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以学定教视野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论文

以学定教视野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27

以学定教视野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

  语文教学是教师基于文本、学情、教学目标的预判,择取与重组文本语言实施教学的过程。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文本语言所呈现的情感、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师生间会产生认识差异,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解决认知差异的过程中,应善于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教学→生成→利用(教学)→再生成→再利用(教学)”[1]这一动态的课堂教学演进路线,让语文教学内容贴着学生的思维而流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有效推进,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在学情与文本的落差处生成

  教师在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围绕某一篇具体的课文探测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那些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形成了落差。这种落差有两种情况,学生文本阅读的困难和自以为读懂而实际没读懂的地方。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出落差,为学生搭建从“不知”到“知”的“支架”,将文本内容经过教学设计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

  学生文本阅读的困难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都会精心设计,逐层剖析。但是学生在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阻滞了原有的教学进程。教师必须深究学生即时的需求和学习起点,将学生当下的理解障碍纳入教学,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消除学生与文本的落差。如《老王》一文中“每想起老王,总觉得不安”,“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其中“不安”与“愧怍”的原因学生易理解为作者在文中如“没请他喝杯茶”、“没请他坐坐”等具体的行为。课堂上,我设计了“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里”“杨绛对老王的情感是怎样的”两个问题追问,同时择取卢翎“先生(杨绛)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评语,引导学生理解杨绛在“不安”与“愧怍”中所体现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

  教师在善于无疑处设疑,扩展文本的张力,在学生认为自己读懂了而实际没读懂的地方着力,消除与文本之间的落差,提高鉴赏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的一个比喻句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读此比喻句群时,比喻本体的暗换,易误解为将盛开的花比做“帆”和“忍俊不禁的笑容”。我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盛开的花还似害羞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同时,将此句标点作了更改并要求学生比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两个标点更改,搭建学生理解的“支架”,消除了比喻本体的误解,学生豁然开朗。“帆”本体是蝶翅形的单片花瓣,“忍俊不禁的笑容”是用来比喻那鼓鼓的带缝隙的紫色花衣的。

  二、在文本情境中体验生成

  文本情境的体验,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感受不一,但都是真实的、诚恳的内心感悟。学生的体验可分为两类,“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作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2]。

  学生“无中生有”的体验要辨明,纠正其离谱的想法。如在鉴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刚强善良坚贞的美好形象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刘兰芝的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自杀之前答应府君的婚事更是自私之极。”这一问题在全班引起了反响,也引起了我的重新思考,我决定让大家暂时放下既定的内容,就“刘兰芝是否自私”这一新的生成内容展开讨论。

  教师要将学生“有上生新”的文本体验纳入教学视野,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与分享个性化的“新东西”,生成具有现场感的语文教学内容。下面是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关于主题体验的节录。

  师:鲁迅写孔乙己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人世悲凉。

  师:是啊,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生:批评孔乙己的好吃懒做。

  师: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生:他的性格、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

  师:鲁迅借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不但批判了当时冷酷的社会,也批评了孔乙己的性格弱点。所以说,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批评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一句的回答,就主题而言过于肤浅,出乎了我的课前预设,也出乎了其他同学的预料,同学们竟然窃窃私语。我认为,可以将学生观点统一在命运这一主题之下,同时拓展学生关于主题的解读和对自我人生的思考,顺势带出“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的问题。人的命运取决于性格、遭遇与所处的社会,孔乙己的命运与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也密不可分,将教师的课前预设与学生个性化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在问题的质疑、释疑中生成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递是一个分析、解释的过程,学生反馈的客观性与教师预设的主观性会形成矛盾,这些矛盾会催生学生的质疑与讨论。随着质疑与讨论的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学生的质疑问难正是创造性的开始。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关注和捕捉学生的偶发问题或见解,纠正其思考和表达的不完善、不周到之处,集中力量攻破疑点,让教学内容在“生疑─释疑”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课堂上,教师呈现不同学生的问题与观点,使学生原有的文本体验与他人的个性化体验产生碰撞,让学生在教师的评点与释疑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张新民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开心。

  生:平静。

  生:坦然。

  生: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教师设置这一问题意在带动学生对苏轼谪居黄州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容应对苦难等情感的理解。学生提出以写“月”之静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观点,让课堂教学激起了波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没有断然否定,而是进行追问,催生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分享他人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

  语文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的,是一个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理解与体验,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持续生成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成为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

以学定教视野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内容 生成 语文 视野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