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对策的探讨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对策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8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对策的探讨

  0 引言

  由于高等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毕业生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也在成倍的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也开始出现。这无疑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许多负面影响。

  1 大学生就业一般心理问题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有的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也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2 心理剖析与对策

  2.1 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相对于社会求职人员来说,大学生群体工作热情高,激情饱满,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其职位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具备某些专业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所以要想有份好工作,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明确职业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增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技能技巧,积极寻求基业工作机会[2]。

  2.2 敢于竞争

  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说话,就开始想像负面的结果,就会怯场。我们应该自信一点,但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但是,我们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握手后又告别,最终没有得到。

  2.3 善于竞争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4 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2.5 期望值要适度,不要奢谈专业对口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3 总结

  就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结果,结果构成命运。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经过求职,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其实,心理上的最大障碍是自己,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也是自己。就业压力虽大,但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把压力变成动力,才能增加自身的进取心,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职业前景。大学生应调整心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把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对策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 就业 对策 心理 探讨 大学生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