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6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思考

  21世纪的中学语文课程高举“改革”旗帜,以素质教育为“船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乃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具有极为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内容占四分之一,毫无疑问,中学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当代中学生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体现为:以语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理论格局上说,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统领教学全局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则处于被统领的地位,是为了贯彻落实教学总体目标而服务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可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但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课程教学总体目标的要求。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由文言文的独特性决定的。“文以载道”,古代文言文的内容往往与日常推崇的平凡抑或高尚的伦理道德、人生跌宕起伏的真实情感体验等有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讲解文选,梳理大致脉络,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对文选中具体化的文字、词汇、语法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二者都不可能回避对古代伦理道德和情感体验的讲解,从而使得相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用古代伦理道德和情感体验的精华教育学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实现语文总体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要想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首先需要有一个合理教材。合理的教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对文选的选取,理应是有助于对关键文字、词汇意义的阐释的。有此基础,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恰当位置。

  中学文言文教学通过对文选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掌握相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在对文选的串讲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放到字义、词义、语法特点、修辞特点的阐释中,要注意掌握合适的“度”,把握所用的“时”,切忌信马由缰,影响课程本身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要在文言文文选的串讲中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并对其涉及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扬弃。

  古代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因此,授课中涉及某一道德内容时,教师要把它与其所处的系统联系起来。

  有不少文选,如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抑或是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必修四的《季氏将伐颛臾》等,主要内容或表达的情感倾向即为论述古代伦理道德。诸如待人宽容、重义气讲诚信、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可谓俯拾皆是。在教师的串讲过程中,除了对内容阐释进行必要的扬弃外,应对古代伦理道德的内涵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如可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以下一段文言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①

  要想讲清楚这段文选,必然涉及我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而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础就是孔子创立的仁学。仁学的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根基,以提高自身修养为方法,以“恭、宽、信、敏、惠”②等为修养、处世准则,以“爱人”为标志,以建立及维护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宗旨,以拥有多重内涵的“仁”为主要内容,五个方面相互联系、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包含克己、复礼、爱人、忠恕等诸多道德修养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忠恕”的“仁”的重要内容,“忠”与“恕”二者一正一反,却又合二为一。所谓“忠”,就是以己所欲譬诸他人、成全他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所谓“恕”,则推己所厌及于他人,不以恶加于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忠恕”不仅是“仁”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正因如此,曾子才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若不对传统道德加以阐释,则中学生对以上一段文选的理解将很难到位。

  另外,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除了串讲文选外,还要介绍古代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理论性知识,即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知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特点必然会影响中国语言文字,使其呈现出独特状貌。因此,在介绍相关理论性知识时,必然会涉及古代伦理道德内容。

  如在介绍字词时,从字的本义和形体结构入手,讲解古代伦理道德的内容。以“仁”字为例,《说文解字》解释道:“亲也。从人、从二。”这里的“亲”字表本义,即“亲爱”的意思。讲到“仁”这个涉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的字,不能不涉及仁学。“仁”为什么从人、从二呢?宋代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故从二。”所谓“兼爱”,在此指同时爱不同的人,而爱则是仁者的博爱,而非私爱。清代的段玉裁说:“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就是以爱人为标志的。《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这个注解是说“人”和“仁”意义相近,而二者本是同源的。“人”是“仁”的源字、母体,“仁”为“人”所派生。而仁学其实就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根基的。   又如“和”字,《说文解字》解释道:“相应也。”即本义为相应和,由此引申有调和、协调、和谐、恰当等意义。《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贵在能够使人、事都和顺、适当、融洽。《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以上两例可见,无论是对字的本义、形体结构抑或是引申义的讲解,都涉及古代伦理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中涉及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扬弃时,所依据的标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改革的先进时代精神。教师应分析哪些内容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在今天仍有值得传承的积极意义;哪些是糟粕,在今天需要理性抛弃。讲解时力求自然、妥帖,避免牵强附会,要立足文选与教学,切忌过度地扩展引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关键时期走上正确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以下面的例子作为阐释:《论语?学而》和《论语?里仁》都提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要进行扬弃。“孝”,《说文解字》说:“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本义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在今天,人们理所应当对父母尊重、关心、爱护,特别在父母年老、生病时尽儿女之道,但又未必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而像过去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提法则更不可取了。

  (三)文言文教学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要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这就必然面临如何合理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不少学生面对此问题时感到困惑,教师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对于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有许多准则。如“恭、宽、信、敏、惠”中的“宽”,孔子认为“宽则得众”,又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不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另外,孔子还主张“犯而不校”、“不念旧恶”,则“怨是用希”。不计较过去的仇怨,则别人对你的怨恨就少了。这些道德准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是很有启发的。

  三、结语

  中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中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和任务,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应当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有较为充分的把握,更深入、系统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多重意义和值得借鉴、弘扬的部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教学内容对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卫灵公.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 教学 当代 中学生 培养 思想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