙,因而杂乱;还有的说因当时农民阶级本身有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的弱点,乱停泊船只,正是这种弱点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从多方面想象,思维空间就会得到拓展,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培养 学生 思维 能力 语文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