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对师范院校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

对师范院校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8

对师范院校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因为国际性的竞争日显激烈,导致教育内部外部诸多因素的变化,使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迎接新世纪快速多变的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必然给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教师群体带来极大地不适应。本文仅就中文类课程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 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尴尬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即普通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中文类课程一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因其特定的学科内容,而约定俗成地构成师范类院校的标志性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文类学科的队伍得到了显著的扩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诗经》、《说文解字》、《文心雕龙》、《楚辞》、《红楼梦》等多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我先后讲授过《诗经》、《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和《楚辞》四门课程。几年下来,感受颇深。

  毫不讳言,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苍白。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愿学、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表现出“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慵懒学习情绪。由此消极情绪和其它一些原因导致教师不愿教,职业课、必修课沦为摆设课、“逼修课”。近几年年来,我校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和学情分析会,结果显示,学生对教育类课程和授课教师几乎是没有任何评价,这是一种出奇的“冷淡”和“满不在乎”,这就是一种尴尬,有趣的尴尬。

  中文类课程在师范院校的开设,根本目标在于:其一,使师范生掌握文学基本理论,指导文学实践;其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提高鉴别能力;其三,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其四,使师范生掌握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技能、技巧,形成基本的中文教学能力。很显然,这些课程目标的认同,是基于它反映了从事教师这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

  在上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推知,对于师范生来说,中文类课程绝不是单纯的公共必修课,就其课程性质而言,不同于其它公共课,它是师范生的职业基础课,具有专业课的性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师职业观根深蒂固,“教师=经师”天经地义,文化知识成了“为师者”的充要条件,而育人的知识和技能则无关宏旨。

  2 造成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尴尬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课时偏少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文类课程是比较受宠的,一般占总课时的15%以上,最高达27%。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文类课程占师范教育总课时的16.7-25%。五、六十年代,中文类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减少,1981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课时比不足10%。而在我们执行的中文类课程只占到了总课时的5%左右。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为之投入的时间、精力、热情等方面的量的多少,而投入的多少又取决于师生双方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学生的重视程度。教育实践证明:课程的重要程度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该课程的课时多少成正比。而中文类课程在呈现模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蜻蜓点水,大部分课程都是每周两课时,与强大的专业课阵容相比,必然败下阵来。学生不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2.2 课程编排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

  要在5%的课时内完成十几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合理的设置和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还要慎重的遴选课程内容。遗憾的是,到如今也没有一套专门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专科院校量身定做的教育类课程的模板。我们现在看到的中文类课程体系,问题多多:不成体系;随意性大;内容重复;脱离实际等。比如:以前四年级开设的《教育伦理》课程,课程是一门好课程,但教材深奥,学生根本看不懂。后来,就因为教材的问题,就取消了这么课程。各专业开设中文类课程的门类和内容的选择问题等等。

  2.3 其它原因

  ①伴随着师范院校的并轨和就业的双向选择政策的实施,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淡化了许多,当教师并不是师范生的唯一选择,只是他们的最后选择。这势必影响他们学习中文类课程的积极性。

  ②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招生的扩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庞大的高深的专业课课程占据了他们几乎全部的学习时间。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惠我们这些“鸡肋”课程。

  ③教师的水平问题。我这几年感受最深的就是讲授好经典的中文类课程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有丰厚的心理学历史哲学、文学甚至宗教等方面的渊博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

  3 中文类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中文类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无论如何改革,最终还是要靠具体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来实现。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就教师而言,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做到如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3.1 学习学习再学习

  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面对脱离教育实际的空洞的教材,教师在讲授中要想吸引住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就必须讲出有足够吸引了的学问来。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3.2 树立大课程观

  课程只是一个平台,教材只是落实教学任务的一个工具。教师要在领悟中文类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借助“课程”这个平台,走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认为应然的教学目标。

  3.3 讲授自己的东西,避免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师激情的主要原因,中文类课时少,重复讲授的时间多,必如本人,教了六个教学班的教育类课程,同一内容每周要重复六次,处理不好,必然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避免产生厌教心理呢?笔者的做法是,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特点,脱离教材,讲授自己对某一中文学习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认识。

对师范院校中文类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文 院校 课程 教学 认识 师范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