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2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这些问题大致如下:

  (一)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脱节

  在当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将信仰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并止步于知识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忽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学生难以认识其价值;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难以实现其价值;过于强调知识点灌输,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传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1]P31。

  (二)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激发不足

  信仰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的信仰,不但是社会需求,而且是个体的需求。但目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重社会需求而轻个体需求,偏重于教育者基于社会需求向大学生传输理论,忽视了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激发,从而导致两种需求缺乏有效整合。

  (三)教学资源亟须优化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存在统筹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体性。某些高校思政课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各自为政,导致各门课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在理论教育方面造成脱节,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实效。其次,教材理论性强,有些内容完全照搬文件政策,影响了大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再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社会问题时,难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一种表现为只呈现社会问题而忽视深入分析和积极引导,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种表现则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方法,缺乏说服力。

  (四)教育对象研究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习惯等会对思政课教学实效产生重要影响,准确把握大学生特点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当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不改善这一状况,就很难把握学生的理论需求,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与不足,应针对问题,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积极实施教学改革。

  (一)优化信仰教育目标

  1.信仰教育目标具体化。

  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并将其具体化,根据四门课程的侧重点和不同章节的内容,把这一宏观目标划分为若干层次、不同方面的目标,适时融入各章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救国救民之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确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指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门课的不同章节,又可将每门课的总目标具体化,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内容时,都要向学生明确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可操作性。

  2.以知识教育促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以知识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升华,以价值选择为目的的教育过程”[1]P32。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并以信仰教育为最终旨向,应以知识教育有效促进信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就具体手段而言,情感体验是主体由知识认知向信仰升华的有效手段,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运用情感体验法,能够更好地促进信仰教育。

  情感体验法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充分挖掘情感教学资源,教师在讲授中融入鲜活的事例、翔实的史料、社会热点问题,还原信仰的现实性、生动性,“尤其注重在特定的历史体验和事实的教育和熏陶中,发掘大学生对特定的历史或社会情境体验和心灵的理解及回应”[2]P215,触动其灵魂;二是创造情理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创设情境,辅之以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充分感受和积极体验;三是以师情激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情感,以此感染学生的情绪,在教与学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激发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

  “在信仰问题上,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越强,信仰主体就越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选择信仰”[3]P134。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在社会需求的总目标下,以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为起点,引导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激发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可通过问题讨论引导法、学生参与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其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强化信仰需求。

  在问题讨论引导法中,教师设置与信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如: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人需要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经过观点的交流与交锋、自主思考与探索,激发内在信仰需求。   学生参与教学法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承担教师的角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转换思维,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资源

  1.建立思政课教学协调机制。

  思政课教学部门可通过会议讨论、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师个人交流等方式建立教学协调机制,打破课程教研组的限制,由思政几门课教师集体探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统筹,从而发挥课程协同作用,从整体上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成效。

  2.实现理论表述的通俗化。

  针对教材理论性强的特点,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理论表述的通俗化,使之更易于和乐于接受理论。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主要包括历史实际、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实际。二是授课语言通俗化,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结合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及其身边的事例,用通俗易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理论。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合理搭配这些元素能够使教学生动形象,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增强教学吸引力。

  3.坚持积极引导的原则。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增强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案例的选择务必慎重,适当控制负面案例的比例,避免对负面事例、社会问题的渲染与夸大。避免向学生传授极端的个人观点,使学生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

  4.建立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和研究。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课堂限制,改变课堂上的由教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的模式。这种师生关系既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又能够增进师生感情,使教师更好地“以情感人”。

  建立师生之间开放式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加强互动,还应在课外加强沟通。一是可对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教师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硫过程中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想轨迹。二是运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教师可充分利用手机、电子邮箱、QQ、博客、微博、微信等与学生交流。其间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导向,随时关注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反馈,及时引导学生,使教学呈现立体态势,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健全信仰教育反馈机制

  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如何,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而信仰教育反馈机制的健全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反馈的主要渠道是评教,即由各班级的学生信息员填写教学反馈意见。评教已成为较为稳定的重要教学反馈机制,但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应探索灵活多样的反馈方式。

  其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收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从中总结规律与经验。其二,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课内外交流过程中,通过探讨教学内容、有关社会问题等,侧面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可选取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深入交流和追踪,随时关注其思想动态,考察思政课对其思想的影响。其三,通过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及时总结规律。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都反映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及时掌握学生出勤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纪律、抬头率、互动积极性等,发现规律,查找不足,及时弥补。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对策 问题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