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论文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2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一次别离》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我惊叹于伊朗艺术家竟然可以在审查制度非常苛刻的情况下,在狭小的创作空间内,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可能正是因为审查制度的严格,禁止拍摄背离宗教教义等敏感话题,才使得伊朗导演将视线转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转向情感道德等普世情感方面,而正是这最真诚的情感才最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这部影片讲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道德,我们试着探讨它是如何表达出人性的本质,是如何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作用,使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亲情,道德情感等问题。

  一、紧扣心弦的剧情

  影片前半部分属于限制型叙述,观众被局限在剧中某一剧中人物的认知范围内,当这一人物不在场时,观众就无法知道此处剧情的发展,因此具有很强的不可知性。由于观众比剧中人物知道的事情少,这就增加了影片的悬念,同时也调动了观众参与剧情的积极性。影片前段的剧情先局限在纳德的认知范围,观众不知道瑞茨把老人绑在床上之后去了哪里,不知道瑞茨是否拿了卧室的钱。直到纳德、瑞茨以及丈夫在法院争执时,观众又被局限在瑞茨的认知范围内,观众不清楚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在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观众在不同的人物认知范围内来回游走,这也使观众积极地参与到剧情中并对事情的真相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片名产生了好奇,“一次别离”不仅指纳德和西敏的离婚,也指瑞茨和胎中婴儿的生死离别,以及西敏要移民和这个国家的分离等,各种别离编织成一股难解的绳子,激起观众的兴趣,然后延后问题的解答,最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直到影片发展到后面,我们看到纳德把图画书给索玛耶的时候说其实他知道瑞茨没有偷卧室的钱并向女儿特梅承认自己早已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只到此时观众才知道原来纳德一直都在说谎,只有在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纳德才不忍心对他们说谎并说出了真相。使之前一直同情纳德的观众恍然大悟,转而同情瑞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瑞茨告诉西敏其实在纳德赶自己出门之前,肚子里的孩子就已经没有了动静,于是观众意识到自己对纳德进行了错误的判断,转而又同情纳德并且谴责瑞茨的不诚实。但是在影片最后瑞茨恐于灾难降临而拒绝接受西敏的赔偿金时,我们可看出瑞茨也是出于无奈才说谎的,影片中每个人都是为了保护亲人而无奈的说谎。

  到影片结束为止,观众都不知道卧室里的钱是谁拿的,这个钱可能就是影片开始时西敏从法院回家收拾行李时拿走的钱。也可能这笔钱根本就没有丢,这只是纳德借以把瑞茨赶出家门而找的借口罢了。影片以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申请离婚开始,同样是在法院特梅选择跟谁在一起而结束,故事经过曲折的发展回到了起点,重新回到了亲情的纠葛中。人类将继续在情感道德的纠缠中生活下去,导演只是提出了这些问题,但并没有给我们答案,留给观众自己判断。

  二、朴实的电影语言

  1快速剪辑营造节奏感

  本片的快速剪辑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剪辑表达出一种情绪,每个镜头都含有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镜头的强烈的推动力,“不用任何的字幕就把抽象的概念灌输到观众的意识里。”1在纳德将瑞茨赶出家门的这场戏中,镜头的运动和镜头内人物的运动传达的节奏感并不强烈,那种快速紧张,令人窒息的紧张感以及纳德的愤怒情绪主要来自于镜头的快速剪辑。

  2镜头运用凸显人物精神状态

  本片中除了少量的全景,大部分都是中近景和特写,小景别对视觉起到集中作用,叙事性比较强,画面视觉节奏比较快,这使得观众集中关注剧中人物的状态,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在法院内,纳德和瑞茨以及丈夫在争执,纳德说不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而瑞茨和丈夫一致认为纳德在说谎。导演用特写镜头让观众注意每个人的表情,这些特写镜头使人物的感情客观化,是一种思想意识的全面显露,让观众自己判断究竟谁在说谎。“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爱浦斯坦曾出色地对特写的特征作了如下的归纳:演出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了。人们不是在看生活,而是深入了生活。它允许人们深入到最隐秘处。在放大镜下,一张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前,毫无遗漏地把它热烈的模样展示出来~~这是真正存在的奇迹,是生活的展览,它就像一只被剥开的石榴那样暴露于众,易被人们接受,然而它又那样离奇。这是皮肤的演出。”2在纳德家中,小景别的大量运用使得家庭这个空间关系不十分明确,再加上长焦摄影视角小,景深小,透视效果差,使空间被压缩,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上大量使用前后景的构图,不仅使画面有层次,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使画面人物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前景大部分是玻璃,墙壁,各式各样的门等,人物总是处在杂乱的环境中并被各种东西框起来,给人一种囚禁感,这就是伊朗人的生存状态,就算是拥有特权的中产阶级也会有自己的烦恼,更不用说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是使用手持摄影,摄影机的运动使画面晃动不安,空间产生了动态,造成了一种节奏感。这和影片的主要场景――家,法庭,医院,汽车上――有关联。家给人的感觉本应该是稳固的,舒心的。但是影片中的家充满纠结和矛盾,这种矛盾不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绝对对立,而是价值观的矛盾。

  导演对场景的选择渗透进了整个剧情之中并在其中重复表现那种纠结,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笼罩着主角的身心。片中为数不多的外景戏还是在汽车内进行的,汽车给人的是不稳定感和无尽的漂泊感。这象征了伊朗人民的精神状态,就算纳德一家离开伊朗,在外生活的流浪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手持摄影很好的配合这种不安定感的表达。

  三、亲情,宗教,法律的动态互动

  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它邀请我们进入生产影片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本片影射出伊朗社会的诸多矛盾:比如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的矛盾,父权和女性的矛盾等。但这些只是导演借以表现亲情纠葛的素材,而非主题本身。以西敏为代表的独立女性是现代伊朗人的代表,而纳德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而选择留在国内是传统伊朗人的代表。纳德一家是中产阶级,有钱雇佣人来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而瑞茨一家作为底层人民,每天都要为生计奔波,瑞茨的丈夫在一家修鞋厂任劳任怨工作了十年,后来被辞退,丈夫打了一年的官司,别人告诉他法律会给他公正,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这是全片唯一一处从侧面触及伊朗司法问题的内容,因为伊朗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导演在拍摄时十分注意规避政治等敏感问题。从本片也可以看到伊朗的社会历史风貌:瑞茨打电话向宗教服务热线询问是否可以帮助爷爷换裤子。当纳德误会瑞茨偷了卧室的钱时,瑞茨说:我向侯赛因阿訇发誓,我没有踏进那扇门一步。以及要面对《古兰经》发誓时,瑞茨害怕灾难降临到女儿身上而说出了真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纳德的女儿特梅在法院的走廊里背诵课文:“在波斯萨桑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享受特权的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此时瑞茨的女儿索玛耶坐在旁边听着特梅背诵课文。本片在表现情感道德纠结的同时,反应了伊朗社会的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一部影片,无论类型如何,始终都含有超出其自身内容的内容,这些潜在的信息不仅可能逃过审查者的眼睛,也可能逃过拍摄者本人的意识…在影像面前,最博学的人都象是文盲…一部影片永远包含有超出其自身内容的言外之意。”3

  林语堂曾说过:“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本片就是一部时刻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朴实真挚情感的影片。在影片开始段落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亲情的纠葛,西敏为了女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选择移民,纳德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而拒绝移民,因此夫妻两人选择离婚。在瑞茨流产之后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为了保护所爱的人而不得不说谎的立体的人。本片中不止有亲情的矛盾,还存在法律,宗教的矛盾,三个矛盾纠缠在一起,影片人物就是在不断地面对三个矛盾中任意两个矛盾的组合中做选择,纳德在面对法律和亲情时选择了亲情,他为了能够继续照顾父亲和女儿而不得不说谎。特梅在面对亲情和法律时,为了保护父亲而说谎。瑞茨在是否给老人换裤子和宗教禁忌之间,通过咨询宗教权威热线而选择了情感道德。法律是无情的,宗教信仰规定人们的生活准则,但是剧中人物最终还是选择了情感道德,这传达了导演的中心思想:爱比法律,宗教更重要。

  四、结语

  电影中没有宏大的场面,绚丽的特技以及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电影语言的简洁,朴实,细腻,这和好莱坞的大片有着大壤之别。在面对好莱坞电影强势的进攻下,伊朗电影以柔克刚在展现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表达了人文关怀。《一次别离》的成功给中国电影人以警示作用,我国电影导演应该拥有国际化眼光,寻求普世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努力实现自我突破,而不是把拍不出好作品的责任推给审查制度和资金匮乏。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 影片 一次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