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论文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7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34-02

  一、理论背景

  翻译艺术性和科学性之争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英国的约翰?德莱顿就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作为译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当然这与他诗人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之后的泰特勒在翻译艺术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谭载喜(2004)在评论他的《论翻译的原则》时说:确立了应用于翻译艺术中比较细微的和难以应付的从属规则和理论。在翻译的科学论方面,黄振定(2008)认为进入19世纪西方译论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德国,而德国历来善思辨重分析,尤以施莱尔马赫和洪堡特为代表,二人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翻译的见解,开20世纪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之先河。这种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探讨一般翻译活动突破了经验性的束缚,带有浓厚的科学论色彩。

  进入现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应该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黄振定在他的《翻译学:艺术论和科学论的统一》一书中说“概言之,主张‘翻译是一门艺术’的,是一种文艺美学观,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的,是一种语言科学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乃至在现代趋于自觉的矛盾综合”。黄振定还指出了翻译思维操作的两种基本方式: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他认为这两种操作方式分别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且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本文就试图从这两种翻译的基本操作方式出发,基于具体的翻译实证研究,揭示学者们在翻译思维过程中一些普遍的规律性,以期对翻译研究者尤其是入门者有所启发。

  二、翻译中科学论的体现

  罗杰?贝尔(2001)指出翻译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级联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分析和综合。虽然在实际中并不是每个译者都是这么去做,但是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做类似的分析与综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本例从原文到译文的跨越度还是很大的,原句使用了“It is ...that…”的强调句型,字面意思是说坏风对谁都没有好处,也就是大多数风对人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理解到这层涵义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在讨论风的好坏。所以译文将风的概念引申为世事不可不谓之精妙。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英文原文是以极端的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皆”来肯定这种规律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特殊性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这样更易于论证。所以要正确译好这句话,就要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字词的意思。

  类似这种用极端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林佩汀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还罗列了几个类似的例子: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bad action that success cannot justify(胜者为王)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马有失蹄)。

  例二:It was morning but the winter sky is dark. (译文: 一个冬天的清晨,天色十分阴暗)

  此句初译可能会被译为:虽然是早上,但是冬天的天空很阴暗。这种翻译不仅保留了原句的句式结构,而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改变。改进后的译文使用了移就的手法,把原文中修饰“天空”的“冬天”用来修饰“清晨”,这样的改进很明显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读起来也更为顺畅。这种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变换已达到符合目标语语用习惯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例三:原文: Dexter walked the streets at night when the darkness was damp as rain, wondering that so soon, with so little done, so much of ecstasy had gone from him. (F. Scott Fitzgerald: “Winter Dreams”)

  译文:晚上,空气里潮湿的可以滴下水来,德克斯特走在黑沉沉的街上,心里感到惘然:曾几何时,一事未成,多少欢乐已经化为泡影。(蔡慧译)

  原文中“黑暗”是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在译文中却用来修饰“街道”,隐喻在原文中的“空气潮湿”这样一个概念也被译者翻译出来。译文创造性的用汉语流畅的方式表达了原文的情感,灵活多变,真切贴人。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译者才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理解。

  三、翻译中艺术论的体现

  林语堂(1933)在他的《论翻译》中说:“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黄振定(2000)认为艺术的再造并不限于感性形式的外壳, 也包括语言的思想内容、包括情感风格。就这个层面来说,例三中译文的情感再现也可以理解为直观―摹拟即艺术性的翻译操作方式,这体现了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性的体现。

  例四:原文:Get a livelihood, and then practise virtue. (先谋生而后修身―钱钟书译)   原文是一个祈使句,译文也是一句说教色彩很浓的话,非常有趣的是原文是七个词,译文也是七个词,钱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双语功底,译文浑然天成,不假装饰,出语成章,以地道的汉语充分展现了原文的“神”。

  再比如,例五:原文: We are but passing guests from who knows where? Say not thy home is here,

  thy home is there.

  It suits me―what I’ve got and what I’ve not.

  The plum flowers bloom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林语堂)

  译文: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张振玉)

  译文虽然和原文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在读到这样高水平的译文的时候,译文给读者一种一份强烈的原创的感觉,其实这种原创性正是深深植根于译者的语感修养。张振玉的译文工整而又韵味十足,可以说是兼具形象和情感,是对语言的情感风格的有效直观和摹拟。

  例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译文:To remain whole, be twested!

  To become straight, let yourself be bent.

  To become full, be hollow.

  Be tattered, that you may be renewed.

  Those that have little, may get more,

  Those that have much, are but perplexed.(Arthur Waley译)

  本例中的老子原文用语凝练,浅显易懂,结构工整,节奏感强。译文中对这些品质一以贯之,结构大体一致,同时细微处富于变化,展现了译者超强的语言功底,对原文的形和情的直观与摹拟十分的到位。

  如前文所说,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两种翻译操作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例七:原文:Set along the blue Danube beneath the wooded hills of the Wienerwald, which were studded with yellow-green vineyards, it was a place of natural beauty that captivated the visitor and made the Viennese believe that Providence had been especially kind to them. (William L.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译文:维也纳位于维纳瓦尔得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这是一个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来的游客固然为之心醉神迷,维也纳本地人也自以为得天独厚。(董乐山等译)

  原文中使用了过去分词词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句式成分比较复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依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原句中的过去分词词组(Set along the blue Danube beneath the wooded hills of the Wienerwald)、两个定语从句(which were studded with yellow-green vineyards和that captivated the visitor and made the Viennese believe that Providence had been especially kind to them)分别译成四个小分句,在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汉语规范,读起来也更自然贴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贴切和自然的行文也是源于作者对原文的艺术性再造之功,译文秉承了原文舒缓轻快、富于文采的特点,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四、结语

  郭沫若先生曾说:“一个翻译工作者至少必须精通一种外文,懂得第二第三中外文,除这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本国语文的修养。”可见做一个好的译者并不比做一个好的作者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观―摹拟和结构―重组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操作方式对我们翻译活动的主导性,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意识到这两种操作方式的存在,意识到翻译既是科学性又是艺术性的活动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识别和运用它们对于改进我们的翻译实践水平、指导我们的理论建设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 科学性 科学 谈英汉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