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造性教学模式构建探析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造性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造性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Creativ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Analysis

  LI Jiaoji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3)

  Abstract Creative teaching creative purpos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reate, develop creative spiri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is teaching model built in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in order to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Program" curriculum, stimulate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 words creative teaching;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mode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作为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更需要贯彻“创造性教学”的理念,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性的教学而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思维人才。本文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几方面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整合、开发教材,启发学生创造能力

  “纲要”课教材内容讲述了从1840年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史实丰富,人物繁多。要在这众多的历史故事中,选取有意义又让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实则是个不易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吃透教材,围绕每章的教学重难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既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目前的教材分为上、中、下篇,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选择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人物、史实进行相对集中的教学探讨,从而围绕重点对教材有了整合。比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应紧紧围绕“屈辱”与“抗争”两条主线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一步步用故事把两条线索串起,例如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重点选择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文化入侵、抗日战争四个方面展开。而“抗争”主线可以以不同阶级的尝试为突破口,分为农民阶级的斗争、地主阶级的努力、资产阶级的尝试、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胜利为线索进行教材整合,从而就把上、中篇的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放战争等重点内容有了清晰的勾勒。重点主题,重点讲解,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讨论。

  除了整合教材,教师还可以找寻相关资料作为每个专题的辅助教材进行教学。例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或者摘取某一分部让学生阅读,作为相关专题的拓展学习。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部分就可以使用《中国近代史》中相关描述,既生动又深刻地让学生对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会失败这一问题有了清晰的结论。中国近现代史料繁多,有很多可以直接进入课堂教学,这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分类、整合,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2 探索、创新教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不管是导入还是讲授、结课,都可以设置问题,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导课时运用数据说明《太平天国》电视剧收视率的低下,启迪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观众不喜欢这部电视剧?是不是与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相关?在课程开始时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当太平军攻占武汉后,询问学生如果你是洪秀全,此时应该北上还是东下?为什么太平军最后选择了东下?启发学生去思考小农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最后再询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问题一步步启迪学生,最后的结论经过他们的思考也就自然得到了。

  除了以老师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外,还可以采用讲演式、讨论法、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每天上课5分钟的讲演环节,请学生围绕当天讲授的课程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一个历史小故事,并把成绩进入最后的教学评价。讨论法则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上值得争论的问题或者还原历史情境进行假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而自学式方法,则是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列出下堂课的重难点,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和参考书籍,让学生以小组展开思考讨论。下堂课开始时请小组代表讲授小组的思考结果,在学生演示结束后,教师对其进行全方位点评和提升,在充分肯定表扬同时,对其未讲述到位、观点存在偏颇部分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这就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   3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对于纲要课程来说,更是有着丰富的社会课程资源。比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历史纪念地、历史名人故里、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等等。通过这些社会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现场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例如我们让学生亲自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学生就会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的内容、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组织学生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身临其境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辛苦,并继承长征精神。除了走出去找课程资源,还可以把课程资源请进课堂。老红军、老专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可以请他们走进课堂讲述自身的经历,以现身说法教育学生。这样可以实现课堂内容的直观化,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创新、改革考核方式,构建发展性教育评价

  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创新价值,那最后的课程考核就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一卷定分数的方式,而应该构建发展性教育评价。将课程考核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光有课程结果的评价,还有对结果形成过程的评价。具体落实到纲要的课程中,最后的学生成绩可以由考试成绩、平时表现、课程作业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试卷部分应加强主观题部分的题量,尽量让学生对相关史实、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获得分数。课程作业在总考核的比重可以加大,也是过程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作业形式可多样化,小论文、社会实践、口述历史、读后感这些形式都可以采用,比如学生对口述历史很感兴趣,有些学生会为了完成作业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老红军,采访整理成文。而平时表现部分,过去我们往往局限于点名或者走形式,但过程性评价要求我们需要把学生每次的课堂表现,比如课堂即兴发言、演讲展示、主体讨论都应纳入考核的范围,制定相应的细则标准来量化分数。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可以另行加分,让学生渴望展示自我、获得价值认同的心理得到满足,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性教学需要我们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把“创造性教学”作为一种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历史规律,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索”(编号:12SZK0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造性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 纲要 创造 教学 探析 模式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