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农业科研创新试验基地选址探讨论文

农业科研创新试验基地选址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18

农业科研创新试验基地选址探讨

  中图分类号:S5-3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37-03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粮食、种业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试验基地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载体,也是农业科研单位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地选址是基地建设和良性运行的关键,对科研创新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1充分认识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是农田或养殖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研主要是通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探索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提高生产效率,仅靠实验室内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实验室与田间试验有机结合进行研究、转化、示范和推广,所以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必不可少的研究平台。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这些单位成立比较早,多数单位在建国初期建成。由于需要大面积试验土地,在建成时一般都选择在城市近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已由城郊变为靠近或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受“温室效应”影响明显,光照、积温、水源、土质等小气候和畜禽试验的气味、排污等基本条件已不能满足科研创新的要求,试验地搬迁成为必然。

  受城市化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科研创新的内在需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哈尔滨道外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新乡市原阳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南京溧水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杭州海宁市等择址新建试验基地,并投入运行。综合分析这些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基地建设,其基地选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地选址范围的气候、土壤等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二是基地选址区域土地丰富,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后备资源;三是基地选址距离单位本部较近,交通便利;四是基地选址地方政府支持,人文环境良好,为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基地选址的重点考虑因素

  2.1自然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是影响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在基地选址时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地形条件、土壤、土质、肥力等条件也要满足动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求;区域自然条件要有代表性,选址区域不应有特殊的区域小气候、土质、地形等。在自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应委托有资质机构做好压覆矿产和自然灾害的评估备案工作。

  2.2土地面积

  科学合理地测算基地建设需要的土地面积。按照需求面积,在自然条件适合区域选择适宜的地块,土地要成方连片,尽量平坦。在土地面积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从长远发展考虑,基地选址周边应有丰富的后备土地,留足发展空间。

  2.3区位交通

  良好的区位交通是决定基地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可以方便科研人员往返基地,节约科研成本;同时,便于科研成果的辐射推广。基地应选择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距离本部驻地较近、示范辐射效果较好的区域。

  2.4规划条件

  一处功能设施完备的试验基地,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试验田,还应建设配套的办公、生活、实验以及仓储等附属设施。在基地选址时,要调研查阅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址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面积要满足需要;还要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在基地建成后出现土地被占用、周边环境被破坏等情况。在符合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基地选址尽可能选择在土地征用和流转手续实际操作相对容易的地块。

  2.5水利条件

  完善的水利条件是农业试验基地的生命线。由于农业田间试验季节性强,错过农时就有可能耽误全年试验,所以基地选址地块在干旱季节要能够提供充足的无污染水源,洪涝季节能及时排涝,确保试验安全。同时,在基地规划建设时尽可能考虑备用水源,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网。

  2.6环境污染

  基地选址应尽可能地选择环境优美、远离污染、生态条件良好的区域。特别是畜禽基地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要符合远离村庄、河流、主干道路各1 000 米的硬性要求。在选址区域原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基地建设内容,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做好环境评价报告并报经政府审批。

  2.7人文环境

  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周边的民风民俗也是影响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土地预审、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关系协调等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态度(优惠政策、办事效率等)关系着基地能否顺利建设、建设进度和正常运行。民风民俗对基地建设和运转影响同样很大,良好的民风民俗可以减少或避免阻挠征地和工程建设、聚众闹事、偷盗、破坏等现象发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8建设成本

  国有土地可以减少土地征用的难度和建设成本,基地选址最好选择国有土地。如果没有合适的国有土地,基地选址应尽可能选择在人均土地较多、地上附着物量少及道路、沟渠、水、电、暖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有效减少地上物补偿费用、土地征用成本和建设成本,节约资金。

  3选址操作的关键步骤

  3.1广泛考察,确定备选地块

  在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和定位的前提下,根据科研需求和单位资金实际,确定基地建设规模、内容和土地使用方式。依据上述选址重点考虑因素,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广泛考察,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对比分析讨论考察地块,确定备选地块。   3.2重点考察,评估筛选确定选址

  根据收集的相关基础资料,理清备选地块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确定的备选地块进行重点考察。按照不同类型基地(如畜禽基地首先要符合环境评价等)对影响基地选址有关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备选地块分析排序,广泛征求专家、科研人员和入驻单位意见,报经单位研究,确定基地选址。

  3.3与地方政府商谈

  基地选址确定后,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磋商基地建设的有关细节,确定用地面积、土地四至、用地方式和征地价格、地上物数量和补偿标准、土地交付条件和时间、优惠政策等。

  3.4签订框架协议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框架协议签订的主体尽量为土地实际操作单位的上级政府,便于有关条款的落实。按照与地方政府商谈确定有关问题,签订框架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基地建设方向及规模、用地面积及位置、用地方式、建设内容、土地交付时间、费用支付方式、土地交付条件、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

  3.5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按照框架协议内容,办理土地测绘、勘测定界、自然灾害评估和压矿评估审批备案等基础工作。根据立项要求,办理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选址意见审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等立项要件,申请项目立项。项目立项审批后,进入建设程序。

  4做好基地选址的几点思考

  4.1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定位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前提

  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定位决定了基地选址的方向。不同类型的基地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如作物试验基地、畜禽试验基地和区域性试验基地等定位各不相同,对选址的条件有很大差异。应根据科研的实际需求,对各类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定位;按照各类基地的实际需求确定适宜的考察区域,有的放矢。

  4.2科学分析考察地块的基本情况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基础

  按照基地功能定位和拟建设内容,在适宜区域有针对性地考察筛选,掌握考察地块的基本情况和详细资料,在自然条件、区位交通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重点考察了解区域的发展规划、土地性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价格、环境评价(特别是畜禽基地)、地上物数量、水电暖基础设施等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是确定基地选址是否适宜的重要基础。

  4.3领导重视,科研人员广泛参与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关键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基地搬迁战略的提出,到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定位、建设内容、考察、评估、选址等多个环节,再到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选址、项目立项等每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和阶段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离不开各学科专家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是基地选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4.4组建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团队实施是做好基地选址的保障

  确定了基地建设目标和定位,选址建设就要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稳定的团队去运作。选址建设是一项连续性工作,需要配备固定的专职人员,由领导挂帅,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责、互相配合,从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到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再到相关手续办理,以及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等,每个阶段做好衔接,圆满完成选址、协议签订和项目立项等工作。同时,运作团队要保持相对稳定,做好基地立项后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衔接,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业科研创新试验基地选址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科研 创新 探讨 试验 选址 农业
最新农林学论文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效教学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及思考
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北方秋葵育苗技术
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影响因素及改
甜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宁阳县蔬菜标准园区创建措施及成效
甜玉米新品种江甜088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
热门农林学论文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与对策措施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